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特融合,让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5 03/25 15:53:42
来源:《潼南教育》编辑部

普特融合,让每一颗种子“茁”壮成长

字体:

  在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小学校,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资源教室承载着特殊教育的希望。墙上贴满孩子们的画作,角落堆放着教具与康复器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沙发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这里,是党支部书记彭涛、副校长彭太平和兼职资源教师陈滢滟的“战场”。他们用爱与专业,为特殊学生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也为潼南区融合教育的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从孤僻到融入:一个班级的温暖蜕变

  2019年秋,一年级新生入学时,一个天生唇裂的男孩引起了老师的注意。他叫茁杰(化名),因发音含糊而沉默寡言,总缩在教室角落,用砸桌子、撕作业本等行为宣泄情绪。一次课上,他冲出教室蹲在垃圾桶旁大哭:“他们骂我丑……”

  班主任郭老师翻开茁杰的成长档案: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爷爷奶奶因愧疚过度溺爱,导致他习惯用负面行为博取关注。而班上同学因他的“不同”疏远他,甚至给他起外号。“那时的茁杰像一只受伤的小兽,浑身是刺。”郭老师回忆。

  “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玉溪镇小学的教师们达成共识:“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集体就是土壤。我们要让普通孩子学会接纳,更要让特殊孩子找到归属。”

  玉溪镇小学的融合教育,始于对“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的坚守。学校将“普特融合”作为办学特色,倡导“以爱育爱,以心换心”,通过集体力量弥合差异,让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共生共长。

  文化墙背后的教育智慧:接纳与归属感的培养

  改变从一场“班级文化墙”行动开始。班主任郭老师带着学生布置教室,将足球赛、课间游戏的合影贴满墙面。照片中,茁杰第一次与同学们并肩站立,尽管低着头,嘴角却微微上扬。“看!这是我们的班级!”郭老师指着照片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这些照片拼在一起才完整。”

  潜移默化中,班级氛围悄然变化。一次心理健康班会上,郭老师播放了折翼小鸟在同伴帮助下重新飞翔的视频。课后,几个曾嘲笑茁杰的孩子主动找到他:“以后我们带你一起玩!”课间跳长绳时,班长特意让茁杰站中间。随着绳子飞舞,他笨拙却努力的身影引来阵阵喝彩。那天,茁杰第一次笑得露出牙齿,比了个“胜利”手势。

  玉溪镇小学以班级文化为纽带,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同伴互助”“角色体验”等创新形式,普通学生学会共情,特殊学生获得自信。这种“润物无声”的教育智慧,成为学校落实“全员育人”理念的鲜活实践。

  突破语言障碍:个性化教育的实践之路

  语言障碍是横在茁杰面前的大山。陈滢滟老师为他定制了个性化训练计划:口肌练习、发音矫正、看图说话……一次训练中,茁杰因反复失败崩溃大哭。陈老师蹲下身握住他的手:“慢慢来,老师陪你。”

  语文课上,郭老师特意设计简单问题让茁杰回答。“这个字……读‘花’。”尽管发音模糊,全班仍报以热烈掌声。渐渐地,他举手的次数多了。一次晨读,他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断断续续却坚定有力。郭老师红了眼眶:“他的声音,我们终于听见了。”

  玉溪镇小学的个性化教育方案,为潼南区特殊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学校通过“一人一案”“分层教学”等策略,确保特殊学生“学有所得”,彰显了“因材施教”的核心价值。

  家校共育:融合教育的双向奔赴

  融合教育离不开家庭支持。第一次家访时,茁杰的爷爷蹲在门口叹气:“娃儿在学校受委屈,我们心疼却不懂咋教啊!”原来,老人因愧疚一味纵容孙子,却不知如何引导。

  此后,教师团队定期走访特殊学生家庭。彭太平跋山涉水走访偏远家庭;彭涛带着营养品探望生病学生;陈滢滟老师自掏腰包为困难家庭买书。一次次促膝长谈,家长从抗拒到信任,开始配合学校制定教育计划。

  茁杰的转变让爷爷感慨万千。如今,他会主动帮爷爷择菜、扫地,甚至学会了炒土豆丝。“爱不是包办,而是教会他独立。”老人抹着泪说。

  玉溪镇小学的家校共育实践,呼应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中“强化家庭支持”的要求。学校通过“家长学堂”“家校联动手册”等举措,构建起“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机制。

 融合教育的硕果:从个案到区域示范

  如今的茁杰,已是班级的“跳绳小明星”。课间,他带着同学跳长绳,笑声回荡操场;课堂上,他勇敢举手发言,眼神里闪着光。更让老师欣慰的是,普通孩子们学会了包容。“以前觉得他很‘怪’,现在发现他特别善良。”班长小琳说。

  教师团队也在成长。学校积极争取区级资源支持,组织教师参加融合教育培训,并与周边学校共享经验。“我们不是专家,但愿意做探路者。”彭涛说。

  夕阳西下,资源教室的墙上又多了一张照片:茁杰与同学们手拉手围成圆圈,笑容灿烂。陈滢滟老师轻抚照片,轻声说:“每一颗种子,都值得向阳生长。”

  玉溪镇小学的实践,是潼南区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缩影。区教委计划将其经验推广至更多学校,打造“普特融合”区域品牌。“融合教育没有终点。我们期待更多种子在这片土壤生根发芽,绽放出属于他们的光芒。”区教委基教科长卓龙说。

  后记: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艺术,更是责任与使命的担当。玉溪镇小学用行动证明:当普通与特殊教育的界限被温柔打破,每一颗种子都能在阳光下“茁”壮成长。这所乡镇小学的故事,不仅是一份关于爱与坚守的答卷,更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对“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初心使命的生动回应。(夏长春)

【纠错】 【责任编辑:李华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