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创设数理融通育人矩阵 打造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3/31 12:25:28
来源: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理工大学:创设数理融通育人矩阵 打造应用创新人才培养范式

字体:

  面向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时代人才更需具备跨学科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怎样答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这道题?

  在重庆理工大学,学校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大学物理II》为基础,将数学与物理融通教学,并覆盖到多学科、多专业的课程、教学、教研、竞赛等多个维度,打造了“数理+X”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范式,为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破学科壁垒 数理融通增强育人合力

  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石,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但长期以来,不少高校的数学类课程和物理类课程在教学中往往各自为阵,不仅难以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容易限制学生在不同专业领域深度发展的潜力挖掘。

  重庆理工大学将数理基础教育的革新看作人才工程的创新引擎。而变革创新的第一步,是要打破学科壁垒,让数理融通。

  “通过强化基础学科的教学与研究,我们能够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该校理学院副院长陶传义介绍,为解决学生数理思维和认知合力培养不足的问题,理学院融通数学与物理公共基础课教学,从团队、内容、资源等方面创建数理融通范式,培养学生“形式逻辑-实证思维”的数理双螺旋认知。

  大学数学类课程与电气专业的融合研讨。

  理学院组建了“数理课程联合骨干教研小组”,形成物理和数学两类教师的“双师三协同”教学研究和运行保障机制。即通过学科研讨、教学互通互融等形式实现数理“合研备课协同、案例课堂协同、育才评价协同”。

  同时,聚力实施“课中课双师教学”,让数学和物理教师同进课堂,促进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符号和物理现象的映射关系,培养学生“抽象-具象-应用”的数理双螺旋认知。

  依托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重构数理“进阶式分类资源库”,形成7类6阶多模态数理资源通,并将线上分类资源链接课程图谱,借助数智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此外,通过打造超星学习通、哔哩哔哩、微信公众号三大平台课程,营造起线上“泛在学习环境”,全方位助力学生能力进阶式培养。

  跳出专业框架 学科融合创新“数理+X”育人模式

  数学与物理学科间的壁垒被打破,形成数理融通的育人合力。但作为许多学科的底层逻辑工具,数理融通又如何从“单科建设”到“交叉生态”,形成数理赋能的多学科创新链?特别是对于一所理工类高校而言,怎样发挥数理融通的育人效能,系统性提升学生数理思维迁移、学科交叉创新与科研素养,深化数理赋能专业人才培养?

  重庆理工大学以数理基础为内核,协同多学科构建了“数理教师+专业教师”虚拟教研室,联动横跨数学、物理与专业领域的科研平台资源,构建“教研-科研-育人”一体化生态,探索打造“数理+X”跨学科融合育人模式。

  “理学院大力推动《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课程与电气与电子工程等多个学院和学科专业领域的融合。”陶传义说,针对“数理基础+工程应用”,通过构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贯通融合体系,以专业真实问题为应用案例,反向解构“数理知识-方法论-专业场域”的问题链,开展课堂跨学科案例式教学,形成基于专业方向的定制化培养,精准锻造学生专业场景下的数理应用能力,从而引导学生突破单一学科思维定式,更易形成“问题导向、工具融合”的创新思维,为复杂工程问题或跨学科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例如,在对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数理融通教学中,教师进一步强化数值方程、波动方程、光波特性等知识及专业应用案例学习,帮助学生促进后期光电器件的优化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学中则强化数学的矩阵分析、物理的电磁感应及专业案例应用,为后期复杂的电力系统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重庆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冯文林院长表示:“数理与应用学科的深度合作能加速跨学科知识流动,通过共享课程资源、开发交叉课程案例,形成了‘理论-工具-应用’一体化的课程生态,帮助学生建立多学科知识关联,也极大促进了跨院师资协同与科研合作。”

  理学院与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当前,“数理+X”模式驱动下,理学院已与电子与电气、计算机学院以及成都理工大学数理学院与大地学系开展了基于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育人体系支撑两校多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陶传义介绍,接下来,学院还将继续深化“数学+”机制,推动数学与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积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AI课程;探索人工智能在数学和物理等基础学科研究中的应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发展。

  变革学习方式 多维递进塑造创新人才培育新生态

  中国式现代化与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高校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在校内,更要面向未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现代化终身学习观念,以适应快速更迭的知识技术和时代发展对人才不断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

  在理学院教师陈琳的课堂上,学生们通过线上课程平台了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在线下课堂围绕知识点展开案例探究学习和项目式实践。

  数理融通育人的课堂上,师生共进,生生互动。

  十多年来,由理学院教师胡南带领的物理学科教师团队,以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标准为指引,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在胡南看来,“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认知框架的重塑与精神共鸣的建立”,她希望唤醒学生对知识、对科学的好奇与探索欲,能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

  在此基础上,以数理融通为驱动,理学院还依托数学学科的4个省级一流课程,逐步打造完善“线上认知奠基—线下思维淬炼—场域实战迭代”的三阶贯通混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线上任务驱动“自主建构”,课堂案例教学“共生交互”,课后项目竞赛“实战延伸”,不断强化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造数理认知共同体,促进各专业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元认知培养和终身学习素养的培塑。

  数学家丘成桐到重庆理工大学开展学术讲座。

  课堂之外,理学院院长刘克峰教授牵头组建了全国数理专家讲席团,定期邀请数学家丘成桐等进校开展科普讲座、科研对话及学术活动,打造高端数理育人平台;持续每年开展“数学文化节暨物理科技活动月”品牌工程,面向全校师生厚植科学思维,构建起“以课启智-以文润心-以讲笃志”的数理育人新生态。

  近两年,重庆理工大学在专业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同时也获得过数学或物理竞赛的人数占比为24%。来自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2021级学生陈乐,先后获得第十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西南赛区二等奖、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作品赛)全国一等奖;发表EI收录会议论文3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申请并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项……在专业竞赛、学科竞赛、科研应用等方面均实现了个人成长。

  重庆理工大学学生参加学科竞赛。

  而陈乐并不是其中个例。依托“数理育人”打造的 “课程学习→科研训练→成果转化” 的递进式成长路径,为重理工学生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发展未来。

  当前,重庆理工大学正大力推动人才培养创新提质工程,着力构建具有重理工辨识度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数理基础+工程应用”,面向应用创新型人才的“数理育人”体系,正为学校打造“样板高校”留下生动注脚。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