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重庆市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在重庆大足启幕。同期,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项目服务平台第41期精品项目交流对接活动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产业重点项目招商推介活动、2024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等系列配套活动全面启动。
党的二十大以来,重庆文化旅游事业繁荣发展,今年1—9月重庆市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9%、7.3%;接待国内游客3.3亿人次、入境游客76.2万人、实现游客总花费355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1%、222.4%、15.6%;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突破19万家;旅行社突破1100家,组客量列西部第1、全国第6。
2024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启动现场表演
串珠成链 全链条壮大文旅产业链
“近年来,文化旅游产业势头良好,文化旅游供给不断丰富。截至目前,重庆已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17条、5A景区12家,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15个。培育了万州天生城文旅街区等新产品新场景800余个,举办‘渝味360碗’美食评选等活动1000余项,推出演艺场所100余家。”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称。
在打造国家级精品旅游线路上,重庆着力培育形成以山水都市、壮美三峡、多彩武陵等为代表的旅游精品体系。其中,万州区立足市级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充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全力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重要支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知名目的地;常态运行大三峡旅游集散中心,牵头成立三峡旅游联盟,吸引湖北神农架、奉节白帝城、巫山小三峡等旅游业态入驻,开发三峡游、探险游、田园游等旅游线路20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该区接待游客2514.1万人次、实现国内游客总花费140.3亿元,分别增长24.4%、25.7%。
在提质打造5A景区上,大足区持续唱响“精美的石刻会说话”,创办《大足石刻研究》《大足石刻全集》等刊物;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为世界石窟寺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实施大足石刻“五山”保护提升工程,建成大足石刻游客服务中心、文物修复医院,实现“五山”全面开放,今年1—10月游客量和门票收入分别达到113.2万人次、881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9.3%。
武隆区作为重庆旅游国际化试点区县,全区总人口的1/4吃上了“旅游饭”。推动一二三产主动“+旅游”互促共融,建成高山番茄谷、创客艺术村、西南地区首家蜂疗中心等文旅项目。今年1—10月接待持票游客600.2万人,境外游客13.4万人,分别增长25%、113.6%。
在持续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上,渝中区全力展现“老重庆”巴渝韵、“最重庆”山城味、“新重庆”国际范,着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全方位激活文旅消费。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全面构筑完善文旅场景,培育消费新增点,引育规上文旅企业438家。今年1—10月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增长8.7%,过夜游客916万人次、增长16.7%。
重庆旅游发展成果展
“文旅+百业” 推动“流量”变“留量”
作为知名的“网红城市”,重庆凭借“魔幻”出圈,依靠“宠粉”吸睛。但是如何保持当下旅游热度“长红”?怎样把“流量”变为“留量”?
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重庆文旅找到了答案:“文旅+百业”。通过培育“文旅+商贸”“文旅+演艺”“文旅+科创”“文旅+体育”……“文旅+百业”融合发展业态,把网络传播流量转化为产业发展增量。
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全市社零增长3.8%;批零住餐商业增加值增长8.9%。同时,做靓消费载体,截至目前,已培育全国示范步行街1条、全国示范智慧商圈1个、市级示范商圈3个。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等消费载体客流量增长超30%。
大会期间,由2024年重庆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启动仪式、重庆旅游发展成果展、“渝味360碗”重庆美食集市和巴渝非遗文创集市等四项活动组成的重庆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嘉年华活动也在11月15—17日集中启动。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文旅将持续实施串珠成链,优化提升都市景观、历史人文、休闲度假、民俗体验精品线路体系;同时推进“文旅+百业”跨界融合,打造一批主客共享的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和消费集聚区。到2027年,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均达到5%以上,文化旅游经营主体突破20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