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青春本色,是青年志向。

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创新,是坚持工匠精神,攻坚行业难题,用科技护航工业安全;是将传统与科技融合,让非遗焕发时代新彩,以数智筑梦文化传承;是青春有志不言败,勇敢“跨界”,从车间走向广阔的星辰大海。

时代奔涌,青年向上。让我们走近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看一群群年轻学子执笔写青春。

在煤矿深处、港口码头、电力车间,带式输送机如同“工业血脉”,承载着物资流转的重任,但其中的安全隐患也长期困扰着行业发展。而传统人工巡检方式效率低、精度不足、风险高。如何实现精准预测与高效排查,一直是行业痛点。

从痛点出发,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知微见著”,用三年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他们与企业合力研发了智能点检系统,不仅斩获多项省级荣誉,更在实际工业场景中落地应用,成为工业安全领域的“智慧守护者”。

“我们的目标很明确——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知微见著”团队负责人李远琳介绍,智能点检系统深度融合物联网、AI视觉识别与大数分析技术,通过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振动、温度、图像等数据,结合AI算法,实现对皮带跑偏、断裂、异物卡阻等安全隐患的毫秒级识别,并能自动生成预警及检修建议。并且该系统可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故障识别准确率达到98%,但响应时间只有传统方式的1/10。“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提升了安全水平,也帮助企业降低了运维成本。”李远琳说。

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的背后,是“知微见著”团队三年来扎根一线的坚守与迭代。

团队成立之初时,就坚持“脚踩泥土,心系行业”,时常深入企业一线,在实战中打磨技术。“我们下过矿井,进过工厂,调试设备时常常灰头土脸。”一位团队成员回忆道,“但每次听到工人说‘有你们这套系统,我们干活更安心’,就觉得一切辛苦和努力都值得。”

三年来,团队成员走访了多家企业,记录上千条现场案例,不断优化系统性能。在指导教师陈老师的带领下,他们攻克了传感器抗干扰等技术难题,将系统误报率从5%降至0.3%。“他们敢于走进技术的‘深水区’,这正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陈老师评价道。

如今,“知微见著”团队已累计专利4项、软著2项,先后获得重庆市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中国国际创新大赛重庆赛区银奖等荣誉。

“知微见著”团队是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一支跨专业组合的年轻力量,成员来自机电、人工智能等多个专业的学生。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代码与算法、调试设备、分析数据,在实验室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

面对如山似海的实验数据,团队成员相互配合、鼓励,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与严谨的逻辑思维,在繁杂数据里抽丝剥茧。“数据分析就像在迷雾中找路,但当规律浮现时,那种拨云见日的感觉,是对我们最好的奖励。”一名成员笑着说。

此外,团队不仅注重技术研发,更重视人才培养。“我们不只是做一个项目,更希望能为行业培养懂安全、会技术、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李远琳强调。目前已吸纳30余名在校生参与项目,其中5人获评“重庆市先进个人”。通过“传帮带”机制,三年来,团队积累的研究经验在不断的传承和实践中持续优化,也让科研经验得以延续,为学校积累了宝贵的教学与实践资源。

目前,“知微见著”团队正与多家能源企业协商合作,计划将智能点检系统推广至化工、冶金等更多工业场景。他们的名字,正如他们的使命——“以小见大,于细微处守护万家灯火”,这群年轻学子,坚持工匠精神,学以致用,用科技之光照亮了工业安全的新路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在智能制造时代,职业院校学子同样可以站上技术创新的前沿,为产业升级贡献青春力量。

在重庆石柱的大山深处,一种被誉为“土里黄金”的药材——黄连,已静静生长了上千年。它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烘干技艺更入选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这份承载千年药香的产业,却一度因传统烘干工艺的“靠天吃饭”而陷入困境。

直到这群来自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年轻人,带着他们的“热衡智眸”走进了这片药香弥漫的土地,将传统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让古老的药香飘向未来。

黄连烘干尤为注重“火候”。但传统烘干方式需要工人凭经验调整温度湿度,能耗高、效率低,且易因局部过烘导致药效流失。“以前烘黄连,全凭老师傅的手感和经验,一不小心就烘坏了,一炉可能损失上万块。”当地药农马大姐这样回忆。

这样的痛点,被“心心相连”团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直面这道千年难题,如何让黄连烘干的“火候”精准可控,实现既节能又高效,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药效?

答案,藏在“水分”里。

历时两年,团队首创“水分特征动态监测+靶向补偿算法”技术,研发了“热衡智眸——基于水分特征动态监测的靶向补偿烘干设备”。这项集传感器、算法与智能控制于一体的创新成果,通过高灵敏度传感器实时采集黄连水分分布数据,建模动态调节热风流量与温度,实现“千区千策”精准控温。

“就像给每片黄连配了一个私人烘干师。”团队负责人成雪笑着说。经实测,使用“热衡智眸”烘干黄连,设备能耗降低40%,烘干效率提升2倍,黄连连苷、小檗碱等核心药效成分保留率超过95%。

科技,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为千年非遗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马大姐感概:“现在通过设备‘看一眼’就能知道黄连的烘干情况,我们既省心又能实现增收!”

在攻克黄连水分异构性难题的日日夜夜里,“心心相连”团队的每一个成员最常待的地方不是校园里的实验室,而是在田野上潮湿闷热的黄连烘干房一蹲就是数月,记录了上千组样本数据。

成员黄小芳回忆,为了摸清黄连在不同环境下的“脾气”,他们在零下5℃的冷库里反复测试传感器,手套磨破了也不停手;他们走进大山深处的作坊,蹲点272天,记录下32位非遗传承人、500多次烘干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手势、时长、温度曲线……

这些数据,最终汇集成重庆市首个“石柱黄连非遗工艺数据库”,成为传统技艺科学化、标准化转型的重要基石。

再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束之高阁。“心心相连”团队坚持“技术落地不离泥土”。他们带着设备走进田间地头,开设“田间课堂”,用当地方言编写《智能设备操作手册》,让70岁老农也能“一键操作”,真正将创新技术应用落地。从“凭经验”到“点屏幕”,团队以非遗技艺的数字化重生,为乡村振兴绘下坚定的一笔。

对团队成员而言,“心心相连”,不只是团队名字,更是一种信念。他们用技术搭建起一座桥,一头连着千年非遗,一头连着乡村振兴;一头是冰冷的算法,一头是温暖的人心。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很多人觉得职教学子只会动手,不懂创新。我们想证明,我们既能仰望科技星空,也能脚踩大地造福一方。”成雪的语气坚定。

如今,“心心相连”团队的设备已在石柱20多家合作社投入使用,培训药农超过600人次。那些曾经因“烘不好”而焦虑的连农,如今脸上多了笑容,口袋里多了收入。

千年药香未散,而青春正燃。

在部分人眼中,职业教育还停留在“学手艺、进工厂、打螺丝”的传统印象里。然而,在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一间普通实训室里,一群年轻人正用行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他们不仅会“打螺丝”,更重新“设计螺丝”。

当传统的加工车间还在为单轴攻丝效率低下而困扰时,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一群学生以“双子星”般的创新思维给出了解决方案——自主设计双头双向攻丝机,以双向同步攻丝技术将效率提升200%,在2024年重庆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装备制造赛道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赛项中一举夺金。

“传统攻丝机只能单轴作业,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孔,耗时长、效率低、精度差。”这支获奖的技能大赛团队负责人张云龙介绍,“我们设计的设备,就像有两个‘左右手’,可以同时双向作业。”

这项听起来简单却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源于团队提出的“双主轴镜像对称+智能纠偏系统”方案:通过高精度丝杠同步控制技术,实现两轴双向同时攻丝。

如此一来,将加工一个法兰盘的时间从15分钟压缩到5分钟,良品率从82%提升至99%。更令人惊叹的是,其误差被控制在±0.01毫米内——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六分之一。目前,这项双向同步攻丝技术以快、准、稳重构制造效率,已获得1项发明专利。

然而,团队负责人张云龙的创新脚步并未停歇。在团队对攻丝机的研发进入尾声时,他已经悄悄开启了“第二战场”——研发食品级3D打印喷印一体机,实现了从“攻丝机”到“打印机”的“跨界转身”。

该设备突破耐高温食品级材料挤出技术,集成微滴喷射系统,可在巧克力、面团上雕刻出0.1毫米精度的立体图案,也能为医药行业定制微孔结构的药片。“我们希望能让精密制造走出工厂,走进生活。”张云龙说。

从实训车间到技能赛场,从图纸构思到项目落地,团队成员走过的路,历经了173次仿真模拟、40多个版本的设计迭代。为了验证设备稳定性,团队在实训室里实行“三班倒”,连续48小时测试,采集了5000组数据优化算法。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住在实训室。”团队成员回忆,“困了就在桌上趴会儿,醒了继续调试。”最艰难的时候,是面对双主轴同步误差的难题。团队拆解了多台报废电机,最终在谐波减速器里发现了微米级的装配误差。

“就像在迷宫里找出口,但每一次失败都让我们离真相更近一步。”张云龙说,团队有个“失败笔记”,成员们每天收工前必须复盘。尽管其中的过程荆棘丛生,困难接踵而至,有时实验还曾功亏一篑,但他们凭借着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始终坚守与执着,确保每一个数据真实可靠,每一次实验研发都有序推进。

一直以来,重庆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提倡“车间即课堂、作品即产品”理念,这也为团队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在这里,创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的实战。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缺动手能力,缺的是打破‘跟着教程走’的勇气。”指导老师魏骏说,“这个团队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而他们的作品也证明了职教生同样能成为技术革新的发起者。”

从“双头双向攻丝机”到“食品级3D打印喷印一体机”,这支技能大赛团队用“双创新”展现了职业教育的硬核实力与他们的青春实践,在装备制造与数字经济的交汇处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他们用行动证明,在创新涌动的时代,车间里的青春,同样可以闪耀科技的光芒。正如张云龙所说:“拧螺丝的人也能重新设计螺丝——只要敢想,车间就是我们的星辰大海。”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