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党和国家事业才能充满希望。

近年来,全国各大高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深入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品牌育人活动,引领广大青年学子筑牢信仰之基,将个人理想融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谱写青春之歌。

在重庆,高校实践团队奔赴各个区县,用脚步丈量巴渝大地,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村舍院坝,以科技助农、文化润乡、生态守护等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展现新时代重庆青年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鲜活实践。

医养文养双护航 重医学子创新“4+1”模式温暖更多“银发族”

爱心义诊、健康宣讲、送医进乡、非遗传承……近日,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医路佑老,情暖桑榆”中华文脉传承团前往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将身体、心理、社交、人文与传统文化传承创造性结合,为老年群体送去温暖。

直播助农、法惠乡村、创意赋能 青年服务乡村振兴的多元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知识产权学院“星星‘知’火,‘津’彩乡村”实践团聚焦江津地理标志产品九叶花椒,以专业为基,深入全优花椒企业生产一线,针对企业面临的直播引流、合同审查、包装焕新三大经营痛点,启动“智慧赋能+法治护航”双引擎实践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近日,重庆三峡学院18支实践团队的千余名青年师生奔赴巴渝乡村一线,在田间地头、社区院坝、企业车间等地,展开了一场跨越山水的青春实践。
清晨的薄雾萦绕山野,青草与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在重庆市綦江区三角镇新龙湾村,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财经乡土行”实践团成员张宇欣作为实习村干部,跟随村干部刘维莉的脚步,踏上了验收村民产业的一天。
为助力乡村振兴,引导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工业安全学院暑期“三下乡”青年实践团走进石柱县黄水镇,探寻“中国黄连之乡”的蝶变密码。
日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航空学院组建“中华文脉传承团”,分别赴江津、丰都、永川三地,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以“青春赋能乡村,匠心延续文脉”为主线,融合航空特色与中华文化传承,通过科技赋能、非遗活化、红色教育、安全护航等多元实践,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师生们深入基层,通过拜访参战老兵、访谈青少年、对话党员干部、开展专项调研等形式,在红军足迹踏过的热土上寻访红色印记。7月9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綦江区石壕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感受乡村巨变中,探寻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今年暑假,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12名大学生前往三线建设时期重要军工化学企业——长风化工厂,寻访49名三线建设者,实地考察、探访了三线建设时期建立、成长起来的重要军工化学企业,在为期5天面对面的深度访谈中深入领悟总览国家工业辉煌历程。
近日,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心筑梦文化行”团队走进潼南区仙鹅社区,举办“撷千年精粹,传万世风华”文化讲座。活动融合非遗剪纸、传统武术与经典名著三大主题,吸引周边众多居民参与,线上直播获4.2万次点赞,成为连接校园与社区的文化纽带。
探秘黑猪养殖、走进榨菜产业、见证现代化果园综合体……近日,长江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星火筑梦团”赴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开展乡村振兴系列调研活动,探寻乡村振兴的多元路径,感受产业兴旺的强劲脉搏,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重庆科创职业学院智能汽车与交通学院“科技创新研学团”走进重庆市永川区双石社区及重庆云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通过无人驾驶技术展示、交通安全科普等形式,让科技走进乡村,让群众近距离感受智能交通的魅力。
在重庆市石柱县黄水镇,一台由学生自制的灵巧机械臂在阳光下流畅舞动,引得围观村民和孩子们阵阵惊叹。这充满未来感的一幕,正是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为乡村儿童开设的“智造未来”3D打印科普微课堂。
为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切实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安全教育贡献青年力量,近日,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法润满月,律泽云乡”普法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开州区满月镇马营村实地开展国家安全普法宣讲夏令营,在引导小朋友们正确认识国家安全、坚定树立国家安全观的同时,为未成年人国家安全教育播撒精神火种,传递青年力量。
近日,一辆满载40余位老年游客的旅游大巴,在前往城口岚天乡途中突遇边坡垮塌,道路彻底中断。正在岚天乡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团队师生主动挺膺担当,加入由当地干部、党员群众等组成的救援队,在泥泞与落石风险中筑起一条温暖转移通道。
近日,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乡村振兴促进团“轻舟映像志愿服务队”怀揣服务乡村、记录幸福的初心,走进重庆市荣昌区、黔江区和璧山区,聚焦“一老一小”,以镜头为笔,书写乡村温暖故事。
团队成员分组走进残障学生家中,为残障学生定制了《荷风解语》《蓝晒工坊》《翰林寻踪》等一系列无障碍研学课程,并带领残障学生体验了蓝晒技艺、冰粉制作、微景观制作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按压深度要达到5厘米,频率保持每分钟100到120次。”近日,重庆市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乡箱子村村委会人头攒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志愿者正跪在假人旁,手把手教土家族村民做心肺复苏。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