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围绝经期女性更容易被骨质疏松症“盯上”呢?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邀请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绮楠,为您介绍什么骨质疏松症以及如何预防等相关知识。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本质上是一种骨骼代谢疾病。一系列病理改变使得骨骼就像被白蚁蛀蚀的“房梁”,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情况严重的人,甚至连打几个喷嚏、扭一下身体,都有骨折的风险。
吴绮楠介绍,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雌激素降低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围绝经期女性易患骨质疏松的核心诱因是雌激素骤降。雌激素作为骨骼代谢的“调节器”,既能减缓骨质分解,又能促进骨质生成。当女性进入更年期后,雌激素锐减打破骨代谢平衡,导致骨质流失速度明显快于骨质生成速度。女性在停经前1至3年到停经后5至10年间,骨量流失速度可达年均2%,这种持续“入不敷出”最终将引发骨骼结构破坏。
一般来说,骨质疏松症初期往往因无明显临床症状而难以察觉,随病情进展,身体会陆续发出警报:出现疼痛(如腰背酸痛或全身骨骼钝痛)、脊柱畸形(如椎体压缩性骨折,受损腰椎的高度“被压扁”,最后形成驼背体态,严重者还可能因神经受压出现胸闷、腹胀等异常症状)、骨质疏松性骨折(如前臂远端、髋部、骨盆等)。
如何进行初步筛查?
吴绮楠介绍,“一分钟测试题”是一项评估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的初步筛查方法,目的是快速识别高风险人群,以便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早发现、早诊断。以下任意一项提问回答为“是”即得1分,“否”则不得分,最后所有得分相加:5—6分以上群体建议至医疗机构完善相关检查;绝经后女性中,5分及以上骨质疏松发生的风险增高。
问题内容如下:
1、父母曾被诊断有骨质疏松或曾因轻摔后骨折?
2、父母中一人有驼背?
3、实际年龄超过40岁
4、成年后因轻摔发生骨折?
5、经常摔倒(过去一年超过1次)或因身体虚弱担心摔倒?
6、40岁后身高减少超过3cm?
7、体重过轻(BMI<19)?
8、曾连续3个月以上服用类固醇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
9、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
10、被诊断为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1型糖尿病、克罗恩病或乳糜泻等疾病?
11、(女性)是否在45岁前绝经?
12、(女性)是否曾停经超过12个月(非怀孕或子宫切除)?
13、(女性)是否在50岁前切除卵巢且未接受激素替代治疗?
14、(男性)是否出现阳痿、性欲减退等雄激素缺乏症状?
15、经常大量饮酒(如每日白酒超过1两或者啤酒超过1斤)?
16、目前或曾经吸烟?
17、每天运动量少于30分钟(包括家务、走路等)?
18、不食用乳制品且未补钙?
19、每天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0分钟且未补充维生素D?
进一步相关检查中,双能X线吸收检测是测量骨密度的“金标准”,流程类似于胸部X线片检查,检查结果T值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T值=(测定值-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
骨质疏松症如何预防?
吴绮楠表示,首先要调整生活方式,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的食物,如乳制品、深绿色蔬菜、豆类及制品等适量蛋白质。
充足日照,规律且适量的日照(每周3—4次,每次10—30分钟)能有效促进维生素D合成,增强钙吸收与骨骼强度,是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措施。
其三是规律运动,增强骨骼强度,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等活动,严重骨质疏松(如已发生椎体骨折)者需在康复师指导下运动,运动中若出现疼痛、眩晕等不适,立即停止并就医。
避免吸烟,控制饮酒量,减少咖啡、高盐食品及碳酸饮料摄入。同时尽量避免使用如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过量甲状腺素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必须使用时需严格控量,并同步加强钙/维生素D补充与抗骨松治疗。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