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壳晕”“心头慌”……这些地道的川渝方言,AI医生也能听懂了。3月9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发布了深度融合方言诊疗能力的AI医疗应用——“宽仁慢病通”。这款会说重庆话的“智能医生”,以乡音破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沟通困境”, 用乡音架起科技与健康的桥梁。目前,应用已覆盖方言问诊、报告解读、慢性病监督等核心功能。
在川渝地区,许多老年人因习惯使用方言或不会拼音输入等原因而放弃在线问诊。为此,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联合技术团队,历时一年打造“宽仁慢病通”,通过收集数千条川渝方言问诊对话,构建方言医学语料库,并联合专业医生标注标准医学术语,让AI医生学会重庆话的医学表达,“感觉就像跟熟悉的社区医生在摆龙门阵”。
“体检报告拍照上传,全家都能看懂,终于不用‘猜指标’。”“它亮出药的照片,再不会吃错!”除了方言问诊,AI医生还能实现报告智能解读、慢性病主动管理等,一键拍照解读的同时,可化身“24小时用药管家”,通过拍照识别药品、设置提醒并预警重复用药风险,实现AI用药管理。
据悉,为攻克问诊建议的专业性和可靠性难题,研发团队开发“多层校验”技术:第一层运用专业临床医生耗时一年精心打磨的EB-RAG检索权威医学知识库,第二层调用DeepSeek-R1大模型以复杂的医学逻辑推理生成建议,第三层由系统复核答案,相当于“三位医生”协同把关提供严谨回答。
“AI不仅要听懂方言,还要确保建议的科学性。比如‘脚杆肿’可能关联心衰或肾病,系统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研发团队负责人佘强教授表示,AI医生会基于最新的临床证据,实时为用户的健康管理提供全方位支持。据介绍,在未来的升级规划中,“宽仁慢病通”将推出更多实用功能。2025年内将扩展至更多方言区,并上线家庭共享、社区联动两大新功能,子女可远程查看父母健康数据,异常数据实时推送至社区医院等,为慢病患者打造一个医防管相结合的智慧健康网络。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听不懂”到“贴心聊”,从“怕用科技”到“主动管理”,“宽仁慢病通”这一创新不仅提升基层医疗可及性,更以科技之力弥合“数字鸿沟”,让老龄化社会健康管理更温暖、更高效。(向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