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让社会责任有根基。我深知,社会责任感的根基在于对脚下土地和民族历史的深切认同。因此,我们特别设计了“红色寻根地图”等文化实践项目。比如,每年新生入学前,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任务——牵起父母的手,走访红岩村、歌乐山等红色地标。孩子们用画笔记录,家长们低声讲述,革命历史在亲子互动中变得可感可触。当小李同学和父亲在烈士陵园久久驻足,当小刘母亲讲述曾祖父作为地下交通员的往事,当红色文化融入家庭温情,那份源于历史的震撼与自豪,便悄然化为了学子眼中为国担当的赤诚火焰。这比任何课堂说教都更有力量。
以劳育德,让责任担当可触摸。责任感需要在具体而微的行动中,通过劳动与实践变得可触可及。学校努力打通校企、连接城乡,构建了五大劳动任务群,引导学生从整理收纳、烹饪营养,到参与社区服务、体验农业生产、传承传统工艺、参观现代工业。当学生走进社区,耐心地教老人使用智能健康设备,在卫生院引导排队,助力疫苗接种时,胸前“莲华志愿者”的徽章显得格外醒目;当学生走进长安汽车总装车间,感受民族工业的脉搏,新时代“强国有我”的使命变得更加鲜活;当学生在校友“农小李”的生态农场认领菜圃、看智能温室、亲手插秧、记录数据,他们在躬身田垄中体会了“艰苦奋斗”的真谛,明白了“建设家乡”不是空话。系统化的劳动实践,让学生从关心自我扩展到关怀他人与社会,实实在在感受到社会需要。
以参与赋能,让社会责任成自觉。我希望学生不只是“参与者”,更是“发起者”“建设者”。学校推动“公共参与进社区”课程,带学生观摩社区选举、参与垃圾分类宣传、参与社区治理协调会;开展模拟法庭、模拟政协提案等活动,让学生直面真实社会议题。去年,我校“小委员”提交的模拟提案有10件获市级一等奖,内容涵盖心理健康、环保、交通等,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问题的发现者、建议的提出者。通过这些平台,学生逐渐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社会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活水来自真实的生活与实践。当学生走进社区、乡村、企业、红色地标,当他们在服务中感受温暖、在劳动中体会价值、在参与中发出声音,教育便超越了课堂的边界,社会责任感的种子也就在这片土壤中自然生长、开花结果。我坚信,当孩子们眼中有了对社会的关切,脚下有了服务他人的行动,心中自然就能生长出“香远益清”的莲华气韵,这才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以史启思,涵养家国情怀。这个问题像一把钥匙,让我猛然醒悟:历史教学的真谛,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而是引导他们搭建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我随即调整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分组探讨“从张骞到‘一带一路’:变与不变的中国智慧”。看着他们争着分享见解的样子,我真切读懂了“启智润心”的重量——历史教育,是让学生在回望来时路时看清未来方向,在触摸传统中厚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信念。
以听促教,重塑育人角色。这一教学瞬间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我不再是课堂唯一的“讲述者”,而是学生思考的“倾听者”和“引导者”。当我走下讲台,俯身倾听他们的疑问与见解时,才发现教育的意义悄然升华。历史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变成了师生共探的旅程。这种转变,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轨迹,尊重他们的独特视角,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以文化人,点亮学生心灯。从教多年,我愈发笃定:历史教师的使命,是做文明的“摆渡人”,让年轻一代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汲取精神力量。每当看到学生因理解一个历史概念而眼露欣喜,因领悟一段文明智慧而悄然成长,我就更加坚定初心——要用历史的星光照亮学生的前行路,培养出有根、有魂、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那一刻让我明白,教师的意义就在于践行“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教育家精神。当我们用真心触动真心,用智慧启迪智慧,历史的星河就会在孩子们眼中闪耀。而我们,就在这平凡的三尺讲台上,成为了那束引路的光。
2015年高一入学时,小婷(化名)成绩平平,在班级也是默默无闻。进入高二后,她学习突然变得积极,主动参与班级事务,展现出强烈的学习动力和明确的目标。然而,高二下学期的一次考试不理想使小婷备受打击,导致她陷入深度自我怀疑和焦虑中,还因害怕让家人失望,甚至萌生了弃学打工的念头。对此,我们和她谈心,劝导她返回课堂。但在期末考试时,小婷还是借着上学的机会离家后,一个人跑出去散心,与家长和老师失去了联系。好在最后经过多方努力,还是找到了她。
我们经过与她的沟通发现,小婷的家庭条件一般,这两年有较大的经济压力,父母早出晚归,弟弟年幼,使她背负了沉重心理负担,过度自我苛求,把家庭压力强加到自己身上。学业上,她盲目刷题却方法低效,陷入“越努力越焦虑”的恶性循环,精神内耗严重。 为帮助小婷走出困境,我与她共同制定高三复习计划:以“小步快跑”策略分解学习目标,将要背诵的基础知识与词汇分配到每日任务中,每天解决一个知识的小问题,在每一点进步中重建自信。同时,通过心理辅导,引导她理性看待成绩波动,学习放松技巧,并以运动调节情绪。还巧妙地以“进步奖励”之名送她羽毛球拍,既呵护自尊又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