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来自教育、科技、法律、社区、职业技术、健康养老领域的6位市人大代表与媒体记者“面对面”,深情讲述各自的履职故事。
他们中有的关注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健康幸福,有的沉下心刻苦钻研、攻坚克难,有的为服务基层默默耕耘……他们认真履职尽责,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正能量,也是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征程上一束束熠熠生辉的光芒。
关注“一老一小”
让孩子自信成长、老人老有所依
“一老一小”,是牵动每个家庭的关键小事,又是关乎百姓福祉的民生大事。
“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巴蜀小学党委书记马宏和市人大代表、学平大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彭学平,围绕社会关切的 “一老一小”问题分享了他们的见解。
如今,教育内卷成为很多孩子、家长共同面临的难题。马宏认为,随着时代发展,教育不再局限于统一性和单纯的知识传授,应遵循教育本质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个性化教育有助于改善当下困境。
马宏说:“教育孩子是个慢活儿,成长需要过程。归结起来,要坚定该做什么,而不是盲目从众跟风,要有勇气让孩子做好自己。”在她看来,巴蜀小学秉持“教育是做的哲学”这一理念,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家长安静务实地陪着孩子成长。一方面,要尽可能为孩子的童年创造饱满的生活体验感,支持孩子找到内心“热爱”,这是能让他们在特定领域“走得远”的内驱动力;另一方面,尽可能给孩子传递松弛感,努力培养他们“挑战式运动”和“全学科阅读”两大习惯,强健身体、丰盈精神,激发孩子“走得远”的创新活力。
她说,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自由自在的儿童成长环境、个性化教育,才是从根本上走出内卷、焦虑、迷茫等困境的法宝。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如何让老年人安享晚年,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上世纪80年代初,彭学平在四川省人民医院做护士时,见过很多因病失能的老年人。“对他们来说,洗澡都是奢望。”当时她就立下志向,要让老年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生活。此后,她深耕大健康产业30多年,始终初心不改。
彭学平多次深入区县、社区、机构调研养老问题,提出关于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洗澡难题的建议。在该建议推动下,截至2024年,重庆市慈善联合总会10辆助浴快车开进27个区县的300多个街道、社区,累计开展1500余场次助浴服务活动,为失能、半失能、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公益助浴服务10万人次。
“我身边有位同事,两口子都已年过花甲,为了照顾九十高龄的母亲,他们多年来疲惫不堪。他们告诉我,好的养老机构人满为患、价格高,便宜的机构服务又欠佳,他们只能克服困难自己照顾老人。”彭学平说,为了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我市开始探索建立嵌入式养老体系,引入社会机构发展社区嵌入式居家养老服务,推动“机构-社区-居家”三级联动,让老年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中医、康复、护理等多元化服务,实现“不离家、不离亲”居家养老。
2024年,市人大社会委经过大量走访调研、多轮专家评审,完成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将《重庆市养老服务条例(制定)》纳入立法预备项目。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前景一定会越来越好,重庆养老服务体系一定会更加完善,让老年人都能过上有品质、有尊严的晚年生活。”彭学平说。
坚持问计于民
反映群众诉求,解决急难愁盼
“搭着这辆‘立法直通车’,我真正感受到,立法征询真是在倾听每一个群体的声音,最大限度地把基层民众的呼声传递到国家立法的最终端。”在“代表通道”上,市人大代表、重庆三智律师事务所主任赵树乾的话掷地有声。
赵树乾口中的“立法直通车”,就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在我市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身为律师的他,还有一个身份:立法信息采集员。
“征询立法建议实实在在。”2023年5月,一场面向中学生的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在南开中学召开,赵树乾现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立法征询。几名中学生结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了家校共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等12条立法意见建议。经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归纳整理后,第二天,这些意见建议就“直达”全国人大常委会,成为立法中的重要参考。
对于南开中学师生来说,立法意见征询座谈会就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开门立法汇民声、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身边。“基层立法联系点+思政教育”的协同工作模式,让立法走近更多青少年。
2024年4月,设在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联合璧山中学,开展了一场名为“民主立法——行走的思政课”活动,20名高一学生通过实地参访,学习撰写立法建议。8月底,在《重庆市法律援助条例(修订草案)》立法征询过程中,该中学18名学生提交的11条立法建议被市人大常委会采纳。“立法并不陌生遥远,我们大家都可以参与。”参与立法的中学生难掩激动,赵树乾也跟着一块儿高兴。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新增基层立法联系点29个,首次实现区县全覆盖。赵树乾感慨,基层立法联系点从无到有、再到枝繁叶茂的发展历程,始终遵循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承载着立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的使命任务,充分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魅力。
“时隔15年,我们社区的老婆婆坐着加装的电梯,实现了‘下楼看看’的愿望。”市人大代表、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伍成莉讲起身边一个小故事。
“两位老人住在8楼,15年前老婆婆生病后行动不便,从此几乎再未下过楼。”她说,两位老人居住的楼房没有电梯,2024年初有居民发起安装电梯的提议,老爷爷就和社区工作者一起,用自家的亲身经历说服邻居们签字同意,最终电梯成功安装并于8月正式运行,“婆婆下楼那天,两位老人高兴得眼里噙着泪花。”
民主村是重庆建设厂三大家属区之一,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取名“民主”,寓意“人民当家作主”。伍成莉说,70多年来,民主村一直传承着“民主”的深意。
今年元旦,民主村城市更新二期项目“交卷”,标志着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全面收官。回首三年来的更新之路,民主村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开院坝会、楼栋会,入户走访……“更新过程也是民意汇集过程。”她透露,热门打卡点“一号信箱”形象墙、建设渠等,都是在收集居民和各方建议后纳入更新设计方案的。
她说,更新过程中大家逐渐总结经验,形成了“五议聚民意”工作方法;设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群众联系人大代表、反映诉求的重要渠道;一大批急难愁盼之事得到解决,让民主村得到居民和社会各界的更多认同。
“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要维护好全新的民主村,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伍成莉说,唯有俯下身倾听每个人的心声,才能为治理注入温度,真正碰撞出社区发展的“最优解”,才能守护好社区群众“稳稳的幸福”。“探索基层民主路径,答好‘民生为大’这张试卷,民主村还将持续探索。”她说。
发力自主创新
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成功不止一条路,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不是只有上好高中、考理想大学才是唯一出路。选择职业教育,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也能走出光明大道。”市人大代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指导教师高廉政分享了自己的求学择业经历,以及个人和团队通过自主创新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的故事。
“当初,我顶着周围人不理解的目光,选择报考职业技术学校。”高廉政说,进校后,他通过深入钻研知识与技术要领,在国内多个技能比赛中获奖,毕业后进入一家央企工作,完成了重要工程中12项新产品的程序编制与现场加工调试,还参与了国内首台清洁能源系统新产品项目开发技术攻关,填补了国内船用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空白,为提升企业质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高廉政响应国家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号召回到校园,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专业从事职业教育工作。教学过程中,他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专业技能,指导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取得佳绩,不少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迅速成长为骨干力量。
他还深入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培训,许多在岗学员在国家级、市级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一位荣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被企业认定为“技能带头人”,成为行业优秀典范。“未来,我将积极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出谋划策,为技能人才发展发声,支持他们凭借才能与奋斗书写辉煌的人生。”高廉政说。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自主创新攻坚克难,对科技企业来说尤为重要。
市人大代表、重庆天箭惯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图分享了一个“啃下硬骨头”的故事:一无人机企业因为缺少关键芯片导致生产停摆。然而,要攻坚克难,仅靠一家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先进理论和关键设备。
“在市科技局的支持下,我们联合重庆大学,借助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的设备,完成了这个关键传感器芯片的国产化。”许图介绍,现在这家无人机企业不仅恢复了生产,还扩充了一条产线,产值翻番,企业员工的收入也提高了,“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能坚定不移地进行自主创新,推进关键零部件国产化,才能保证产业的安全。”
许图说,科技成果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要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的产值、新的就业。科技型企业应当发挥平台优势,推动市场、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自主创新事业大有可为,我们科技工作者也是大有作为的。”他表示,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感器技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和团队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继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