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重庆市安委办、市防减救灾办、市应急管理局主办的“新重庆里看应急”主题采风宣传活动走进武隆区,深度挖掘当地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优秀成果,了解防治成效。
长期以来,武隆区通过新技术应用和管理方式创新,以“科技赋能+群测群防+提前避让”体系,构建“336”机制,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织密地质灾害“防护网”,从而在时间上“跑赢”地质灾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夯实“人防”基础 全区防灾无死角
近年来,武隆区持续建设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基本建成村社地灾风险管理“一张图”,“四重”网格员、地防员、驻守地质工程师常态化排查核查等,及时发现地质灾害动向。
今年6月,长坝镇接到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后,立即巡查排查辖区内长田坎滑坡风险点。工作人员发现滑坡轻微变形后,迅速组织高风险范围内12户21人提前转移避险。数日后,预警升级为红色,且滑坡附近的监测设备也发出预警,于是又进行了第二次撤离,共计转移避险32户55人。
目前,全区已分片区落实371名地灾防治“四重”网格员、801名地防员不定期对临水、临边、临坡、临崖、临岩周边隐患常态化开展拉网式排查,选派2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定期开展专业核查,全方位摸排风险隐患底数,对349处隐患点在汛前全部完成应急演练。今年以来,已提前撤离避让群众408户1109人。
提升“技防”能力 与地质灾害“抢时间”
在实施综合防治体系建设中,武隆区强抓监测预警到位,对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实现三级贯通,加快推进“地灾气象风险预警一件事”应用,打通风险预警“最后一米”。
2022年5月,江口镇黄草村斗砻子组陡磊子发生滑坡灾情,滑塌方量约50万立方米,造成在建重庆至黔江高铁站前八标段肖家湾隧道出口损坏,施工材料堆放场及施工便道被掩埋。由于预警处置及时,群众及施工人员共358人提前撤离,无人员伤亡。
近年来,武隆区安装各类监测预警设备3592台,349处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全覆盖,21处重大隐患点实现AI视频监控,在全市率先完成26个乡镇街189个行政村地灾风险管理“一张图”建设。同时,该区全面建立了应急管理、规划自然资源、气象、水利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的沟通协作、定期会商工作机制,确保第一时间预警预判,精准发布预警信息,各司其职抓好防灾救灾工作。
与此同时,武隆区制定了《武隆区降雨期间地灾提前避险分级分类应急响应工作指南》,对全区5279处地灾风险源,细化落实了提前避险标准,分级分类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截至目前,全区43起灾险情已全部落实防治措施。其中,完成搬迁避让16处,完成综合处置20处,正开展综合处置5处,继续监测预警1处。
强化全方位支撑 补齐防治短板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必须要把“防”放在首位。为此,武隆区不断推进信息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断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通信、应急处置等工作能力,切实提高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据了解,武隆区始终坚持科学研判,动态锁定全域“风险点”,实行“固定+动态”风险研判机制,规划资源部门建立地灾风险分区分级分类管控机制和分片包干责任机制,提前划定地灾风险预警范围内固定受威胁对象;气象、水利、规划资源等部门适时组织临灾会商研判,动态研判其他可能受威胁人群;各乡镇(街道)、行业部门加强汛期洪涝和地质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新发现各类隐患问题846个。
在坚持精准预警方面,武隆区防指、区地指动态掌握水情、雨情、灾险情等发展趋势,降标提级响应市级防指针对当地启动的防汛、地灾应急响应;区水利、规划资源等部门及时发布中小河流涨水风险提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区气象局按照“1131620”递进式气象预报要求,发布气象信息296条,发布针对性措施5941条,覆盖各级各类应急责任人31.7万人次、自动匹配短信发送29.3万人次,21处重大隐患点安装AI视频监控,动态掌握隐患现状,确保预警信息到户到人。
下一步,武隆区将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手段,继续推动网络、存储、智算、安全、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持续升级,赋能防灾减灾进一步向数字化、智慧化演进,提升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为建设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陈嘉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