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真相知多少】如何正确看待焦虑?-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4 12/26 15:34:04
来源:重庆市卫生健康委

【健康真相知多少】如何正确看待焦虑?

字体: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有时会感到忙碌却似乎缺乏明确的目标,这种状态可能在不经意间引发内心的焦虑和疲惫。焦虑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我们前进。重要的是学会如何管理这种情绪,使其成为积极的动力。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与你一起深挖焦虑的真相,学会从容应对。

  一、焦虑状态vs焦虑症

  焦虑并不总是敌人,它有时是“天使”,但也可能变成“恶魔”。区分“焦虑状态”和“焦虑症”是第一步。

  1. 焦虑状态

  这是我们对压力或不确定事件的正常反应。例如,工作报告没准备好、考试即将来临。此时焦虑可以帮助你集中注意力,解决问题。一旦压力解除,情绪就会恢复平静。

  2. 焦虑症

  焦虑症则像一个“甩不掉的阴影”。它可能在没有明确理由的情况下突然侵袭,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过分的担忧之中。常见表现包括:

  (1) 睡不着觉:半夜醒来,再也无法入睡。

  (2) 过度疲惫:即使没做什么事,也感到筋疲力尽。

  (3) 效率低下:明明很想努力,却连最简单的事情也难以完成。

  (4) 温馨提醒:只有专业医生才能确诊焦虑症,别因为一次熬夜或失眠就认为自己患有焦虑。

  二、焦虑症有多少“面具”?

  焦虑症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情绪表现,它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状况:

  1. 惊恐障碍

  突然心悸、胸闷、呼吸困难,感觉下一秒自己就要“没了”。这是典型的惊恐发作。虽然持续时间短,但留下的阴影会让人整日担心“下一次什么时候来”。

  2. 社交焦虑障碍

  害怕发言、不敢直视他人、觉得自己“随时会出丑”。严重时甚至不敢出门,工作和学习都被迫中断。

  3. 广场恐惧

  想象一下,你站在拥挤的商场或地铁车厢中,突然感到窒息和恐慌,恨不得立刻逃离。这种对开放性或拥挤场所的恐惧便是广场恐惧的典型表现。

  4. 特殊恐惧

  害怕蜘蛛、雷电、高空或某些特定的场景,比如拔牙或飞行。虽然看似小众,却真实存在于许多人日常生活中。

  5. 分离焦虑

  害怕与亲近的人分开,对方稍有动静就会担心“是不是出了事”。这种焦虑在亲密关系中尤为常见。

  三、焦虑是怎么“盯”上你的?

  焦虑并非无缘无故而来。它的根源往往埋藏在你的基因、性格和生活经历中。

  1. 遗传倾向

  如果你的父母曾经患有焦虑症,你可能更容易被它“选中”。

  2. 负性生活事件

  童年时期经历过虐待或忽视,或成人后经历重大打击(如失业、离婚)的人,更容易陷入焦虑。

  3. 生活压力

  日复一日的高压工作,偶尔出现的重大变故,都会让你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

  4. 个性特质

  完美主义、过度敏感、悲观内向的人,天生更容易对生活中的小事感到焦虑。

  四、焦虑的危害

  长期的焦虑,不仅让你“心累”,还会对身体造成真实伤害:

  1. 毁掉睡眠:失眠、早醒、浅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 损伤免疫系统:让你更容易感冒、生病,甚至加重已有的慢性疾病。

  3. 影响心血管健康:长期焦虑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甚至增加心脏病风险。

  4. 诱发消化问题:如胃痛、腹泻、便秘等,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五、焦虑的“解药”

  好消息是,焦虑并不可怕,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能与它和谐共处。

  1. 深呼吸法:4-7-8呼吸技巧

  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简单却有效的技巧,能让你的身体迅速进入“冷静模式”。

  2. 运动疗法

  快走、跑步或瑜伽,每周3次,每次30分钟,不仅可以释放压力,还能提高身体耐受力。

  3. 倾诉和支持

  找家人或朋友聊聊自己的感受,不仅能缓解情绪,还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帮助。

  4. 专业帮助

  如果焦虑已经严重影响到你的生活,千万不要害怕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干预,能帮你走出焦虑的泥沼。

  六、如何帮助焦虑的朋友或家人?

  如果你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陷入焦虑,不妨试试以下方式:

  1. 倾听与陪伴:别急着否定或劝解,安静倾听就已经是一种支持。

  2. 鼓励就医:帮助他们跨出第一步,陪伴他们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3. 提供实际支持:协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规律作息、适当运动。

  七、学会与焦虑共处

  焦虑本质上是人类进化的“防御机制”,它提醒你注意危险,调整状态。然而,只有学会控制它,才能避免它成为你的负担。

  焦虑并不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而是成长路上的必经之路。当你能够接纳并利用这种情绪,你会发现生活变得更有方向感,脚下的路也更加清晰。焦虑的确难缠,但它也可能是一次自我发现的契机。与其被动对抗,不如主动拥抱,学会在焦虑中找到节奏,在困境中找到意义。这不是一场要你赢得的战争,而是一种与你共存的智慧。(徐桂红)

【纠错】 【责任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