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14日电(彭博)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街道,一场以“专业赋能+群众共治”为核心的基层治理创新正悄然改变20万居民的生活:社工定期探访独居老人送温暖,社区闲置地块变身公益停车场,商户消费捐赠为困难儿童购置学习机……这些民生实事背后,折射出一个超大城市社区治理新模式。
“专业力量+群众智慧”的双向奔赴
“张老师,您今天血压控制得不错!”社工小李在量好血压后,为独居老人张贵光(化名)调整了用药方案。当张贵光因慢阻肺急性发作住院时,社工团队启动应急响应:48小时内完成医疗救助金垫付、低保资格预审及养老院过渡安置,同步联动"龙基金"慈善资源购置价值3290元的便携式呼吸机。这种"预警监测—精准介入—资源整合"的服务闭环,得益于九龙街道构建的"专业机构+本土组织+持证社工"体系。自2013年起,九龙街道构建起“29家专业机构+8家本土组织+372名持证社工”的三级服务体系,超过89%的社区工作者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这些“全科社工”每天穿梭在楼栋间,从调解邻里矛盾到帮忙买菜送药,都有他们的身影。
这种“全科式”服务模式,让治理效率大幅提升。云湖天都小区居民通过“居民议事会”自主改造闲置地块,新增425个停车位;“老书记工作室”让离休党员干部发挥余热,化解邻里纠纷实现“小事不出楼栋”。“以前觉得社区离我们很远,现在每天都有新变化。”家住彩云湖社区的周阿姨说,去年她提出的增设公交站点建议,今年春节前就落地了。
目前,街道已形成“社工+志愿者+热心居民”治理共同体。2024年,共接待全国各地参访学习和培训89场,服务人员近2000人。
“龙基金”:社区治理的“造血机”
作为基层治理的“资金加油站”,“龙基金”通过创新模式实现公益活水的“可持续流动”。截至2024年2月,基金累计募集资金800余万元,来源涵盖财政拨款、商户消费捐、闲置资源开发等多元渠道。例如,马王四村慈善公益便民停车场的营收,除了基本的养人成本和日常维护费用外,多余的钱将汇入“龙基金”,为今后的慈善公益事业“蓄水”做好准备;112家商户参与的“消费捐”机制,顾客在签约商家消费一次,就为九龙街道龙基金公益项目捐赠善款。既让顾客享受优惠,又为困境儿童、独居老人提供了精准帮扶。
“目前每个月捐得不多,但这也是我的一份心意。”一家不愿透露姓名的面馆老板说,“看见街道有消费捐的活动,当时就决定参加,其实日常也想做公益,现在每卖一碗面就能做好事,每天煮面更有动力了。”
五支队伍促社区工作从“独角戏”变“大合唱”
有了资金后,如何强化社区服务工作?九龙街道的办法是把治理队伍编成五支“接地气”的队伍,就像社区里的“五根手指”握成拳头。民情侦察队由“议事代表”与热心大妈组成“社区情报网”反馈民情民意;专业服务队由372名持证社工组成,像“全科医生”一样啥都能管;志愿帮帮团则联合112家商户成立“公益联盟”,实现“扫码捐赠-实时公示-项目反馈”全流程透明化;人才储备库和高校合作培训新手社工,给治理队伍持续“造血”;资金加油站依托“龙基金”搭建可持续资金池,实现从财政资助型1.0版本到综合运作型3.0版本的迭代升级。
“以前都是社工单打独斗,什么都要管,但什么都管不精。现在我们五支队伍形成“发现-处置-反馈”闭环,通过以专业社工带领热心群众共治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社会工作的效率。”九龙街道社区事务中心的负责人庄华敏感慨地说道。
九龙街道的探索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当专业社工与热心大妈并肩巡逻,当治理力量从“单打独斗”转向“多元共治”,当群众智慧与专业服务深度融合,超大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便迎刃而解。正如街道党工委书记尹生所言:“基层治理的终极密码,永远写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