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高竹新区破“域”而起、成渝中线高铁蜿蜒伸展、西部科学城拔节向上……5年弹指一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让古老的巴蜀大地在“历史的一瞬间”翻天覆地。
建成中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成长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打造全国第四大医药健康创新发展集聚区……5年白驹过隙,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闯险滩、战激流,轻舟正过万重山。
一个个事例、一幕幕场景,印证着川渝“一盘棋”思想,记录着两地“一体化”发展。
谋定后动,规划先行。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布局,是双城经济圈“印记”中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2020年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起手开局,兄弟同心。川渝两地高位推动,烙印下双城经济圈劈波斩浪的坚实足迹。
5年来,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也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川渝联合召开数十次会议、印发100多项政策文件,助推双城经济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加速迈进。
落子成势,携手共进。琼江的一捧清水,旅客手中的一张动车票,成渝氢走廊的一辆卡车……都在见证川渝协同发展的点点滴滴。
从“区域竞争”到“求同存异”,川渝培育形成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4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国约20%的动力电池、10%的汽车实现“川渝造”。
科技策源地吸引“孔雀西南飞”,川渝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已达26个,布局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1个,汇聚两院院士89位,高层次人才超过1500名。
巴蜀大地“蜀道难”的古老传说被彻底改写,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16条,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提速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能级不断提升。
偏居西南的内陆城市跻身开放前沿,成渝机场群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成渝)覆盖欧亚116个节点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
协同发展本身就是一场深层次改革,川渝在全国建立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成立全国首个跨省设立的联合河长办,联合推进成渝外债管理便利化试点。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触手可及的幸福,川渝协同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共建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Ⅱ类。
公共服务让老百姓“跨域无感”变成常态,32项区域标准化协同试点事项实现同标办理,355项“川渝通办”事项累计办理超1500万件次。
风好正是扬帆时,不待扬鞭自奋蹄。回望历史印记,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更添前行底气;展望未来征途,双城经济圈正迈向更崭新而宽广的天地!(记者 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