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印发《城市更新典型案例集(第二批)》,重庆3个案例上榜并向全国推广。至此,重庆已有6个案例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类
重庆市渝中区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
解放碑地下环道城市更新项目
解放碑商圈位于渝中半岛中心地带,是重庆市发展最成熟的商业区,因地形高差限制、开发空间局限,其路网连通性较差、南北向联通缺乏、道路宽度较窄,造成局部路段和节点拥堵严重,加之停车泊位供给不足、停车库(场)分散,高峰期行车难、停车难问题突出。为缓解区域地面交通压力,提高地下停车系统的利用率和周转率,渝中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开展解放碑地下环道建设,以“一环七射多连通”的交通布局,结合管理统一、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的地下停车系统,极大提升区域交通运行效能。
渝中区突破空间限制、提高土地利用率,打破中心城区建成区建筑密度大、地面腾挪空间不足的局限,依托山地优势,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地下交通环道,构建多层交通系统,增加解放碑核心区车流动线,打通地面地下交通组织联系,合理分摊地面交通流量,提升区域交通通行效率。整合片区停车资源、构建停车引导系统,连接解放碑核心区域不同标高、不同规模的28个地下车库近2.3万个车位,最大限度发挥既有车库的集约效应,提升停车效率、实现车位共享提高区域可达性和便利性,服务解放碑商圈的提质扩容。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类
重庆市江北区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塔坪片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该小区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涉及房屋44栋、单元72个居民1487户、3227人。更新前的塔坪片区环境脏乱差、停车难、飞线纵横、污水外溢、楼道内堆满废弃家具,违章建筑约4000平方米,消防安全问题突出,仅经营七八家店铺,城市形象、生活品质与一路之隔的观音桥商圈存在巨大落差。2021年起,江北区树立“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工作导向,坚持“可持续运营”的渐进式城市更新理念,推动塔坪片区焕新为城市现代化发展多样化、治理精细化的三生新空间。改造完成后,“沉睡”老旧建筑被“唤醒”,背街小巷蝶变为潮流文创街区,城市空间焕然一新,成为江北区热门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新兴产业聚集地。
改造过程中,江北区从“住房、小区、社区”三个维度,构建“基础+特色”双重体检指标体系,精准诊断城市“病因病点”,结合居民满意度调查,建立涵盖土地、建筑、文化资源等12类城市更新体检数据库,摸清城市现状问题及更新资源本底,同步搭建城市更新信息平台,实现全量全样的动态数据汇集。
历史文化传承类
重庆市南岸区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城市更新项目
重庆开埠遗址公园位于城市两江四岸核心区域,更新前这里建筑界面较差、植被杂乱无序、道路通行不便,经体检发现,所在片区的社区共同体建设落后,空间功能单一、活力不足,特色匮乏、文脉标识模糊。
2020年起,重庆市属运营管理企业以“保护修缮+公共服务+活动策划”更新方式,保护修缮立德乐洋行旧址群内8处文保建筑、2处优秀历史建筑,复建7栋老旧建筑,并增补公共配套建筑、整治公园环境、改善基础设施,引入研学培训、特色餐饮、文化创意、艺术集市等新业态,精心打造集博物馆、社区商业、文化公园于一体的复合型城市公园。开园以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吸引了大量游客,公园的建成补齐了老旧社区公共设施短板,对周边小区环境提升和商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片区围绕功能完善统筹、产业发展引领、更新资源整合、拆建规模控制等四大目标,制定生活、产业、人文、生态、安全五大体检维度,针对辖区坡高路陡平地少、老旧建筑散居集中、历史文化建筑存量多的特征,制定专项更新指标30余项,深入开展体检。同时顺应原始地形地貌,合理划分功能分区,利用灰塑、卷草龙纹镂空砖雕、非遗竹编等传统工艺,对文保建筑进行修葺和空间创意改造,通过现代设计演绎崭新体验,保留历史建筑、老黄葛树、老银杏树等,建设重庆开埠历史陈列馆、立德乐洋行旧址等体验区,打造融合山、水、城、文、桥景观的开放城市景观阳台8000平方米,成为观望城市恢宏景致、记载市民生活方式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