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风)的早期症状与常见的“春困”现象存在相似性,常常导致部分患者延误治疗。春季气温波动频繁,昼夜温差大,血管调节功能较差的人群易出现血压不稳,诱发脑出血或脑梗死。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危害极大,不仅可能导致肢体疼痛、残疾,还可能引发语言、行动和感知障碍,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面对脑卒中的威胁,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重庆市合川区人民医院医生梁洪涛传授了一个简单易记的“120”口诀:“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这可能是脑卒中的早期信号;“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这是判断脑卒中的重要依据;“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言语不清也是脑卒中的常见表现。
那么,哪些人群更容易成为脑卒中的“目标”呢?梁洪涛提醒,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如房颤)等基础疾病患者,以及长期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久坐少动、肥胖或超重者,都是脑卒中的高危人群。此外,50岁以上人群,尤其是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明显上升;直系亲属中有脑卒中病史的人,以及既往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也需要格外警惕。
梁洪涛强调,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预防远胜于治疗。为了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应控制好基础疾病,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遵医嘱服药,保持指标稳定。房颤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需医生评估),以降低血栓风险。同时,调整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注意饮食健康,多运动,控制体重。对于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必要时做颈动脉超声(筛查斑块),也是预防脑卒中的有效手段。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