重庆大学:打造“三融入·三跨界·三协同”“科技社团”育人模式 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5/06 16:49:58
来源: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打造“三融入·三跨界·三协同”“科技社团”育人模式 驱动研究生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字体:

  4月19日,在“伊顿电气化和能源转型青年创新竞赛”总决赛中,重庆大学仰望锌空团队凭借独特的创新方案和过硬的专业知识,从90所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全国唯一金奖。这一成绩不仅彰显了重庆大学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卓越成效,更是该校以“三融入·三跨界·三协同”为内核的“科技社团”育人模式实践成果的生动体现。

  “三融入”破眼界局限:家国情怀与科技前沿并重

  为形成高校研究生眼界“睁得大”、能力“做得优”、机制“融得深”的育人优势,重庆大学以科技社团为载体,构建了思政融入、实践融入、科技融入“三融入”育人体系。

  通过校地联合支部与爱国主义基地建设,结合重庆市课程思政名师团队、课程思政示范课和市级一流课程建设,与重庆农科院、涪陵榨菜集团共建中试基地,以天问二号消光薄膜、北斗卫星吸波材料、深海防腐防污等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为引擎,将国家战略需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产学研用”与家国情怀的双重锻造。

  硅藻智能协会等平台更成为连接“政校企研社”的重要纽带,与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协和重庆市科协共建科普创新实验室,年均开展50场科技展示活动,覆盖受众超10万人次。

  “三跨界”强能力根基:多学科融合催生创新突破

  为解决研究生“能力薄弱”问题,重庆大学用“三跨界”理念实现从单一学科培养向多维度跨学科边界融合培养理念的转变。

  此次斩获金奖的仰望锌空团队,正是“三跨界”理念的典型代表。该团队依托硅藻智能材料协会,汇聚化学、材料、管理等7个学科背景的师生,以真实场景任务驱动创新,有效塑造学生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重庆大学组建20余支跨学科创新团队,依托外部资源搭建实践平台,让社团学生参与深空、深海等国家重大工程课题攻关,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累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50余项。正如参赛学生所言:“多学科碰撞让我们突破了传统认知边界,企业导师的实战指导更让实验室成果有了落地可能。”

  “三协同”筑机制保障:多元主体激活创新生态

  为打破资源壁垒,重庆大学依托“政校企研社”多元主体,打通建立组织机制、技术机制、激励机制“三协同”机制,保证整个育人环节的有效协同,推动学生深度融入科研与实践场景。

  以西南地区英国皇家化学学生俱乐部为纽带,联合学校、科研院6所、企业、地方政府等多方,成立资源协同委员会,建立项目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协作关系,每3个月开展会议沟通资源统筹与任务对接,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贯通。依托俱乐部70余位学科导师提供技术支撑,50万元年度科研奖励金鼓励学生参与高水平研究与国际交流,以及提供国际联合培养机会激发学生潜能。实施2年来,已有50余名学生获得国际导师指导,10余人参与海外科研项目,培养出国家奖学金、省三好学生等荣誉获得者200余人次。这种“实验室-企业-社会”多场景实践体系,让研究生在科普课堂、中试基地、国际竞赛中全面成长,累计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150名。

  据了解,伊顿电气化和能源转型青年创新竞赛覆盖全国43座城市及海外高校,23.8%的参赛者为硕士、博士研究生,凸显了赛事的高水平竞争。重庆大学仰望锌空团队的胜出,标志着其育人模式已形成眼界“睁得大”、能力“做得优”、机制“融得深”的优势,重庆大学通过科技社团这一“创新熔炉”,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兼具家国情怀与硬核实力的新时代人才。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