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至关重要。为深入了解这一议题,香溪小学的校园小记者们与校长吴红川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他凭借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分享了独到见解,强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陪伴和引导不可或缺;学校教育则侧重于知识体系构建和综合素养提升。他希望今后能更好地建立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助力孩子们茁壮成长。
我们学校的教育理念是什么?那如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这里得到全面的发展?
香溪小学秉持 “韵致益香 涓溪成海” 的教育理念,这八个字不仅巧妙蕴含校名,更承载着深刻的教育愿景。所谓 “韵致”,体现于学校精心打造的韵致教育体系、独具特色的韵致课堂,以及内涵丰富的韵致课程。在这样的教育环境熏陶下,同学们能汲取知识养分,提升综合素养。“韵致益香”在富有韵味与情致的教育氛围中,同学们如同含苞待放的花朵,日益散发出独特的芬芳,实现个人价值的成长与升华。“涓溪成海”,则象征着每一位香溪学子,起初恰似涓涓细流,在学校的悉心培育下,不断汇聚知识、积累经验,逐步拥有如大海般宽广的胸怀,能够包容万物;具备如大海般深邃的智慧,足以洞察世事;同时,更孕育出如大海般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勇气,无畏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学校以 “韵致益香 涓溪成海” 为指引,致力于为每一位同学的成长赋能,助力你们在未来的人生旅程中,乘风破浪,绽放光彩。
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方面,我们学校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和策略?
怎么提升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个我有几句话想告诉你们,第一我们每一个人其实最终的学习目的和目标都是让我们自己具有不断的自主学习的智慧和无解的动力,也就是能够自主学习,是能保持或养成终身成长、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是个人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教育追求的重要价值。
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使命。学校期望通过精心设计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再以活动中的表彰奖励、正向激励等举措,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来鼓励每一个孩子都形成自觉的学习,自愿的学习,把他内化成不断追求进步的自我发展的内需,这就是最好的一种状态。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成长,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与自我超越。
您认为是让学生快乐成长还是需要变得更加博学多才?
这个问题很有趣。在我看来,快乐成长与博学多才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追求博学多才的过程能够带来快乐,而在快乐的心境下,我们也更有动力去追求知识的丰富。在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若能在学习时自律,掌控自身发展,就能逐步做到自主生活,拥有自信。自信的孩子往往阳光快乐,而学习自律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意识与能力,长此以往,必然会逐渐成长为博学多才之人。因此,我坚信这两者并不矛盾,同时也期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快乐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充实自己,逐渐让自己变得博学多才 。
在我们学校,您认为哪些课程或活动对我们小学生的成长特别重要?
在助力孩子们更好地成长这一方面,我认为学校开设的诸多课程都至关重要。无论是体育、艺术这类培养综合素质的课程,还是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乃至科技课程、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各类社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我衷心希望每一个孩子在学校学习期间,都能热爱体育。体育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足球、篮球、轮滑、街舞等,都能成为孩子们热爱的运动项目。而开展体育学习,是为了让你们拥有更健康的体魄,与此同时,在锻炼的过程中,还能塑造强大的心理素质。因此,我期待同学们在学好其他学科的同时,将体育放在首位,多走出教室,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愿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
校长,您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如何相互补充和协调?
我认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都特别重要,尤其是对于你们这些正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而言,这一时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滋养。理想状态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是相互补充、彼此欣赏的关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二者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拿家庭教育来说,部分家长过度聚焦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对语文、数学等学科的学习成果格外心急,一旦孩子的成绩未达到自己期望的满分,便焦虑不已。实际上,在知识学习方面,学校理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家庭则更应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比如孩子是钟情街舞还是篮球,注重培养他们与伙伴、长辈的交流能力,以及与外界沟通的能力,甚至还需着重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所以,我觉得在相互协作与补充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应有各自清晰且不同的定位 。
校长,您认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这个角色其实也很好回答,但是很不好做。有一句话叫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帮孩子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这就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定位。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也一定要支持我们的家长,需要为家长提供支持,帮助家长进行学习、思考,指导家长掌握教育策略,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也是学校应尽的职责。
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玩手机和打游戏,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平衡我们的学习和娱乐时间?
在现实生活中,这是许多同学都面临的问题。我认为,手机和电视本身并非有害之物。在现代社会,手机是人们与世界建立联系、沟通交流乃至学习的重要工具,电视同样如此,它是传递知识和文化的重要媒介。然而,为什么小学生要少用手机和少看电视,并且家长对此格外关注呢?这是因为同学很容易被电视节目、手机视频、游戏等所吸引。小学生自律意识不足,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所以这个问题需要家长给予更多关注。
我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合理的时间规划,将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并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可以适当进行惩罚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自律的好习惯。但真正的主体其实更应该是同学们自身,而非家长。我希望每一位香溪的同学都能自觉做好自我管理,合理使用手机、电视、平板等设备,在不需要使用的时候尽量少用,而不是完全依赖家长的约束,当然家长在必要时也可给予帮助和约束。
校长您认为,家长应该如何鼓励我们在学习中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呢?
我一直对所有人的成长有一个观点,就像这位小记者问我的问题一样我希望我们的所有的孩子,在经过学习以后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和探究的精神,人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探索的精神,那他未来的发展道路就会走的更好,就会发展的更好,就会为这个社会,为这个国家,为我们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那么,家长在其中该如何发挥保护作用呢?首先,我认为家长务必尊重每一个孩子,尤其是尊重小朋友内心真正渴望学习的内容、关注的事物以及想要研究的领域,在情感和态度上给予充分尊重。在尊重的基础之上,家长还应助力孩子去做诸多力所能及之事。举例来说,如果某个孩子对科学满怀热爱,家长不妨为其购置一些科学类书籍,准备一些科技实验器材;要是某个同学痴迷于考古和文物,家长也可以购买大量相关书籍、图片,甚至在必要时,与孩子一同观看电视上的相关栏目,以此形成共同的爱好。如此一来,孩子在求知的道路上便能越走越远。
校长您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处理我们的错误和失败?有的家长会采取棍棒教育,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
首先呢,家长采取棍棒这种教育我非常反对,那么孩子们难免会在生活当中犯错误,那些错误我觉得只要不是太大的错误都应该选择原谅,那么原谅也应该之后更应该有进一步的帮助,而不是责骂甚至刚才说的棍棒,更应该是帮我们同学分析原因,帮我们同学找到是在哪个状态下是情绪会控制好吗,是我们自身的知识不够吗,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没做到吗,形成的错误和那些不好的结果,帮助我们孩子提高认识,这样那孩子就会一次一次在这些错误的尝试当中走向更好的发展。一句话我觉得分享给你们,我很希望我们的家长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家长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你们可不可以把这句话告诉你的爸爸妈妈,就是校长说很希望你们和我们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你们和问题一起打败我们。
现在家长会给孩子报名许多兴趣班,您认为家长在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和兴趣爱好时,有哪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这是一个备受同学和家长们关注的问题,部分同学甚至在这个过程中与家长产生了分歧。比如孩子只想选择一项兴趣学习,家长却希望他们报两项;孩子倾向于某个兴趣方向,家长却另有想法。对此我认为,孩子和家长都需要深入思考。孩子首先要明确自己真正热爱、向往的事物,思考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方向。例如,若有同学对科技充满热情,渴望成为机器人开发工程师、科学家,或是致力于机器人发明,就应该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想清楚后,孩子要鼓起勇气向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直接告诉家长:“爸爸妈妈,我热爱跳舞,对画画兴趣不大,我希望专注于舞蹈学习,未来像著名舞蹈家一样深入钻研舞蹈 。” 或者 “我痴迷文学,立志成为一名诗人。”
与此同时,家长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留意孩子对哪些领域格外关注,哪些方面能力更为突出,以此判断孩子的兴趣所在。经过观察后,家长要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从而达成共识。这样一来,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能够获得家长的支持,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学习效果自然更佳。
所以我的建议是要给孩子选择自己真正热爱的方向学习,也希望家长不要盲目跟风,看到其他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的孩子学什么。只有选择孩子最喜欢、最愿意投入,或者最擅长的领域,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
校长,您能否推荐一些适合家长阅读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或网站?
其实在如今网络发达、书籍繁多的时代,单纯的推荐我觉得作用有限。更为关键的是,家长自身要有学习的意愿。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谁都不能阻挡一个爱学习的你》。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这里,谁都不能阻挡一个爱学习的家长。与其推荐家长不如充分利用手机,搜索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和关心的话题,参考专家的见解以及他人的成功经验。最后,我期待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记住:谁都不能阻挡一个爱学习的人。小朋友,你们都很棒!希望你们在社团活动中学到更多知识,取得更大的进步。我也非常期待今后能在校园里经常看到你们活跃的身影,听到你们的声音。
非常荣幸能采访校长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且意义非凡的经历。在这次采访中,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见解,内心也产生了诸多深刻的感悟。
一开始,我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仅有一些模糊的概念。但在与校长的交流中,那些原本抽象的理念变得清晰起来。校长提到孩子兴趣选择与家长期望之间的矛盾,让我感同身受。我身边就有不少同学,在兴趣爱好和家长的要求之间徘徊,努力寻找平衡。这次采访让我明白,我们学生应该勇敢地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让家长和老师了解我们的热爱所在。同时,家长也需要多观察我们的兴趣点,尊重我们的个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