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育德 数智赋能 实践创新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创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4 11/21 11:36:16
来源:重庆人文科技学院

行知育德 数智赋能 实践创新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创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字体: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创新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势在必行。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最早开办、面向社会输送人才最多的专业之一,自2016年以来,就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进行深入思考和初步实践。

  人才培养“规模发展”如何转向师范类人才的“内涵式发展”?基层教师“能力导向”如何打破传统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壁垒”?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如何破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两张皮”难题?

  近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建设方面,走出了一条以“行知文化”为基点,以改革为抓手、实践为支撑、“数智”为突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特色培育路径,不断夯实学院专业发展的“底气”、教师教育的“新气”、学生发展的“锐气”,为地方基层语文教育事业贡献出校院的专业力量。

 行知育德

  从文化根基到师德成长,让师范教育扎根基层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地处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故地,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学校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引领,探索出“师范教育”的实践创新路子。

  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动写照,历经20余年发展积淀,“行知文化”早已成为学院弦歌不辍的重要密码与动力,内化为学院鲜明的精神特质。

  “行知文化”如何推动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厚德育师”,践行“知行合一”,培育出一批批具有高尚教育情怀的时代新人?

  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实习支教出征仪式。

  得益于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熏陶,从学生到教师,众多毕业生把大爱装在心中、落于行动。有获得贵州省道德模范、浙江省道德模范、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杨明;有扎根新疆的“夫妻档”教师颜宏伟和刘歆,志同道合将教育情怀化为扎根基层教育的理想信念。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学院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抓手,聚焦服务基础教育,除了“行知文化”的践行之外,更离不开学院的多措并举、育人育才。

  学院举办“行知·人科”诗歌朗诵会。

  近年来,学院以“学陶、师陶、践陶、研陶、创陶”为契机,开展系列育人活动,如开展“行知杯”师范生讲课比赛、“新23常能”活动等;充分利用学校的“行知苑”、随处可见的陶行知语录等进行环境浸润式育人;利用“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送教下乡、推普服务等活动;根据专业特点,凝练育人元素,不断健全育人机制,让课程育人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依托课程思政培育建设,在专业课程中开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依托“名家进校园”开展重庆人文大讲堂、大师写作课,著名作家诗人吉狄马加、臧棣、杨争光等面对面向学生讲述理想追求的生动事迹,对学生思想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此外,学院还开展基层就业政策宣传、新疆和基层就业校友面对面交流、遴选组织学生赴新疆研学、援建图书阅览室、开设读书与文化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理想信念和大爱意识,坚定投身教育的初心决心。

  数智赋能

  拥抱数字化浪潮,赋能教学提质增效

  当学生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做教育之际,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教师们也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下,坚守初心使命,书写教育新篇。

  “数字化技术发展会给教育教学方式带来颠覆性变革。”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段茂升常与师生道,“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者必须站在时代前沿,注入信息化‘新气’,助力教育未来发展。”

  因此,围绕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素养,专业以“数智”赋能,整合数字课程资源,强化师资队伍搭建,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如何以“数智”赋能课程体系,实现数字课程资源共享整合?2015年,学院开始启动微课制作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已建设市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课堂教学改革示范课程15门,完成15门专业课程的数字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在建教学资源课程13门。学院还开创性利用“互联网+教学”进行传统专业教材建设,出版具有“纸本+云本”“线上+线下”“教材+资源”特色的“应用型中文专业规划教材”,将大量案例以二维码方式予以呈现,方便师生扫码获取详情。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成为学院充分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先行者”。在课程资源基础上,学院教师先后申报并获批市级教学改革项目19项;同时也在市级微课竞赛获得二等奖2项;教学创新比赛获得市级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等荣誉。

  学院教师参加“重庆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并获一等奖。

  “数字课程”作为“数字强师”的重要支撑,如何助力打造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学院把握教师特点,精准教师培训,精进课程资源,焕新教学生态。先后组织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等专项培训,如信息化教学工具使用、微课制作、翻转课堂、BOPPPS、混合式教学、知识图谱等,帮助教师们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技术方法,打造“吸引力课堂”。同时,教师们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教学形态,焕新翻转、混合式等多元教学常态。市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负责人彭亚萍表示,她很享受数字化教学带来的便利和创新。《宋元文学》课程中,她便将古汉语大语言模型、学习通PBL问题驱动教学法、数字人文技术图谱制作、AI助教、实时投票等现代信息技术融入传统课堂,打造出更具吸引力、更高效、更互动的文学课堂。

  学院还以“数智化”技术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的信息化技能。通过信息化平台(学习通、微助教)与线上课程资源,实现课程的翻转学习、混合式学习;并利用数字教学平台,进行内容生产与实践,加强学生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数字化教学的创新方式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202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罗雪燕表示,信息化教学助力她形成了“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互动性学习、批判性学习、融合性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她的研究能力。她在教师彭亚萍的指导下,制作的微课作品《苏轼:勇敢地等待也是一种智慧》获得2024年(第17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罗雪燕的成长历程,不仅是师生相辅相成运用“数智化”技术参与教育教学的映证,也是学院开展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成功写照。

  实践创新

  重构课程与实践环境,多维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而“教学做合一”是其重要方法和途径。

  如何“做”?

  一直以来,学院致力于多方合力,多措并举,打造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发展的“成长门道”和“成长空间”,淬炼出专业学子强劲的文化“软实力”及实践实训“硬能力”,助力他们“茁壮成长”。

  “专业课程的扎实,让我们的实践更有底气,实训室里的一帧一秒都写满了成长。”曾获重庆市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重庆市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优秀作业设计一等奖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毕业生王诗力表示,她从文化理论到实践应用成长历程,离不开学院的育人办学方略。

  专业课程体系方面,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学院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发展”的理念,吃透国家质量标准内涵,深挖专业特性,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以专业基础课程为突破,大力改革传统课程,增设行业发展课程,加大技能实训课程,重构与岗位能力对接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落脚点与关键处,打破传统调整课程体系成为学院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的必需选择。”围绕专业核心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具体何为?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破解传统专业偏重理论性、研究性课程的体系,其中分解史论类、整合语言类、提升写作类、细化教育类课程便达50余门,改变了传统专业课程重“史论”轻“文本”,重“研究”轻“技能”的问题。如学院为了加大学生“文本读解”能力培养,压缩了11门“重史论”的传统文学史类课程,将研究性、专题性课程拓展成为18门文学经典的“导读”“精读”“鉴赏”类课程。此外,围绕信息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素养,学院还细化整合教师教育类课程,重设课程开设序列,形成了22门“理论为基、技能为要、实践为主”的“梯次课程群”,培养学生基于信息素养的教育教学能力。由此,学生们在文本分析、文学作品的分析感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能力得以显著提高,并在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重庆市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国家级、市级专业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硬件设施方面,学院已形成拥有“智慧教室、智能物联微格教学实训室、智能语言文字测试站、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试平台,可用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教学技能实训中心”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实训空间,为全体师生提供包括课件制作、教学设计、模拟上课、教师口语、课程录播、远程观摩等教学技能训练、教学能力测试、课程实训等全方面内容。

  实践课堂上,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

  此外,学院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打造实践教学环境,让多元活动加持学生成长。如依托“五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多位业界专家、学界教授、专职作家等走进校园,为师生们做讲座;与重庆市作家协会联合开展“重庆人文大讲堂”“大师写作课”系列活动,同学们将课程理论应用于实践,诸多优秀作品刊发在《重庆晚报》《合川文旅》等报刊杂志。课外,还以“专业社团+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三合一”课外实践教学体系,以活动带动学生学习兴趣,增长见识、提升能力。

  近年来,重庆人文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秉承“明礼求真,励学笃行”的院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以课改促教改,以教改促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带动教学理念的转变,以信息化教学等多元方式开辟了学生实践新天地,让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办学实绩不断显现。走在新的征途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将持续抓牢抓实基于数智化的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探索,在向史而新中汲取丰厚精神滋养,在守正创新、改革日新中进一步将探索推进向前。

【纠错】 【责任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