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有一句口头禅——“要加油呀!”无论校内校外,碰见学生时我都习惯以此来和他们打招呼或给予回应。长此以往,学生们和我都习以为常。
直到偶然的一天,我任教班级上一个内敛沉默的女生来到办公室,她问我:“老师,您为什么总叫我加油?”我告诉她,说出这句话,并不是我认为她不够努力,想让她能努力和别人比拼成就,而是我由衷地觉得所有学生都是“你不止于此、你可以做得更好,希望你可以再进一步成就最美好的自己。”
教育既是播种,也是等待;在看不见果实的季节里,根茎正在地下悄然延伸。去年9月,我收到了这位已毕业学生的来信。信中她告诉我,她的成长伴随着父母的争吵、对未来的迷茫、深陷困境的无助和恐惧,让她总是习惯用“没关系的,本来我也没有很期待”来保护自己,将内心封闭起来。直到那次办公室谈心、那一个个简单的“加油”和平日里不求回报也从不声张的帮助,让她感受到温暖和美好,逐渐对生活有了期待和动力。
原来,我的一句不起眼的口头禅竟然也能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一个学生对生活的态度。这封信让我领悟到,教师是学生生命中的“守夜人”。我们无需高声宣扬爱的存在,而是要从细微处着手,用扎实的行动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头鼓励,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为他们悄然拨开荆棘,在他们内心空洞的黑夜里,默默为其点亮一根蜡烛,让他们相信黑暗中有路,苦难中有光,从而拥有走向未来的勇气,并最终成为传递温暖的人。
最令我敬佩的教育家是陶行知先生,他的教育理念推动我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努力转变为一个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学生探索的引导者和共同成长的伙伴,不断地鞭策我在教师专业成长上不断奋进。
以前我觉得教书就是把课本知识讲清楚,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告诉我,教育跟生活根本分不开。学生能不能用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真正热爱生活,这才是关键。这让我在上课时,总想办法如何把课本里的东西和现实世界连起来,让学生觉得学习不是应付考试,而是真的有用对现实生活有帮助。
陶行知先生一直倡导的“爱满天下”。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实打实的尊重和理解学生,就如先生所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说到底,教育不就是心与心之间的事。因此,当老师光有知识不够,还得有心。这份心不是装样子,而是真正把学生的苦乐放在心上。
此外就是“教学做合一”。光讲不练假把式,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实践。我现在经常在课堂上设计一些小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体验,甚至允许他们犯错。知识只有在用的时候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
教育是师生的双向奔赴,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这一切坚持的意义。我会刻意地去收集和记录教学中的那些温暖瞬间,比如:学生写给我的生日贺卡,毕业多年后学生发来的一条感谢信息,自己参加教学比赛获奖后的感想……我把这些“微光时刻”收藏起来,在我感到疲惫时翻看,它们是我最有效的“能量补给站”。这提醒我,教育的回报往往是迟来的,但意义深远。职业倦怠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和调整自己的契机。可以允许自己有偶尔的倦怠,但更重要的是,拥有重新点燃自己的方法和勇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如果我是一名学生,我希望我的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因为从教以后我发现:在实践中逐渐成长,这一过程就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时常自问、自省,多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历程,让曾经的经历成为自己的“老师”,方能在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道路上笃行渐远。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作为一名从教17年的教师,我对“语文老师是先天的班主任”这句话深以为然——语文课堂里藏着太多滋养心灵、塑造人格的天然资源,足以帮助新时代学生应对心理挑战。
讲《论语》时,我会以“君子不器”为引,和学生探讨“接纳自我”,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价值,不必像器物般被单一标准定义。”讲到史铁生,我会先带他们读《秋天的怀念》,在母亲的牵挂里感受生命面对挫折时的韧性;再续读《我与地坛》,让地坛的沉静抚平他们的焦虑,明白“痛苦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教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与王绩《野望》一课时,我总会抛出三个问题:“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你如何看待孤独?又怎样度过孤独?”引导学生在“庭下如积水空明”的意境里,体会苏轼逆境中的豁达;在“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的怅然中,学会与孤独共处。课后,我还会推荐他们读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让杜小康的成长告诉他们:孤独亦是蜕变的契机。
曾有学生因考试压力彻夜失眠,我递上“日记倾诉本”,宽慰道:“把烦恼写下来,就像给心灵松松绑。”待他写下焦虑后,我结合《秋天的怀念》里“好好儿活”的叮嘱与他交流,帮他重拾平静从容。
其实,语文教育从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借文字的力量,帮学生学会接纳自我、面对挫折、排遣情绪,最终长成内心丰盈、人格健全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如何“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特质的学生成长,是我们教师要始终思考的问题。
初一年级的课堂上,有个女孩总让我牵挂——她常常在课上垂下眼帘,却又一次次用力眨眼睛、挺直脊背,努力对抗着睡意。我几次用眼神轻轻提醒,始终没有当众点破,因为那股强撑的劲儿,让我看到了她不愿放弃的态度。
课后,我特意找她聊天,没有半句责备,只是轻声问:“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难处?看你上课一直在努力集中精神,特别不容易。” 听到这话,女孩眼眶微红,终于说出了困扰:她动作比别人慢,总把学习任务拖到深夜,有时甚至完不成,白天才控制不住地犯困。
了解缘由后,我们坐在办公桌前,一起梳理她的每日任务:把语文背诵安排在早自习碎片时间,数学难题先标记再请教,作业按“基础题—阅读题—小写作”的顺序完成,还留出10分钟弹性时间。我还在班上发起了“我的时间小妙招”分享会,让她作为“小主持人”分享自己的规划表,既帮她建立信心,也给其他同学启发。
女孩后来的变化格外动人:课堂上,她不再强撑睡意,那双曾半眯的眼睛里满是光彩,回答问题时声音也格外响亮。她曾悄悄对我说:“老师,您没怪我不认真,还帮我想办法,我不想让您失望。” 原来,教育的智慧从不是简单的批评指正,而是用理解读懂学生的困境,用支持唤醒他们主动成长的力量。
当下,面对人工智能浪潮,我也尝试通过AI等数字技术制作语文数字资源,赋能教学,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新的活力。比如,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籍时,我会利用AI等工具生成推荐视频;在课堂上讲到“乡愁”这一话题时,我曾尝试使用AI写作作文,并将其隐藏在同一话题的不同文章中,让学生通过阅读去分辨AI写作的文章,并由此和学生讨论“AI能否写出真正的‘乡愁’”。
通过这些AI辅助教学,我们认识到,技术能模仿文字,技术可以赋能教学效率,却无法替代人类对情感、生命的独特体验。我坚信:技术是工具,而教育的“温度”与“灵魂”,藏在师生的情感联结与人文浸润里。而作为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始终如一地用“温度”去守护教育的本质——唤醒心灵、传递善意、塑造人格。
从教23年,其中有20年我都同时担任了班主任。而作为一线班主任,不仅要以爱心与智慧守护学生,更深知“家校共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始终致力于探索和推进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
在家校共育中,最关键的是信任与沟通。家长和老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的成长,只有彼此信任、经常沟通,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初三学生小刘(化名),聪明、学习理解能力强、阳光开朗,但我时常发现他在课堂上打瞌睡。多次与小刘交谈无果后,我主动联系了他的母亲。
在和小刘母亲的交谈中,我一开始并没有开门见山地指出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问题,而是先与其沟通了孩子在校和我们老师之间的互动相处,以及我对他以后的期望,再顺势问了问孩子在家的作息情况。通过交流,我得知孩子长期沉迷玩手机,不仅每天晚自习后要玩手机,有时甚至还偷偷玩至深夜。长此以往,晚间睡眠不足,便影响了白天上课。
而家长对此尤为头疼:“其实早就想和老师商量怎样解决孩子的这个问题,但又怕孩子多心多想,影响亲子关系。”而我这次的主动联系正好解决了家长的担忧,也给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契机。于是,家校双方“一拍即合”,就如何管控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频率,互相商量着合作演一场“戏”。
“演戏”的第一步,就是要将孩子的手机交给我管理。第二天,我悄悄去查课,有意识地去抓小刘打瞌睡的“现行”,以趁机引导孩子在校时主动把手机交由我保管,周末回家时再归还。为了维护亲子关系,我还和家长商量好,让他们假装对此事毫不知情,只在孩子告诉他们之后大力表扬孩子懂事,知道在校学习时,不能让手机分心。
于是,家长在家呵护关爱,我则负责在校跟踪反馈。一个学期后,小刘不仅成绩再次提升,如愿考上了理想的高中;也更加阳光自觉,对手机的使用也有了节制。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家校之间不是互相指责,而是并肩作战,共同陪伴孩子成长。
20余年和学生打交道,我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差异化的成长轨迹,而教师就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发展情况,引导他们走上各自的人生旅程。
特别是面对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等群体,我对这些孩子更注重“看见”和“接纳”。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被理解、被信任的感觉。
我会在平时的教育中就特别关注孩子在班级和课堂上的情况,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疏导。面对不同的情况,我也会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比如智力特殊的孩子,我会更加关注他在班集体中的融入度,会通过各种集体活动引导同学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对于留守儿童,我则会更多关注孩子在家里、学校的生活状况,还会不定期的跟他们谈心,与他们在外工作的父母加强联系,了解孩子的想法,交流孩子的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沟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