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起点,新征程,如何更好地拥抱科技的进步,探索数字化时代的智慧教育?2月17日,在万盛经开区溱州中学开学首日,一场面向全体师生的网络直播如期而至,围绕“AI赋能成长,智慧拥抱未来”这一主题,学校邀请了不同领域的专家分享关于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以及教育与AI融合方面的话题。
溱州中学开展“AI赋能成长,智慧拥抱未来”主题“开学第一课”。
活动伊始,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的人工智能专家石志远介绍,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医疗领域,AI技术被用于疾病诊断,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帮助医生更快速、更准确地发现病变,提高诊断效率;在教育领域,AI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在交通领域,自动驾驶技术正在逐步成熟,它不仅可以提高出行的安全性,还能优化交通流量,减少拥堵。
石志远强调,人工智能对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技术浪潮中还需保持清醒,要培养人机协作时代的核心竞争力——那些AI无法替代的审美能力、共情力和批判性思维。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迭代,生成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日常生活,但由此衍生出的新骗局、新套路也在刷新人们对风险防范的认知。万盛经开区公安局网安支队警官赖勇介绍,犯罪分子利用AI模拟人声、替换人脸等诈骗案件已在全国多地出现。他从语音诈骗、AI换脸诈骗两大典型案例出发,分别列举了AI语音机器人贷款诈骗案、冒充亲属紧急求助案、视频通话冒充好友诈骗430万元案、AI换脸假冒名人带货案等具体案例,并详细介绍了此类诈骗案件中诈骗分子的手法特点。
面对这类诈骗行为时如何正确防范?赖勇结合办案经验给出专业建议:一是验证身份,对涉及资金或隐私的请求,通过电话、见面等多渠道核实对方身份,可要求对方在视频中做挥手、按鼻子等动作干扰AI伪造效果;二是保护生物信息,减少在社交平台公开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数据,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三需警惕异常场景,对“紧急求助”“高收益投资”“免费福利”等话术保持理性,优先通过官方渠道确认;四进行技术防御,关注AI鉴伪技术进展,如嵌入抗伪造水印的主动防御系统,或使用具备活体检测功能的认证工具;五是针对转账最好线下通过见面、电话再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与亲友设置转账的暗语来进一步明确身份。赖勇还针对“校园欺凌事件中,遭遇欺凌视频被上传到网络如何维权”的问题给出具体建议。
学生们在各班教室收看网络直播。
聚焦教育领域,AI技术如何为学生赋能,并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石志远对此认为,中学生拥抱AI的关键在于建立“工具主人”意识——既要善用技术赋能,能利用AI工具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基础技能,更要培育不可替代的人文内核,培养学生对AI的正确认知和兴趣,同时关注AI伦理和社会影响,并保持好奇心和持续学习的态度。
在具体学习中,学生如何保持好奇心、探索欲和获取创新意识,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优秀指导教师、重庆市院士专家科普进校园专家团成员、溱州中学教师明亮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学生可以从DeepSeek及其创始人梁文锋的事迹中汲取灵感,深刻领悟“学习动力源于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他鼓励学生,应学习梁文锋的跨界思维和勇于尝试的精神,不断拓宽知识边界,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锻炼创新思维,敢于挑战传统,勇于探索未知,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变化,成为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这样的开学第一课,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影响,同时学会如何应对网络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利用AI技术提升学习效率。”溱州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同学们在新学期能够积极拥抱科技,勇敢探索数字化时代的青春新赛道,健康快乐地成长。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指出要全面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未来赋能。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溱州中学一直重视青少年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24年学校投资150余万元,打造了溱州青少年科创基地,该基地包含人工智能、智能无人机、电子电路、三维设计、创意木工等五个科创空间。学校还开设了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和人工智能科创社团,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体验人工智能科普知识,还可以在课后延时服务时段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科创实践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