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2点,笼罩在夜色中的武隆区芙蓉街道柏杨村,一片寂静。该村大岩脚危岩处,红灯不时闪烁,安装在此的AI视频监测系统和智能化专业监测设备,24小时监测该处点位的情况,一旦发现落石、表面位移、缝隙张裂等异常,设备就会预警,并传回平台。
11月28日,武隆区长坝镇,长田坎滑坡点。(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灾害来临时往往只在分秒之间。武隆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妙招:通过管理方式创新和新技术应用,打出“人防”+“技防”的组合拳,织密“防护网”,不断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在时间上“跑赢”地质灾害,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人防”:提前转移,滑坡未造成人员伤亡
12月3日,武隆区长坝镇鹅冠村,66岁的网格员陈光明眼见下雨,赶紧出门,开始巡查。
在武隆区,像他这样的地灾防治网格员有371名,分布在全区349处隐患点周边。除此之外,还有801名地防员会不定期对临水、临边、临坡、临崖、临岩周边隐患常态化开展拉网式排查。同时,20名驻守地质工程师也会定期开展专业核查。“人防”方面,武隆区通过管理方式创新,确保全方位摸排风险隐患。
“半年前的长田坎滑坡,就是因为处置得当,转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陈光明介绍道。
陈光明所说的滑坡,发生于今年6月。当月26日10时,长坝镇政府接到地质灾害橙色预警后,立即组织人员巡查排查辖区内长田坎滑坡风险点,巡查人员发现滑坡轻微变形,及时上报,政府立即组织高风险范围内12户21人提前转移避险。27日17时,接到地质灾害红色预警后,第二次转移18户30人。
长田坎滑坡前,工作人员正在转移群众。重庆市应急局供图
“转移过程中,有村民舍不得自家的财物,不愿转移,我们‘一对一’上门去做思想工作,打消他们的顾虑。”鹅冠村党支部书记李庆国表示。
28日6时30分,陈光明和驻守地质工程师李杰在巡查中发现,滑坡变形严重。同时,该点的GNSS位移监测设备也发出预警,又撤离2户4人。三次累计转移避险32户55人。
因处置得当,该避险案例获自然资源部推荐,供各地学习借鉴。
“技防”:“黑科技”立大功,助力灾害防治
此次滑坡中,陈光明等巡查人员除了用肉眼观察对比,还依赖监测点的“黑科技”——GNSS位移监测设备。“除了政府处置得当,组织人员转移及时,监测设备也立了大功。”陈光明说。
该设备布设各类传感器,可对地表位移、倾斜、裂缝、雨量等进行多维监测,当监测数值超过设定阈值,系统第一时间通过App、短信、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渠道发送预警消息,不管是管理者还是群众,都能及时收到,做到“人人可知、人尽皆知”。
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应急监控。(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更多的科技设备也被用于地质灾害防治。
2022年5月28日,武隆区江口镇黄草村斗砻子组陡磊子,作为当地的地灾风险点之一,监测团队发现设备监测到的数据出现陡然波动,判断滑坡险情即将发生,建议扩大疏散范围。
人员撤离后,技术设备进场。GNSS位移监测设备被安装在风险点附近,实时采集、传输地面数据。在人员全部撤离2个小时后,山坡发出巨响,50万立方米的土石倾泻而下,民房和高铁施工现场瞬间被淹没。居民及施工人员共358人,由于提前撤离,无人员伤亡。
在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AI视觉结构化平台上,可以看到武隆区芙蓉街道柏杨村等21处地质灾害重大隐患点的实时画面,一旦发现落石、表面位移、缝隙张裂等异常,设备就会预警,并传回平台。这背后,得益于AI视频监测系统和智能化专业监测设备。
打好组合拳 赋能防灾减灾迈向智能化
武隆区是全市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地质环境复杂,地质灾害存在分布地域广、隐蔽性和突发性强的特点,防治任务十分繁重。
武隆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乡规划和土地储备中心副主任陈江涛介绍,近年来,武隆区安装各类监测预警设备3592台,全区349处隐患点自动化监测设备全覆盖,21处重大隐患点实现AI视频监测,在全市率先完成26个乡镇街189个行政村地灾风险管理“一张图”建设。
武隆区长坝镇长田坎滑坡点前,工作人员正在介绍相关情况。(尹诗语 摄/视觉重庆)
武隆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侯国亮介绍,下一步,武隆区将进一步充分运用“人防”“技防”等手段,打好“组合拳”,织密“防护网”,继续推动网络、存储、智算、安全、运维等关键环节的持续升级,赋能防灾减灾进一步向数字化、智慧化演进,提升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记者 朱婷 尹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