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近年来,全国教育战线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具体到一所中学,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
“大思政课建设要符合中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注重学段衔接、学科融合、知行合一。”渝高中学党委书记唐明春指出,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体验、情感培育和习惯养成,使思政教育的精神力量融通教师的每一个课堂、贯穿学生的每一步成长。
上下一盘棋,凝心聚力研思政。学校第一时间行动,印发了《重庆市渝高中学校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并随即制定“大思政课”建设任务分解表,成立领导小组,书记、校长任组长,党政办、教务处、课程中心、学生处、团委、年级组等分别负责推进落实“大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相关工作。
渝高中学坚持从源头抓起,注重解决思想认识、策略方法和运行机制等问题,通过建机制,悟原理,开展思政教育大讨论,确定在全体教师中树立“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总体目标,从理念引领、观念塑造、价值认同等方面,让思政教育铸魂育人成为全校教育工作者的普遍共识。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学校以“行思先锋”党建体系为统领,将党的创新理论与思政教育结合,加强理论研究,落实党组织书记、校长牵头抓思政课机制,建立党委蹲点思政教研组工作制度,安排“开学第一课”书记讲、“毕业典礼”校长讲、副校长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干部组织专题辅导。
行成于思,业精于勤。学校领导带头上“大思政课”,党委书记唐明春为师生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和中国化》大思政课;党委副书记李宗明为学生上《坚定理想信念,谱写时代华章》主题教育课;发动学生坚持每天收看《新闻联播》,及时了解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提高思想政治觉悟,立报国强国大志向……
一堂堂发人深省的主题思政课引导着渝高人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坚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激励自身实现专业成长,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2023年2月5日,一场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专题研讨活动在渝高中学举行。全体校级干部,党政办、教务处、课程中心、学生处、校团委、年级组主要负责人,思政、历史、语文教研组负责人代表齐聚一堂共论“大思政课”。
他们从内涵和本质探索“大思政课是什么”,从课程建设研究“大思政课怎么上”,从队伍遴选确定“大思政课由谁来上”,理清并回答了“大思政课依托哪些资源”“大思政课如何打造品牌”“大思政课如何考核评价”一系列的命题。
深入研讨,寻找办法,阐述观点,悟原理,明方向,定调子。从认识思政教育、理解思政教育,再到讲授思政教育,用心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有广度的“大思政课”,已成为全体渝高教师培根铸魂育新人的普遍共识。
课堂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立德树人是渝高中学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科要做好的事。”唐明春表示,全体教师要打开大格局,利用大师资、大平台、大数据上好“大思政课”。于是,学校重点在课堂与课程建设上下功夫。
聚智聚力深耕课堂,学校系统构建了“行思”大思政课程体系,从课程理念、目标、结构、评价、保障等方面细化方案;注重思政教育与教学常规紧密结合,推进课程思政、活动思政、实践思政等深入开展;定期开展大思政教育论坛,集中开展课例评选,培育精品(示范)课;邀请区教师进修学院思政教研员、育才中学思政名师等联合举办大思政课建设展示暨研讨活动。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最大化释放思政教育新活力。学校充分利用初中《道德与法治》、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大思政课”向其他课程延伸,充分挖掘语文、历史、物理、生物、地理、体育、艺术等各个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找准知识突破口,梳理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实现“课课皆思政、人人在思政”的生动场景。
各学科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增强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劳动、心理健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主题,积极开发和实施“大思政课”校本课程。
“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书法课上,教师莫显奎从汉字造字结构向同学们剖析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理,启发学生感悟“心正则笔法自然尽善尽美”。短短几十分钟,不仅是在教学写字,更是立德树人,教会学生成长为“大写”的人。
初三数学教师杨华波,在数学课中创新融入思政元素,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交会对接为案例,让学生更易理解三角函数知识与天文学的紧密联系,在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体育课上,教师廖维将体育与历史学科教材中《红军长征》的“快速营救转移”场景完美结合,充分整合两门学科的教学资源,使体育课堂厚植“红色文化”育人基因,在锻炼学生弹跳、快速奔跑和跨越障碍等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还有这些老师:地理老师王怀龙带领学生到西彭镇映月湖生态公园采集植物、土壤样本,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提升实践能力;美术老师曹盈盈通过介绍窑洞的门、云南白族民居的门等不同特色的“门”,让学生对地理、历史、人文、建筑有全面深刻的了解;音乐老师孙捷彧引导学生对比欣赏交响序曲《御风万里》与双簧管演奏的汉族民歌旋律《黄河船夫曲》,在聆听感受中增强民族自豪感;语文教师刘文韬以文人苏洵的人生故事,激励同学们青春应立志为国,勇担责任与使命,心系国家,胸怀天下……
精彩的课例展示,是渝高中学这群教师从学原文悟精髓,到融学科思变革,从著之成文到组内比拼,反复打磨,精雕细琢的具象化表达,不仅上好了一门学科课程,更呈现出生动的“大思政课”,让学生们从中收获满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育人过程中,渝高中学还创新开发了德育思政课程,利用主题班会、校园体艺文化艺术节、学生志愿服务、业余团校、黑板报评比、开学(毕业)典礼等育人阵地,拓展全要素思政教育空间,充分利用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学生社团活动、团队教育资源、实践活动资源、校园文化环境资源等,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三全育德”。
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提出,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进行“大思政课”建设。
这些年来,渝高中学坚持“开门”办思政,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和统整,积极联动家庭、社会的丰富资源,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推动思政教育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共建护航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圈”。
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扩视野,促融合,汇聚思政教育“大资源”。学校邀请各行业的道德模范、行业精英、文化名人、民间艺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走进校园,讲授思政课、讲好奋斗故事,用他们的亲身实践激发青年学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为新时代青年学子打好成长底色。
让师生走入社会大天地,去体悟宏大的时代、鲜活的实践、生动的现实。
学校将场景体验与思想浸润相结合并融合,与刘伯承六店子旧居合作建成“行走的大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先后举办“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中国”“赓续军神精神,承担时代使命”等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定期组织师生参观红岩革命历史纪念馆、“8·16”地下核工程基地等,开展以“致敬革命先辈,书写忠诚担当”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步步迈进这具有红色记忆的土地,仿佛穿越了历史,红色的足迹和红色的信仰如同一幅幅鲜红的画卷在我眼前展开。”初2024级2班学生冯译月感慨,走进红岩村,参观革命旧址,不仅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深入思考和感悟。
今年1月6日,政协第十一届重庆市九龙坡区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渝高中学的张若宣、墙昱希两位同学作为九龙坡区中学模拟政协学生社团的代表参加会议。她们共同表示,作为中学生,参会经历不仅激发了自己对社会事务的关注热情,更明白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关心身边事、国家事,努力成长为时代发展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践行责任与担当。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校打造了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行走的思政课”,让学生走出课堂、迈出学校、走向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理论知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和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让青年之声与时代之音同频共振。
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好家长资源、社区资源、友好单位资源,把优秀毕业生、优秀家长、社区志愿者、行业精英纳入思政教育队伍,通过“优秀校友回母校”“家长课堂”“名家讲坛”等方式,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