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粪变废为宝 看恒都牛肉何以香飘全球-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5 05/04 10:44:44
来源:重庆日报

从牛粪变废为宝 看恒都牛肉何以香飘全球

字体:

 清晨的重庆丰都,雾气还未散尽,在高家镇的生态牧场里,上万头安格斯牛正悠闲地啃食着有机牧草,牛群随着轻音乐舒展筋骨,身着白大褂的技术员记录每头牛的健康数据;另一边,饲养员驾驶铲车将堆积如山的牛粪推入传送带。牛粪经过干湿分离后,黑色颗粒状的有机肥从另一端倾泻而下,装车运往远处的万亩牧草基地。

  这是重庆恒都农业集团(以下简称恒都牛肉)“星级牛栏”的日常场景。这座常年存栏1万头的肉牛养殖场,每年处理6万吨粪污却近乎“零排放”。牛粪,这个曾让养殖场头疼不已的“废弃物”,如今变成了企业绿色发展的“金疙瘩”。

  恒都牛肉也以绿色制造为引擎,推动产品销量三年增长200%,将恒都牛肉推销到全国各地及海外消费者的餐桌。

  矛盾

  被牛粪“围困”的村庄

  4月30日,清晨5点半,高家镇厚池坝村,村民王德贵推开窗户——空气中没有刺鼻的牛粪味,反而飘来一丝若有若无的青草香。

  他转头对妻子笑道:“这要搁三年前,夏天根本不敢开窗!”远处山坡上,恒都牛肉的万头肉牛养殖基地正沐浴在晨光中,白色厂房旁,三座巨型银色发酵罐缓缓转动,将牛粪转化为滋养万亩牧场的养料。

  时针拨回2010年,恒都牛肉在丰都建成西南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1.5万头肉牛每日产生近百吨粪污。由于缺乏有效处理手段,牛粪被随意堆放在养殖场周边,夏季蚊蝇成群,冬季污水横流,村民家中窗户常年紧闭。

  “以前牛粪堆得像小山,一下雨就顺着路流到田里,庄稼都被‘烧’死了。”王德贵说,夏天最热的时候,臭味钻进屋里,电风扇吹出来的风都是馊的。

  矛盾在2012年达到顶点。那年夏天,连续暴雨导致牛粪污水倒灌进下游农田,数十亩水稻绝收,村民要求养殖场赔偿并搬迁。时任恒都集团环保负责人至今记得那天的场景:“我们连夜开会,意识到必须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破局

  从污染源到“聚宝盆”

  危机倒逼变革。2012年,恒都投资1.2亿元启动“无废牧场”改造,当第一台德国进口的固液分离机运进养殖场时,村民还嘀咕:“这铁家伙能吃掉粪山?”

  那一年,企业引入第三方公司在养殖场旁建起西南首个牛粪工业化处理中心,采用高温灭菌、快速发酵等技术对牛粪进行批量处理,让牛粪成为干净的优质有机肥料。

  从那以后,牛粪“变形记”在这里上演。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有机肥不仅在当地农业市场广受欢迎,还远销其他省份,为养殖场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更重要的是,牛粪恶臭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不仅如此,恒都牛肉还采用“种养结合”的模式,让恒都建立起从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到肉牛育肥的完整链条,这种“牛-肥-草-牛”的循环体系,不仅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废弃物的最小化排放,还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突围

  绿色工厂让牛肉全球飘香

  此后,恒都更加重视绿色生产。

  在恒都的精深加工车间,总经理秦川华拿起一块西冷牛排,用手机扫描了包装上的二维码后跳出一组数据:饲喂记录、粪污处理流程、碳足迹追踪……“这些消费者都能查到,连牛听的音乐类型都能看到。”秦川华说。

  而这,凭借的正是恒都牛肉“国家级绿色工厂”。

  走进工厂,只见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生产线正在高效运转,将新鲜的牛肉切割、包装成各种规格和形状的产品。这些生产线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稳定性,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和能耗水平。

  一系列绿色投入,收到了来自市场的积极回应。

  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带有“低碳”标签的恒都产品溢价率达35%,却连续三年占据销量榜首。如今,恒都牛肉不仅走进全国3000余家商超,更登上中东、东南亚及美洲家庭的餐桌。

  站在绿色转型的风口,恒都正谋划更大布局。据了解,企业还投资5亿元扩建内蒙古赤峰育肥基地,引入AI视觉分拣系统实现牛肉部位智能识别;在东南亚建设首个海外冷链中心,将运输时效压缩至72小时……

  暮色中的丰都口岸,一艘满载恒都冷鲜牛肉的货轮正驶向远方。这艘承载着绿色智慧的“重庆味道”航船,正以品质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