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举行第七届教师发展智库论坛启动仪式,《教育家型教师培育论丛》10部专著获得特等奖,10部专著在原创性、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以及辨识度、能见度、享誉度方面展现了显著特点。
会议现场。
其中,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创会会长黄明超主编的《培育教育家型教师的理论模型与实践探索》提出“低中高五段四步式教师发展培育模型”,为教师成长设计7维20阶60步系统化路径,丰富了教师发展理论的层次性。重庆市丰都县教育督导评估中心主任田静的《新动能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将“动能学说”引入学校治理,提出时空、能量与校园生态的“新动能模型”,开创了教育治理的新视角。重庆市江津中学党委书记张跃国的《强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借用物理学“强相互作用力”概念,构建学校治理的“化学反应”理论框架。重庆市永川中学王兴强的《创力治校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基于42年教育经验,提炼出“创力治校”理论体系,融合尚美教育、体用文化等本土实践。铜梁二中党委书记罗昌明的《新成功教育办学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以“成功心态”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建立师生发展性评价体系,优化学校治理结构。
重庆市璧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朱君涛的《三度信史中学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提出“目标达成度、情境适切度、学生参与度”三维教学标准,深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重庆市江津中学张志勇的《中学实证历史教学主张的研究与实践》强调“论从史出”原则,结合重庆、中国与世界案例,形成实证教学路径。
10部著作涵盖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管理等领域,并对学科教师教育进行了理论探讨,构建了理论框架。此外,这些著作还结合自身的丰富教学和管理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如重庆市沙坪坝区教育学会会长李协良主编的《“4+1”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建设探索》对北京海淀区、天津南开区、上海徐汇区、重庆沙坪坝区+成都武侯区“十四五”期间区域基础教育机制建设进行了梳理、探讨与研究,为“十五五”区域教育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参考。重庆市丰都县仁沙中学校长秦光杰主编的《数字化赋能初中数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踩准了学科教学数字化的节奏,探讨了一线数学教师在数字化教学方面的难题与运用数字化教学带来的工具便捷与迭代升级。重庆市南川区教师进修学校张建华、杨波主编的《构建卓越的研修共同体——以重庆市南川区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为例》,着力于构建“我—你”之间的关系,促进工作室成员快速发展,为各地名师名校长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与方法。
为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颁发证书。
重庆市教师教育学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论丛通过原创理论构建、学科深度融合、实践验证与广泛传播,成为教育家型教师培育领域的标识性成果。其辨识度来自独特的研究视角,能见度依托政策与媒体支持,享誉度则源于学术价值与业态认可,整体形成了“理论—实践—推广”的完整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