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医聊健康”
近年来,随着审美观念从“模板化网红鼻”向“个性化自然美”转型,鼻部整形技术持续迭代,但二次修复率仍居高不下。如何精准把握审美与功能的平衡?求美者又该如何规避风险、理性决策?
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米兰柏羽时光整形美容医院微整形院长罗钧,从审美趋势演变、鼻整形设计与平衡等话题展开解读。
主持人:罗院长,你好!
罗钧: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罗院长,您认为当前鼻部美学的“黄金标准”是什么?
罗钧:鼻部微整形的核心是“微调赋能,自然进阶”。不追求颠覆性改变,而是修饰鼻部细节,理想的鼻型应与面部内外轮廓形成流畅衔接,山根高度与眉弓弧度呼应,鼻尖表现点与唇峰、下巴尖构成美学中轴线,鼻翼宽度与眼距比例协调。
说到最后,其实鼻部美学的“黄金标准”已从单一模板演变为动态的、多维度的平衡,核心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与面部整体及个体身份认同的高度契合。医生需结合解剖学、美学比例和患者诉求,而非机械套用传统参数。
主持人:您是如何看待近年来求美者在鼻部形态审美上的变化呢?
罗钧:早期流行的鼻部形态以高耸的山根、尖锐的鼻尖、过度缩窄的鼻翼为特征(如“小翘鼻”“盒型鼻”),追求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易导致“假面感”和功能性问题(如鼻孔狭窄、通气障碍)。
近年来更强调“自然原生感”,因为现在的求美者逐渐意识到,过度追求标准化鼻型可能导致面部辨识度降低,这种转变背后是大家审美认知的升级。过度高挺的鼻梁易破坏面中三角区的立体平衡,从单纯追求形态改变,发展为注重面部整体的趋势。
作为医生,我们更注重保留鼻部原生特征,如山根起点与额头过渡自然,鼻尖微翘而不突兀,鼻翼与面颊衔接柔和。术前需要通过动态评估引导求美者理解自然感与辨识度的共生关系,避免因过度调整破坏鼻部的美学比例。
其次,鼻部整形需求的转变,本质是医美从“标准化工业品”向“个性化艺术品”的进化,反映社会对“美”的理解从外显符号转向内在生命力的表达。这一趋势要求医生兼具审美洞察力与精准度,也提醒求美者,真正的“自然感”源于对自身特征的尊重,而非对潮流的盲从。
主持人:在鼻部美学设计中,如何平衡鼻梁高度、鼻尖形态、鼻翼宽度等关键因素与求美者面部整体协调性的关系?
罗钧:我们可以选择内外轮廓联动设计,以鼻梁为中轴,通过多层次注射塑造双C线,衔接眉心三角区与鼻尖上转折点,增强内轮廓的立体感。同时鼻翼宽度需与颧弓宽度、下颌角折角形成“倒三角”比例,鼻尖高度则参考下巴突度。治疗时预留表情肌活动空间,确保笑容时鼻唇沟弧度与苹果肌起伏自然和谐。
总的来说微整形应遵循三不原则:不破坏原生比例、不影响表情灵动、不制造人工痕迹。
鼻部美学设计本质上是一场“多维方程式的求解”,需将解剖学参数、动态表情、种族特征、求美者心理预期等变量纳入系统分析。医生需谨记,最好的鼻整形,是让人注意到整张脸的美,而非仅仅关注鼻子。
主持人:在临床案例中,不乏面部呈现扁、平、宽的求美者,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针对这一类求美者的调整思路吗?
罗钧:扁、平、宽脸型的典型特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轮廓问题:颧弓外扩、下颌角宽大,面中部凹陷,缺乏T区立体度。
其次五官集中:鼻梁低平、鼻翼宽,眉眼间距较宽,唇形扁平。
最后是软组织分布:苹果肌薄弱,法令纹明显,下面部脂肪堆积(如颊脂垫肥厚)。
一般来说,调整策略有以下几种思路:
1、轮廓重塑:缩小视觉宽度,构建折叠度;
2. 鼻部综合设计:纵向拉长中庭,收窄视觉焦点;
3. 五官比例再平衡:转移视觉重心;
4. 软组织管理:提升紧致度。
总的来说,扁、平、宽脸型的调整本质是“立体度与折叠度的博弈”。通过光影重塑、比例转移、结构支撑,将二维平面转化为三维层次。关键不在于缩小绝对宽度,而是通过对比强化(如高鼻梁VS内收轮廓)、重心上移(突出眉眼唇),实现视觉欺骗。视觉上达到让人记住的是“灵动的眉眼”或“精致的鼻唇”,而非“宽大的脸型”。
主持人:部分求美者在修复时提出“保留个人特色”的需求,您是如何通过术前沟通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美学期望?
罗钧:当求美者提出保留个人特色时,首先我会坚持沟通前的三大核心原则:
一避免“替代性审美”:医生不是将自己的审美强加于患者,而是引导其发现自身特质的价值。
二功能优先:明确告知修复需优先解决结构异常(如鼻阀塌陷、假体感染),美学调整需在安全前提下进行。
三接受局限性:坦诚说明组织瘢痕、材料特性对修复效果的制约,降低不切实际的幻想。
其次,我会从三方面沟通,首先是特征解析,用高清影像标记其原生特色区域,如鼻尖独特的小驼峰、鼻翼自然的微外扩,明确保留区与优化区。第二点是进行动态模拟,通过表情捕捉成像,展示调整后大笑时的鼻部形态,确保特色表情不受影响。第三点是直观对比,用可逆材料临时模拟两种方案,A方案完全标准化鼻型,B方案保留特征的优化版,让其直观感受失去辨识度与精致化原生美的差异。让求美者理解特色是记忆点,适度优化才是高级定制。
主持人:针对多次修复导致的鼻部皮肤变薄问题,有哪些创新的修复技术可以改善?术后效果维持的关键点是什么?
罗钧:多次修复后鼻部皮肤变薄,可以采用生物支架重建鼻部皮肤的底层支撑,
血供和弹性,养好地基。再少量多次进行调整,避免虚不受补。最后利用射频刺激皮肤胶原生长,修复皮肤屏障。术后效果的维持关键是分散压力,像搭帐篷一样建立多点支撑,别让某一点受力过大。选择能被身体代谢的材料,减少残留刺激,以及术后的护理,比如改掉揉鼻子习惯,控制表情幅度,定期复查等。
主持人:对于初次尝试鼻整形的求美者,您会从哪些方面给出“避坑指南”?
罗钧:安全是一切变美的前提,新手们想尝试鼻整形前一定要认准有医疗资质的机构、持证上岗的医生、有官方认证的产品。也要懂得和医生沟通如何控制剂量、控制范围,千万别想着一步到位。做完后可以立即做表情测试,如果有不适感一定要及时告知医生。术后一定谨遵医嘱,后续的护理也是保证效果的重要因素。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记住这三大口诀:“三验、三不、三警惕”
三验:验机构资质、验医生证书、验药品真伪;
三不:不碰非法材料、不打过量玻尿酸、不选非专业注射者;
三警惕:警惕低价陷阱、警惕“永久定型”话术、警惕鼻尖注射。
我们作为医生,也希望自己在尊重人体原生美学的基础上,通过精准可控的专业治疗,帮助求美者实现悄然的蜕变。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罗院长的分享,同时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再见!
罗钧: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