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消费促进年”的背景下,各项促消费政策不断落地,各个促消费产品接连推出。建行重庆市分行紧贴市场需求与客户痛点,整合全行个人资产端业务,依托其金融实力与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迭代升级个人消费贷款产品,致力以“真金白银”激活消费新潜力。
个人快贷,让市民能消费
33岁的张镇(化名)是深圳人,在重庆以个人名义做室内设计。尽管个人工作室规模不大,但张镇凭借对设计的热爱和执着,在行业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今年,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张镇遇到一个难题:资金短缺。
“8月份,一个大型商业设计项目找到我,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机遇。”张镇回忆道,好的机会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购买设计材料以及项目初期的一些其他开销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我当时手头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这个项目的需求。”
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镇了解到建行“快贷”产品。“我是一个新市民,在重庆也没有多的资产。从‘建行生活’APP了解产品后,我直接提交了申请。”张镇称,不到一天时间,贷款申请就得到了审批通过,资金迅速到账。“整个过程完全在线上进行,无需繁琐的纸质材料和漫长的审批时间。”
获得资金后,张镇迅速将其投入项目中,购买所需的设计材料和设备,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个人快贷”产品是建行重庆市分行为满足个人多元化消费需求,助力提振重庆市消费市场信心而提供的全流程线上自助贷款服务。个人客户可通过建行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智慧柜员机进行自助办理,并从建行电子渠道在线完成贷款。全程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手续,无需通过任何中介和他人办理。
1—11月,建行重庆市分行“个人快贷”累计投放105亿元。
建易贷,让职工好消费
“双十一”刚过,“双十二”马上接档。电商平台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消费者应接不暇。
朱霄(化名)是一位企业职工。今年“双十二”前夕,他列好了长长的购物清单,为下个月的婚礼做准备。
“前期定场地、婚礼现场布置花了不少钱。”朱霄表示,清单里的喜糖、请帖、红包还要花一笔费用,但现金流吃紧,错过“双十二”这个节点又没有优惠了。
此时,他了解到建行专门针对目标单位公积金缴交客户发放的用于日常消费的信用贷款——“建易贷”。如申请成功,不仅可以帮助他实现“双十二”的婚礼必备物购买计划,还能在购物节过后,为他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用于购买其他生活必需品。
朱霄立即向建行网点客户经理提交申请,随即获得15万可支用额度。“这个产品期限长,可以达60个月,而且利率低、额度高。最重要的是,它能随借随还,也能分期还款。”朱霄开心地说,这对于每月认真规划开销的“打工人”来说,非常合适。
据悉,“建易贷”接受线下受理和线上审批、支用、还款。2024年前11月,建行重庆市分行“建易贷”累计投放167亿元。
房易贷,让居民愿消费
2024年,建行探索数字化运营新模式,面向个人住房贷款客群推出专属个人消费贷款服务方案——“房易贷”。
该行使用自身楼盘大数据、个人客户评价体系、行内外资信等数据,合理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定制化给予综合消费信用额度,从而满足居民装修、换车、旅游、购物等日常消费需求。
廖洁(化名)是一位热爱生活的教师,除了工作日常,她最喜欢的便是为自己的小家添置各式好物。
“年底了,虽然是老房子,但我想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加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廖洁表示,她计划更换一些老旧的家具,购入一些智能家居设备,让家里焕然一新。然而,重新装修和购买新家具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这让她有些犯难。
在建行重庆市分行员工定期走访社区的过程中,廖阿姨遇到了经常服务自己的工作人员小陈,并告诉了她自己的想法和难处。因廖洁是建行的房贷客户,小陈立即匹配“房易贷”并帮助她完成了申请。
“申请之前我很犹豫,因为我不希望给自己增加额外的贷款,给生活增加压力。”廖洁称,“小陈告诉我产品利率低且额度高,我就想试一试。这样有资金买新家电,新年也有新气象。”
提交申请后,不到半小时,9.5万元资金便进入了廖洁的账户。通过“中国建设银行”APP,廖洁直接在程序内快贷界面“支用”里的“消费贷款存入资金转出”提取了资金,并开始她的装修计划。她选择了环保、健康的装修材料,购买了全新的智能家居设备和心仪的家具,将家里打造得既美观又实用。
“若支用金额未超过20万(含20万),可采取廖女士的方式进行资金支取。”建行重庆市分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若支用金额超过20万,需持有效身份证件至建行网点办理,具体可咨询经办银行。还款时,可将钱存入签约时的建行储蓄卡内,到期自动扣款;或登录“中国建设银行”APP,在“快贷”界面点击“我要还款”,按页面提示操作即可。
数据显示,2024年1月产品上线以来,在重庆地区授信总额达30亿元,累计投放25.13亿元,余额达19.54亿元。
“随着国家促进消费政策的密集出台,消费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建行重庆市分行有关负责人表示,惠民生、促消费。在此背景下,建行将守住金融为民的初心,精准施策、创新金融产品,为重庆的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朱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