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数字化探索,追溯起来差不多有50余年了。”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党总支书记陈茵的一句话,让人意想不到这所坐落于西南区县的百年老校竟早已未雨绸缪布局数字化教育。
大足石刻少年会客厅。
“数智”赋能,学校建成“大足石刻少年会客厅”,构建起“数字化大思政课程体系”,自主研发“五正少年”“养正教师”“智能家长圈”等数字化应用评价体系。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数字化教育历经五十余年发展,取得诸多佳绩:获评“全国青少年科普创新示范校”“重庆市科研实验基地学校”“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重庆市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数字化大思政课程开发获奖100余次,大思政课程基地获奖10余项,养正师生获奖近万人,养正校园获得市级以上表彰200余项。
荣誉背后,是学校对数字化教育的长远规划和“定向越野”,更是数字化改革浪潮下“守正创新”的具象呈现。具体而言,学校如何以本土文化“牵手”数智技术,守正创新,赋能学校智慧蝶变,走出一条“文化特色突出、数智技能先进、数智效能显著”的发展路径?
“会客厅”对话千年文明
“数智”做靓本土文化“名片”
大足区龙岗第一小学,雍正六年(即1728年)成立,是大足第一个高等学堂。先后13次更名,分别叫宝顶书院、养正义学、养正斋等。百余年来,学校在“大足石刻文化”“龙水五金文化”等本土民族文化,以及校本“养正文化”的濡养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
“扎根本土办学校,文化的根脉不能丢,世代传承既是时代的使命,也是教育者的担当。”陈茵表示,一直以来,她始终将本土文化视为学校“守正创新”的发展基石。
大足石刻·少年国际文化会客厅“神奇的光和影”课程。
自2019年起,她便着手以“本土文化”为脉, 以“数智技术”为抓手,致力打造学校“数智文化新场域”,以此促进数字校园建设,培养科学创新人才。经过数年谋划,2024年,“大足石刻少年会客厅”终于应运而生。
“会客厅”深挖大足石刻文化内涵,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数智”技术,将“大足石刻”搬进校园,是一个集“大足石刻文化交流、思政教育、科学研究、实践体验”于一体的数智文化空间。在这里,孩子们可以通过VR仿真模拟,沉浸式观摩“百变千手观音”,体验大足石像贴膜、修补、贴金箔等“一条龙”文物修复教学;可以AI对话“梦幻圆觉”千年石像,面对面聆听“可说可动”的卡通“圆觉”带来的知识科普,孩子们对石刻文化的印象不再停留于“冰冷的石像”,而是“有温度的文化”;还可以一键扫码拓印体验空间的二维码,亲手体验一把拓印技术,在实践中传承石刻艺术。
学校创客中心VR课程馆。
千年文明插上“数智之翼”温情对话学子,让大家在这个灵动的、可体验的空间内不仅深刻学习到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海纳百川”似的开放性、包容性。
“建成后,会客厅已接纳来自全国各地3000多名青少年前来感受学习大足石刻文化,近期还会有80多名泰国儿童来这里交流研学。”陈茵介绍,基于此,“会客厅”不仅成为学校文化交流的主阵地,也成为学校乃至大足教育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促进了大足石刻文化与全国各地文化的交流的“内循环”,以及与国际文化交流的“外循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色”课程厚重文化“底色”
“数智”加持特色课程体系建设
当“会客厅”大力推动“教育文化、本土文化、国际文化”相互交融,交出文化交流的亮眼答卷时,它也充分发挥“数智”课程载体优势,助力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特别是“数智”赋能科学思政,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亮点。
陈茵在重庆市首届文化德育论坛介绍“三色”课程构建。
陈茵介绍,依托石刻文化与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学校架构起“主色课程(国家课程)”“间色课程(地方课程)”“亮色课程(校本课程)”的“三色”思政课框架,以及“三学一导,四维互动” 思政课堂评价体系。学校以“会客厅”为课程中心,设置了12个“理论探究型”大课程,9个“实践动手型”小课程,特别是《百变千手观音》《梦幻圆觉》《花冠之谜》这三大课程,深度传承石刻文化精髓,且融合互动实践、沉浸式体验,极富特色。
“学校作为中国第一批科技示范实验校,一直致力于办成‘听得见历史,看得见未来’的学校。”陈茵表示,学校想立足科学,“真正为孩子的未来做教育”。
大足石刻·少年国际文化会客厅“指尖上的非遗”课程。
以此,“数智”赋能特色空间,打造多元数字科技课程。打造创客中心,自主研发设计智能校园IP形象“蒙蒙”“正正”,助力提升科技校园形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如编程、3D打印,促进学子提升信息技术技能;开设VR课程系统,如VR防溺水课程,通过仿真模拟体验,让孩子们身临其境感受到溺水的痛苦和危险,给孩子们警醒,推动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的落实;此外,学校还将“数智”技术赋能艺术课程,开设金工、木工、激光雕刻、人工智能书法、智慧沙画课、智慧陶艺馆、智慧儿童烘焙馆等课程,让学生们在智慧教育教学的方式下,真正实现个性化成长,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五正”到“养正”
“数智”激活“成长型”管理体系
思想高屋建瓴,目光长远,行动落在实处,自然会取得亮眼成效。
“数智”赋能下,学校自主研发“养正教师”系统、“五正少年”系统、家长“智能圈”、“AI大模型课堂”管理体系,助力学校从老师、学生、家长、课堂四个维度构建起“成长型”的规范化、数字化评价型体系,不仅方便快捷,且形成良性循环,大力助推学校“数智化”发展。
学校创客中心机器人课程馆,同学们正在参观。
“数智”实时赋能教师评价,公开公平透明,让老师一目了然自己的评价指标指数,有效驱动教师成长;学生评价则根据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团结协作等孩子共性特点,开发十几类多样性的“积分卡片”,通过“随堂课评价”“学生互评”“全员评价”三种方式将“课堂、教学、日常行为习惯”紧密联系,通过“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做到“人人可评、时时能评,处处在评”;家校联通方面,学校通过“智能圈”给家长“加赞”“集赞加分家访”的方式,调动学生、家长和学校联系的积极性,以及家长的主动性。
擘画“数智化”“网格化”
百年老校智谋“一网通”发展新格局
数字化改革当下,龙岗一小这所百年学府立足千年文化底蕴,插上“数智羽翼” ,实现智慧蝶变。
陈茵表示,将来,学校将深度聚焦“数智化”与“网格化”融合,全力谋划“一网通”的崭新格局。特别是立足“数智技术”,深度整合学校管理、教师与学生评价、家校合作、课堂评定等多元板块,达成全面联动的“一网通”体系,精细化雕琢各板块功能,并促进课程体系的交叉互融。
学校数字中心还将通过技术革新,构建起“学校圈”与“家长圈”的无缝对接,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教育生态架构,实现从线性管理到整体协同、从基础执行到顶层设计、从分散独立到有机整合的战略跃迁。
此外,在“青年学校”建设进程里,学校还将依托“数智”技术,以“电子青年存折”为关键举措,制定高度适配青年教师成长的个性化培育方案,多维度激发青年教师潜力,推动其在数智化浪潮中迅速成长,为学校教育品质的持续跃升注入强劲动力,引领学校在新时代教育征程中稳健前行,开创百年老校数字化转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