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生活和写作什么样?著名作家梁平在重人科揭秘!-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正文
2024 12/03 15:58:26
来源:华龙网

成渝双城生活和写作什么样?著名作家梁平在重人科揭秘!

字体:

  22年前,张者问他,要去四川做什么。他回答:“很简单,我在巴生活几十年,现在要去蜀,写蜀。”后面的日子,他的确为四川写下很多诗歌,但重庆的吊脚楼和索道,他从未有一刻淡忘。

  写作多年,他成了巴蜀最重要的诗人,也成了很多巴蜀诗人的好大哥。人们称赞他多面手,写诗、办刊、评论,没有一件事不是做得风生水起。但当他回到家乡,却说自己不过是年近古的稀老人,只想回家说点家里话。他叫梁平,一个影响了中国文坛的人,一个用词句标注生活和世界的人。

  11月29日,梁平走进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为全校师生带来文学沙龙和《成渝双城记:生活与写作的备注》专题讲座,重庆市作家协会主席张者、《环球人文地理》总编辑李海洲、第三代诗歌代表诗人尚仲敏、长江师范学院教授周航、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诗人卫明、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助理周轶,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据介绍,本次讲座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精心筹备的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的第四场。

梁平青年诗歌沙龙现场。杨桦 摄

  个人秘史与风华雪月

  拥抱大时代和大生活

  29日上午10:00,梁平青年诗歌沙龙举行。沙龙主持人李海洲向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教师与校园诗人介绍著名作家梁平。

梁平介绍诗集。杨桦 摄

  当天,梁平带来两部诗集,《时间笔记》和《一蓑烟雨》,他表示,这两部诗集密切相连,都是自己诗歌主张的体现。《一蓑烟雨》中,有一组诗歌《水经新注:嘉陵江》。“我在这组诗里特意写了合川跟卢作孚,所以今天来到这里,我带着一份敬意,”梁平诚恳地开场。

  梁平特意感谢《一蓑烟雨》的责编周轶:“他下了很大功夫,剃掉了里面的刺,只留下花,让读者眼不见心不疼。年近古稀,能拿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欣慰。我卸下所有包袱,得到一种非常自我的状态。”

  1986年,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成立,创办者是著名诗人、评论家吕进。在《梁平诗歌研究》出版时,吕进曾写过一篇著名的序言《三面手与双城记》。双城记说的当然是重庆和成都,三面手则是指诗人、编辑、评论家这三个身份。序言写道:“他的诗歌世界里没有个人秘史,风花雪月,有的是对于大生活的爱恋,对于大时代的倾心。”

  因此向天渊说,梁平是新诗研究所的老朋友:“看过《一蓑烟雨》,我想到了两个词,烟火人间和江山之助。烟火人间很好理解,翻开这本诗集,就能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的深入体察,以及丰富的个人阅历。江山之助这个词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出自《文心雕龙》,原本是说屈原,但我认为放在梁平老师身上非常适合。他把古与今,中与外,自然与人文,历史与地理融入诗歌,带领我们穿越时空限制,感受不同的美。”

  《一蓑烟雨》的责编周轶表示:“大学是我写作和阅读数量最大的时期,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到今天,我依然认为诗歌的阅读与写作非常重要,因为培养审美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而诗歌就是培养审美最好的方式。梁平老师提过,写作要‘深入浅出’,要做到每句可解。他的诗歌里有不少亲身经历,也有一些经典的引用,但他从没有使用过任何艰涩的方式来写作。”

  周航翻开诗集,对组诗《水经新注:嘉陵江》里的《重庆》进行逐句分析,带来一堂精彩的诗歌课:“读诗也是读人,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叙事。诗歌看上去是抒情,但事实上也是叙事。所有人文学科都是为了了解人类精神的丰富,所以语言只是外壳和桥梁,要深入理解背后的含义。梁平老师的作品告诉我们,不要无谓抒情,更不要作无价值的抒情,一定要克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用作品与读者交流。”

  现场有同学提问,自己喜欢阅读,希望写作,但苦于不知如何开始。卫明回答,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都有一两位代表诗人,引领当地诗歌。在川渝,这位引领者是梁平。理所当然地,他手把手地带着许多诗人走上了诗歌之路:“二十多岁的时候,我在一家文化公司,梁平老师在重庆文化局任职。因为工作,我们打过不少交道。有次他让我为《重庆文化报》写一组诗,还说,要是我写不出,报纸就要‘开天窗’。在他的鼓励和推动下,我壮着胆子写完,才有了之后一系列的诗歌创作。他教会我,写作不仅要有才华,更要有胆量。”

  梁平生于重庆,长于重庆,也在重庆工作多年。2001年调任成都,与成都诗人交流更为频繁,因为诗歌观一致,尚仲敏成为他的铁哥们儿:“读书的时候,我办《大学生诗报》,选过梁平的诗,所以我常开玩笑,说是我发现了梁平。这么多年下来,我觉得他身上有一个地方非常了不起,就是他一直求变,在这个年纪,不容易。许多诗人功成名就以后,就变得僵化、固执,但梁平在如此高产的情况下,每部诗集都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我只有佩服。”

  在张者心里,也有两座城:“我出生于新疆,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一眼望不到头的戈壁滩。那时候,重庆是的我远方。后来考上西南师范大学(今西南大学),我背着包走到校门口,看到滚滚而来的嘉陵江,当时心想,世上还有这么好的地方,我再也不回去了。后来,写了一篇散文,投给校报,编辑说,你来自新疆,远方的人一定都有故事,于是为我发表。那种感觉很奇妙,我拼命逃离的戈壁滩,竟然是别人的远方。而我向往的远方,那个好地方,居然对他来说稀松平常。好在,我认为的好地方,最后都被梁平写成了诗歌。”

  回重庆,回成都

  一位当代作家的双城故事

  下午14:30,《成渝双城记:生活与写作的备注》专题讲座正式开始。400人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门外还挤满了站着的学生。

讲座现场。杨桦 摄

  作为主持人的重庆作协主席张者直言:梁平的荣誉太多,“念得喘不过气”。

  张者说:“我曾经是《红岩》最好的记者,当时负责《走进大师》栏目,采访过巴金、杨绛,很受欢迎。那时候的主编,正是梁平。所以,他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编辑家”。

重庆作协主席张者主持讲座。

《成渝双城记:生活与写作的备注》专题讲座。杨桦 摄

  梁平诚恳、谦逊地说:“我对重庆、合川有很深厚的感情。今天来到这里,有回家的感觉。我已经是老人了,回家只想说点心里话,汇报一下出去这些年都干了什么。来重庆之前,我会跟朋友说,我要回重庆。去成都,我又说我要回成都。对我来说,两座城市的往来,没有去,都叫‘回’……”

  梁平的小学、中学都在兵工厂的子弟校度过,在那个匮乏的年代,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外国文学,都很难触及。他笑称,自己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他也曾问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能成为诗人。

  后来下乡,他带着《新华字典》《红旗歌谣》《严寒,通红的鼻子》,前往陌生的村庄。靠着这三本书,度过漫长的知青岁月:“两根木条,一堆稻草,一张席子,就是我的床。我住的草屋有一百多平,除了我的床,就是生产队的农具。有风的时候,所有农具一齐作响,咧着嘴露出獠牙。在那些岁月里,我翻烂带来的三本书,第一次知道了意象,知道了诗歌可以叙事。我渐渐明白,诗歌可以不按步骤进入意象,依靠联想,能够形成一种优美的感受。”

  从诗人现状到语言的陌生化,从新诗百年到诗歌叙事,梁平细致入微地讲述了他的双城记,他的生活与写作,为现场师生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大师写作课。

梁平向现场学生赠书签名。杨桦 摄

  讲座结束,学生踊跃提问。随后,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梁平向现场学生赠书签名。活动圆满落幕。

  再登钓鱼城

  《重庆书》里的古战场

  据了解,梁平专题讲座由重庆人文科技学院主办,为该校系列活动《名家进校园——大师写作课》的第四场。此前,著名诗人臧棣、吉狄马加,《水浒传》编剧杨争光专题讲座已顺利落下帷幕。未来,阿来、邱华栋等国内顶级文学大咖,将先后赴渝开展活动。

梁平在钓鱼城。杨桦 摄

  30日,梁平第四次登上了有“上帝折鞭处”之称的钓鱼城。他表示,钓鱼城虽然是个小地方,却做了一件大事,改变了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这次和前三次很不一样,今天看到很多游客,感觉人气足了不少,我觉得这是一个现象,说明大家在慢慢重视这段历史。我曾经写过一首长诗,叫《重庆书》,影响很大,里面专门有一个章节,就是写钓鱼城。合川军民在那场战争里,体现出的坚韧、勇敢、不屈不挠,非常让我感动。一个时代有一段历史,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判,要交给史学家去判断和研究。但无论怎样那场战争留下的这座钓鱼城,都非常值得文学书写,这样才对得起当年钓鱼城守城的军民。”梁平的视线尽头,嘉陵江奔流而过。

  据了解,梁平在钓鱼城的下榻处,已正式挂牌“梁平书院”。

  >>>关于梁平

  当代作家、编辑家。毕业于重庆师专、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作协诗创委副主任、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四川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成都市文联名誉主席。著有诗集《巴与蜀:两个二重奏》 《家谱》《琥珀色的波兰》(波兰文)《嘴唇开花》(韩文)《长翅膀的耳朵》(英文)《时间笔记》(中文、日文)《一蓑烟雨》等16部,以及散文隨笔集《子在川上日》和诗歌批评札记《阌读的姿势》等。作品被译介到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波兰、阿根廷、保加利亚、日本、韩国等国。

【纠错】 【责任编辑: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