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
擦亮一个地方猪种品种的“名片”,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取决于什么?
- 刘作华
打好“品种保护、产业升级、品牌塑造”这套组合拳
当前,我国生猪产业正面临着“好血统怎么保得住”“养好猪怎么能更划算”“怎么让猪能更健康”三大难题。对此,必须不断夯实“种”的根基,推动“养”的升级,做好“病”的防控。
- 主持人
怎么保护好荣昌猪这样的“国宝级”品种资源?
- 刘作华
从三个方面下功夫,构建完整的“保护与利用”体系
一靠保护体系:我们利用活体保种理论和遗传资源冷冻保存技术,创新地方猪保种模式,建立了保种场(基因库)、保护区、推广站相结合的开放式动态三级保种体系。
二靠育种创新:我们利用纯正的荣昌猪当“爸爸”或“妈妈”,和引进的一些优秀外种猪进行科学“联姻”杂交育种,这样做的目的是培育“猪中优等生”,满足多元的市场需求。
三靠价值挖潜:荣昌猪的医用价值也不容忽视。因为猪的某些生理特性与人类很接近,它的皮肤、骨头等,是研究和生产高端医用生物材料的宝贵资源。 - 主持人
荣昌猪三级保种模式的建立,为我国地方猪保护打了个样。能否分享一下相关情况?
- 王金勇
我国地方猪种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级保种场(保护区)63个,实现了42个国家级地方猪保护品种的活体保护和遗传材料长期保存。我们通过采集濒危猪种每个家系的耳组织样本、冻存体细胞及精液,抢救性保护了了众多濒危的地方猪种,其中有代表性就是罗盘山猪、渠溪猪、高黎贡山猪等。
- 主持人
地方猪不仅要“护”得住,还要“育”得成、还要“养”得好。能否谈谈这方面的经验?
- 刘作华
科技育种为荣昌猪“扬长避短”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我们经过多年选育,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低外血含量的瘦肉型猪专门化母系——新荣昌猪I系;育成国家审定新品种——渝荣I号猪配套系以及荣昌猪烤乳猪、高肌内脂肪猪两个专门化品系;牵头制定《荣昌猪》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我们近年又对荣昌猪开展专门化母系和专门化父系的选育,这可以将荣昌猪用于不同杂交组合。总之,我们用科技为荣昌猪“扬长避短”,让它的优秀基因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 杨飞云
养好地方猪有这些“诀窍”
优良的地方猪光保护起来还不够,关键是要让它们“育”出竞争力,“养”出好品质,最终让大家在餐桌上“一口吃出不同”。从营养与饲料的角度,要做好这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提供精准饲料配方,实现精准营养供给;二是充分挖掘利用地源性非粮饲料资源,降低饲养成本;三是合理使用高效促生长的替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通过这些手段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猪肉产品,进一步将地方猪的“品种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
- 刘作华
“华系田园猪”模式让农民养好猪、增收益
正是将上述育种成果与营养调控及健康养殖技术,与智慧化设施、疫病防控、种养循环利用等相结合,才形成了我们的“华系田园猪”模式。它的核心目标,就是用科技集成武装小单元,让农民在家门口轻松养好猪、增收益。
- 主持人
科学家为荣昌猪画出的“出圈”路线图,或许不止舌尖上的美味?
- 葛良鹏
开拓荣昌猪医用蓝海
猪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优质肉食品,同时也是生物医药产业重要的物质资源。这是因为猪和人在解剖结构、消化代谢、生理功能等方面高度相似,可以作为人类疾病的模型动物、药品和医疗器械的评价用动物,以及人用生物材料的重要原材料动物。
我们建立了SPF荣昌猪规模化生产技术体系,从安全性、合规性、质量稳定性等角度,显著提升了猪源性生物制品的原材料品质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SPF猪皮、猪骨、猪肌腱、猪神经、猪脂肪等开发了医美胶原、异种骨修复材料、神经修复材料等产品。目前,我们正在与多家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建设从SPF荣昌猪生产、屠宰、加工到猪源性生物医药制品研发生产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示范基地。 - 主持人
生猪畜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背后,一支“国家队”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能否介绍一下?
- 刘作华
猪业“国家队”助力端好“肉盘子”
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重庆荣昌以来,围绕生猪产业最紧迫的需求——“种业翻身仗”“健康养殖关”“效益提升坎”,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取得了一批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