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而学校则是培育学生的摇篮,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孩子的未来筑牢根基。学生的全面成长,离不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协同发力。那么,如何让二者更好地融合,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渝中区邹容小学校园小记者策划了一期对话活动,邀请到邹容小学副校长蒋靖,共同探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蒋老师,您小时候的学校教育和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有什么不同吗?

我和你们相差至少30多岁,30多年前,我们使用的课本没有现在这么精美,内容也相对简单。课后娱乐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玩跳房子、丢沙包、踢毽子等质朴的游戏,没有太多电子产品的干扰。大家更亲近自然,在简单的游戏中收获纯粹的快乐。而如今,时代飞速发展,大家的课余生活变得五彩斑斓。学校和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培养活动,像绘画、音乐、舞蹈、体育等,同学们可以在不同的专业场地尽情享受快乐童年,挖掘自身的兴趣与潜能。我由衷地希望同学们能珍惜这物质充裕、教育资源丰富的黄金时代,不负时光,勤奋学习,做有志少年。

蒋老师,在您的教育生涯中,有没有某个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得堪称典范的案例,让您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当时您又有着怎样独特的感受?

确实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案例。之前我任教的班级里有个小男孩,他的智力发育比同龄人迟缓,但行为习惯非常好。他的父母经常主动与老师沟通孩子在家的情况,同时也会如实反馈孩子学习滞后以及生活能力培养方面的状况。尽管这个孩子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但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他能够快乐、自信地成长。这件事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家庭教育配合的重要性,只有家校携手,才能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蒋老师,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您觉得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学校教育的使命,绝非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提升学业成绩。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家成为具有良好精神品质的人。我校始终以红色基因为理想信念引领,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等方式,致力于把同学们培养成有理想、有抱负、有作为的有志少年。让大家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挫折,都能勇往直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乐观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刻牢记自己肩负的使命,努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蒋老师,为了给我们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在哪些方面付出了努力呢?这些努力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呢?

从外显环境来看,学校在操场的墙壁上醒目地展示着党的教育方针,时刻提醒着全体师生教育的方向和目标,确保我们的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还有老师形象墙,上面展示着老师们的风采和独特的教育理念,这不仅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老师,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还能让同学们从老师们的教育理念中汲取智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容”文化墙则蕴含着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育人理念,时刻滋养着同学们的心灵,培养大家的包容精神和人文素养。从内化教育活动来看,老师们积极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主题班会,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学科竞赛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社会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精心组织传承活动,像红色文化传承,让同学们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传统文化传承,使同学们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这些努力全方位助力同学们在知识、品德、文化素养等多方面茁壮成长。

蒋老师,学校组织的活动丰富多彩,这些活动对我们的成长究竟有着怎样的帮助呢?您能详细为我们介绍一下吗?

学校组织的活动涵盖了同学们成长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就拿一年级的入学礼来说,它为同学们开启了小学之旅的大门,让大家对未来的学校生活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在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十岁生日礼,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通过集体庆祝活动,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学会感恩,懂得珍惜,培养起强烈的责任感。入队仪式、大队会,则是增强同学们组织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的重要契机,让同学们明白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要为集体的荣誉而努力拼搏。毕业典礼,为小学阶段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它不仅是对过去学习生活的回顾与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为同学们留下了一段段美好的回忆。还有研学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园的围墙,亲近自然、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趣味运动会、三跳运动会,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葫芦丝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了艺术的大门,提升大家的艺术修养,让同学们在音乐的世界里陶冶情操。国庆庆祝活动,以庄严而热烈的氛围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让大家深刻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些活动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共同串联起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全方位助力同学们的全面发展。

蒋老师,在您看来,目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改进的空间呢?又该如何去完善呢?

学校教育侧重于对同学们学习能力和行为规范的系统培养,这是一个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的进阶过程。而家庭教育绝不是孤立的,它应作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二者必须紧密相连,形成无缝对接。例如,学校安排了做清洁的劳动课程,目的是培养同学们的劳动意识和基本劳动技能。回家后,家长就可以顺势引导孩子做家务,像扫地、洗碗、整理房间等,进一步巩固孩子在学校学到的劳动习惯,让劳动真正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当老师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后,家长也不能置身事外,要根据这些信息,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制定学习计划、辅导功课,与学校教育形成良性互动。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全方位、多层次地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蒋老师,学校采取了哪些有效方式促进家长更好地参与学生的教育呢?这些方式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呢?

学校采取了多种方式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每学期开学或放假前,学校会组织班级家长会,老师们会和家长详细沟通同学们在某一阶段的成长情况,包括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平时老师也会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长加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日常表现;对于一些特殊情况,老师还会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从一年级入学起,学校还会开设家长学校的“融智课堂”,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和课程老师开展家庭教育推广活动,分享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帮助家长提升教育能力,以此形成家校合力。通过这些方式,学校与家庭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家校合力不断增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

蒋老师,对于家长而言,他们十分关心如何在家庭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您能给家长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吗?

首先,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尤其在幼小衔接阶段,这是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重要过渡时期。家长要明确规定孩子吃饭、休息、学习的时间,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规律。比如,每天固定在某个时间做作业,做完作业后再进行娱乐活动。其次,家长和老师、家长和家长之间要同频共振,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理念。家长要关注学校的通知、参加家长会,了解学校的教育方向和要求,在家中延续学校的教育。最后,言传身教至关重要,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比如家长爱阅读,经常在家中看书,孩子在这样的氛围熏陶下,也很可能爱上阅读;家长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蒋老师,咱们学校的校训是“容天下 人为先”,它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您能为我们解读一下校训对我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着哪些具体期望吗?

咱们学校的校训是“容天下 人为先”,它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希望大家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在生活中,同学们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差异,理解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不斤斤计较,与同学们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二层含义是借纪念青年革命家邹容烈士,让同学们涵养爱国主义品质。通过学习邹容烈士的英勇事迹,感受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从红色教育中获得启发,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第三层含义是激励大家在邹容精神的感召下,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良好品质。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轻易放弃,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重庆市渝中区骨干教师,邹容小学副校长,中共党员,重庆市渝中区第十三次党代企代表,重庆市第三次团代公代表,重庆市首届少先队辅导员骨干培训班成员。多次受到团中央、团市委、团区委、区教委等各级各部门的先进表彰,被评为重庆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渝中区优秀少工委主任,渝中区优秀德育工作者,渝中区优秀教工团支部书记。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