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应该没有标准答案的“垄断”,而应具有“自定义”的N种可能。重庆八中多元育人体系下,校园会涌动出怎样的“生长逻辑”?八中学子以“我的校园我做主”的主人翁心态,在标准化刻度下走出了青春自定义,“百花齐放”成长之路。

何种“百花齐放”?是突破自我,站上“开放舞台”,完成青春友谊的“时空告白”;是初进校园,“我”到“我们”,自发组团同心协力完成“自编操”编排展演;是我学我思为爱发电,以文学熏陶启迪科创思维,在电磁场与诗词韵律间架起创新“立交桥”;是以我利他创造价值,用重庆方言“扯馆儿”表演融合非遗烧箔,完成跨界融合“箔影笑韵”创新产品……

其秘诀为何?关键在于八中学子青春的主语始终为“我”,并以“我”之名完成成长多样性,不仅打破“唯成绩论”的青春成长单一评价维度,也新定义了学校多元育人的注脚。

“初遇开放舞台时,它就像一场艺术万花筒在眼前绽放。”高二(19)班何葭伊忆及开放舞台最难忘的瞬间是一位高三学长在开放舞台激情献唱,“当时台上虽然完全跑调,但他自信的动作与表情,恰恰应和了开放舞台的宗旨——‘开放大舞台,有胆你就来’,引发了现场观众共鸣欢呼。那种巨大的自信点燃了我想要突破自我,登台一试的强烈愿望。”她如是说。

在重庆八中,开放舞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才艺展示,而是一场由学生主导的“教育实验”,他们从“被展示者”变为“自我挑战者”,重构了“校园话语权”。当学生从构思、策划、备赛、执行、复盘一场表演,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技能,更是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知。

何葭伊说,从初中三年到高一,因种种原因她多次与开放舞台“擦肩而过”。从憧憬、遗憾、执着到如愿以偿,对于为何执着追求“C位”出道,何葭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表示她想在自己最具有生机与活力的年龄“纵声歌唱”,刻下几枚发光的“生命锚点”。高二之际,未雨绸缪备唱一年的何葭伊,如愿登上开放舞台,为两位好朋友献上了《我不曾忘记》这首经典曲目作为生日祝福。“第一次在人群中超近距离表演,人群观演的压力和跟不上节奏的窘境,让我止不住紧张颤抖。”当时觉得表演不尽人意的何葭伊下台就哭了,但朋友们立刻上前拥抱,在同伴们灿烂的笑容中,她破涕而笑,感受到了友谊的甜蜜。现在她感慨道,哭过、笑过、感动过,也算一次特殊的回忆了,下次登台一定留下更完美的回忆。

她觉得开放舞台不仅是个人才艺、个人爱好的展览,更是一种关于美好的传播和情绪的肆意挥洒。她在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情绪和心态的自我调节,也通过音乐慰藉了心灵,完成了自我蜕变。

校园中,完成自我蜕变的不止何葭伊,更有着参演“自编操”的团队。

从策划、组织、排练到正式进行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的重庆八中体育选修“自编操”展示已历经十年,它“长红”依旧不仅成为学校重要的体育文化符号,更成为八中学子展示青春活力的主场。

作为自编操《Try Everything》的主创成员,王欣怡、刘慧琳、张舒蕊、李燕汝讲述了她们在校园“爆款”运动中是如何成功“出圈”,完成了自我蜕变。

“初进校园,大家都不熟悉。老师强调这是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一切必须自己做主。”四人纷纷表示,根据歌曲“从无到有”构思、组队、编排、拉练打磨、表演,在没有老师作为强劲“外援”时,可谓困难重重。如怎样根据歌曲韵律节拍凸显自编操创新性?如何破解背景音乐特殊前奏,让舞蹈开场“丝滑”不突兀?如何让全体班级成员保持高度参与感?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迎着重重困难,她们奋勇而上。根据自身优势,王欣怡、李燕汝主攻队形编排,张舒蕊、刘慧琳细扣舞蹈动作和现场调节,以此逐个突破各关难点。“印象深刻的是原本不熟悉的同学,为了班级荣誉感主动交流磨合动作细节,或团结协作搬道具、租服装等。”“大家从‘我’变成‘我们’,不仅消解了最初的陌生感,更增强了班级的认同感。”最终经过全班40余人的努力,“自编操”前期训练的“难点”都化为了表演的“亮点”。

“自编操”将体育从“达标训练”升维为“意识表达”,学校通过“身体叙事”旨在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协作意识、空间思维、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在学习及生活中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与重庆八中多元育人理念深度契合,也正是“自编操”的重要内涵。

当高一(27)班的同学们以“自编操”为集体荣誉而战的时候,来自高一(30)班的同学黄炜淇也在科创赛场上努力拼搏。

“创新驱动、特长发展”是重庆八中一直秉承的科技特色,近年来,学校构建“1336”科学教育体系,把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作为三大基石,实现对学生科学普及、特长发展和拔尖培养三个层次的融合教育,并提供学科课程、科普活动、研学实践、科技社团、高校共育、科技竞赛等六种教学路径,逐步形成了一个跨学科、跨学段融合创新的大科学教育体系,营造学校科学教育的有机生态。

当科创教育便摆脱“兴趣班”的局限,而是成为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工程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的“主阵地”,那“为什么”的提出就尤为重要。

“我从小就爱问为什么。”黄炜淇因着这个“多问”的习惯和“多问”的执着,在短短16年的人生经历里,已荣获“2024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2022年第37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工程学)”“2023年第38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工程学)”“第十八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重庆赛区)发明作品金奖”等众多奖项;被誉为“科技制作达人”“科技百科知识达人”“实践创新达人”“科学创意达人”等各类称号。提及众多荣誉,黄炜淇谦虚说道,他只是“初生牛犊不怕‘苦’”,拿出了比别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了喜欢的事而已。

“在人生的画板上,全面发展是‘十字型’中的那一横,科技创新的理想正如‘十字型’中的那一竖……”说起科创,黄炜淇侃侃而谈,讲述了他如何通过科创项目“信息和能量一体化传输台灯”书写“十字型”成长历程的那“一竖”的。

他介绍,从初一寒假开始,他主动放弃寒假休息,充分利用周末时间,两点一线往返家和学校实验室,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利用已有的物理知识开展研究,实现生活中的台灯能一体传输“光和声”。忆及其中“闯关”历程,他指出,当时他遇到的一个最大“拦路虎”就是焊接电路板。“当时对于电路、焊接技术、二极管等材料和知识储备有限,通过从学校师长教练、科学活动论坛、书籍、网络等各个渠道去充分学习了解,反反复复耗时一周焊接了几十块电路板后才成功”。除了科创的难关之外,过程中他还遭遇了学习的“滑铁卢”。“学业重,额外增加的科研任务又一路荆棘丛生,一度想打退堂鼓放弃。”黄炜淇坦言,最后在学校老师、教练的帮助指导和父母的支持下,他坚持了下来,并满怀壮志表明“科学如同大海,要求奋不顾身的拼搏。既然选择了科创之路,便要做那‘弄潮儿’,去搏击巨浪。”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信息和能量一体化传输台灯”获得“2024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黄炜淇说,这一个科创项目的获奖除了是荣誉,更是反哺滋养他,为他注入源源不断科创动能的前进指引,也为他的第二个科创项目《基于居里效应的太阳能转换装置》探索实践成功,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校园处处有创新思维,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个在“第十四届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申报材料上自称要“十字型”发展的少年谈及自己一直攀越学业山岗,在科技大道上拼搏进取,一往无前时感慨说道,科创是无功利性的学习主义,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当“师傅领进门”时,修行更在个人。因此,他一直多问“为什么”,通过在“文学熏陶”里找寻灵感,致力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变成现实生活中实践应用,一点一滴深耕科创这“一竖”。

须知少日拏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黄炜淇不仅在科创上结出累累硕果,还是班级体育运动员、语文课代表,在《少年先锋报》《课堂内外》等刊物上发表了众多作品,是外人眼中的“六边形”学生。最后,他还告知了一个“小秘密”,表示通过《三体》的阅读,他找到了下一次科创项目的灵感并已着手准备。

科创不是单线程冲刺,而是用不同棱面折射思维之光。黄炜淇用自身经历,正书写了这一话语的最佳注解,而他“三创班”的学弟学妹们又在另一领域书写这样的青春注解。

“我们做的是一种以扯馆儿的形式宣传非遗烧箔画的产品。”在重庆八中的“三创”会议室,来自初一(2)班“三创”的六位成员就着他们的《箔声一笑:扯馆儿漫说烧箔画》创新产品打开了话匣子。许镱腾、秦晓龙作为前期构思的主要成员,介绍他们从“扯馆儿”这一独具特色的重庆地方文化表演形式受到启发,决定结合这种幽默风趣的表演,让更多人去关注技艺传承难度大、传承人匮乏的非遗烧箔画。

“烧箔添彩,扯馆逗趣”,二者如何创新跨界,成就一场非遗艺术的赏欣盛宴呢?团队中陈嘉慧、明彦材、范子馨、古林鑫四位成员,分别从烧箔扯馆儿周边产品制作、展演剧本构思写作、现场表演讲说、宣传推广网站制作等方面各展所长分工协作。“整个创作过程其实是一个以真实的产品为导向的学习过程,遵循八大步骤。”他们讲述如何从“发现需求、找出优势和资源、提出方案、自我展示并说服他人、整合资源并研发产品、市场推广、提供服务并获取反馈、发展提升过程”再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以产品为中心,以大局为重,努力去创造价值造福他人的核心意识。

重庆八中教师杨露介绍,“三创教育”的理念是致力于通过“可个性化的学习内容、真实作品导向的学习过程、全球化的学习社区”三个维度来推动对传统教育范式的创新与重塑。教育从“知识灌输”转向“价值创造”,因此过程中同学们面临思维瓶颈、问题碰撞、意见分歧时,始终客观看待矛盾,积极转变思维,让其为产品价值最大化助力。

“在青春的年纪,去做该做的事情。”“我的校园我做主”的教育实践,是重庆八中多元育人体系下教育范式的革新,也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全面发展未来领军人才的战略落子。未来以此为基,重庆八中必将书写中国基础教育的新篇章。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