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从来不缺乏应对疑难危急重症的理论及手段,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金匮要略》,从《千金要方》到《温病条辨》,经典之中饱含精华,古人用精炼的语言展现了中医博大精深的内涵。近年来,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中医科积极践行“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内外治融合,中西医协同”为发展思路,从优化诊疗流程、医疗技术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中西医协同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开展针灸治疗。
“最近恢复的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吗?”在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中医诊疗室,门诊非药物治疗中心主治中医师李梭一边为黄阿姨仔细检查身体,一边耐心嘱咐后期的注意事项。
“我腰背疼痛多年,之前来这里做过浮针治疗,效果不错,今天过来让医生给我再看一下。”诊疗床上,前来复诊的黄阿姨说道。
“浮针与普通针灸不同,进针时配合进针器,快速进针,进针后没有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针感。”李梭介绍,浮针疗法可以大面积持久地通筋活络,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人体自愈能力,适应颈肩腰腿,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性痉挛性疼痛、妇科、泌尿系统、早中期股骨头坏死等症状。
此外,该科室坚持内外治融合,将外治方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疾病的诊疗,不仅开展了传统的针灸等项目,更是开发了中药外敷处方、膏方、中药熏香、茶饮等项目。
“人体如同自然环境,中医药治疗就是着眼于整体环境的改善,而非对抗性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中医科主任中医师李艳景认为,中西医协同的效果是“1+1>2”,无论中西还是西医,最终都是为了患者更好地康复。
今年8月,家住九龙坡区的王先生因食管反流性胃炎导致咽喉灼伤而出现顽固性慢性咳嗽,长期失眠,体重下降等症状,经过多次胃镜检查及治疗,症状仍未得到缓解。
“中医常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但是,在临症中如何区分,往往比较困难。”李艳景说,在诊治的过程中,考虑到患者咳嗽与食管反流有关,通过采用西医综合诊断,加上中药处方治疗,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
接诊患者。
张大爷患有糖尿病多年,前段时间,全身皮肤瘙痒症状突然加重,家人将他送至重庆市第十三人民医院(重庆市老年病医院)内科专家门诊。只挂了一个号,就得到了中医和内科专家的中西医融合诊疗服务,给出了互为补充的诊疗方案,及时帮助老人解决了病痛。
“西医门诊旁边就是中医诊室,中西医专家之间可以更快速、更直接地沟通患者病情。”李艳景介绍,老年患者存在多病共存、缓急多症夹杂、因果相互和多重用药的复杂情况,往往需要到不同专科看病。“共享门诊”的设立可以帮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找到“宜中医则中医,宜西医则西医,宜中西医结合则中西医结合”的最佳治疗方式,有效解决患者看病繁杂、多科问诊的难题。
耳穴压豆。
中西医协同的关键在“人”。随着中医综合治疗区域、中西医结合业务量的增加,该科室坚持“引进+培养”同步推进,重点引进“名中医”、“中医流派创始人”、高学历中医人才,建设结构合理的中医专业队伍。2024年,科室共引进正高职称1人,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2名,高年资主治医师1人,柔性引进市级名中医3人,专业背景涵盖中医养生、中医经典、中医重症、针灸康复、中医脑病、中医风湿免疫、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等方向。
李艳景表示,接下来,科室将继续挖掘整理古代经典名方和传统技法,结合现代医学理念进行改良创新,提升诊疗水平。同时,不断优化中西医结合共享门诊服务流程,积极探索中医与康复、预防保健等多学科融合服务模式,拓宽治疗领域,努力成为具有中医特色和影响力的中医科室。(苟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