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肚子疼!”这似乎是所有消化内科医生最常听到的一句话,背后潜藏着的是纷繁复杂的消化系统病症。消化系统对维持生命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从食管、胃、小肠、大肠到肝、胆及胰腺等疾病属于消化内科疾病的范畴,这些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医学知识面广,需要消化科医生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团队进行手术。
微创诊疗技术全面开展
消化内科属于内科系统中微创操作较多的科室,消化内镜是胃肠道疾病的诊断与微创治疗的重要手段,彭水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历经10年的专业发展,自2017年开展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开始,已成功运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内镜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栓塞等内镜微创技术先后治疗6000多例患者。
今年6月,患者小晨(化名)因突发腹痛来到彭水县人民医院就诊,通过腹部CT检查发现为急性阑尾炎伴局限性腹膜炎。
“这可咋办?孩子明天中午还要去黔江做高考前准备工作。”听到医生的诊断后小晨的母亲说道。
“对于此类患者,传统方式是手术切除阑尾,需要从患者腹部进入腹腔进行阑尾切除,肯定会留下手术伤口。”彭水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于萍说,考虑到外科手术术后次日出行存在较大风险,而且患者及家属表示希望不开刀,不留疤,经过科室详细的评估和讨论,决定对其采用不开刀的手术方式: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ERAT)。
据悉,该技术是利用肠镜经过结肠的自然腔道进入到阑尾口,再引导更小的子镜进入阑尾腔进行冲洗、引流减压,达到治疗目的。在经过1小时的内镜下微创手术,小晨腹痛感得到缓解。
医护人员进行查房。
精准治疗解除病患之苦
近日,卫奶奶因食管静脉曲张在彭水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做了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术后恢复情况良好。
这种手术方式充分体现了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水平。于萍介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是一种针对食管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方法,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借通过内镜技术,将特制的套扎器通过食管送达病变部位,随后,被套扎的静脉会因为血流中断而逐渐闭塞、萎缩,从而防止其再次破裂出血。
保肛,对于大多数直肠癌的患者而言,与未来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今年8月,张先生发现自己排便不畅,还伴有肛门疼痛,以为是痔疮,便来到消化内科就诊。经检查发现,肛门附近有一枚6cm大小的早期肿瘤,几乎占肠腔的3/5。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只能切除病变肠段,除了创伤大,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科室评估了张先生的病情并综合考虑他的保肛需求后,决定采取肠镜经自然腔道剥离肿瘤微创技术,完整保留了患者的肠道,切除了肿瘤病变,术后患者多次复查恢复状况良好。”科室医生张晓磊说。
据悉,近年来,彭水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已广泛开展了无痛胃肠镜检查、消化道早癌筛查及治疗、胃肠道息肉摘除术、急性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止血术、消化道狭窄扩张术、食管及肠道支架植入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栓塞术、消化道黏膜全层切除术、内镜下内痔硬化及套扎术、内镜下逆行性阑尾炎治疗等技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科室会诊。
人才技术助力学科发展
理念的突破,技术的创新,能够为患者提供新的希望。据于萍介绍,为了让医生更大程度发挥自己的特长,科室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策略,每年选派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同时注重引进高学历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了“科有特色、人有专长”,让患者得到了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的治疗。
“科室有两套本领:一套是诊病本领,准确判断,有的放矢检查,规范诊疗,促进患者快速恢复;一套是内镜技术,精准诊断病变同时采用微创技术,最大程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于萍表示,下一步,科室将加强各亚专业能力建设,建设脂肪肝专病门诊,提升专科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疗。同时,强化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持续提升医疗质量,让更多患者能在彭水本地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技术。(苟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