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如何以“小力量”凝聚共育“大能量”?9月29日,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重庆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实施方案》。同日,重庆市巴蜀中学校举行家校共育中心成立两周年大会,会议主题为“‘育’见巴蜀 携手同行”,旨在围绕校家社共育,建构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主体,社会为支持的育人生态圈,形成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大会结合线下线上同步进行,共计两万多名家长收看了直播。
会议直播界面。
2022年9月22日,巴蜀中学家校共育中心正式成立,从思维引领、智慧陪伴、文化涵育、实践天地四个方面开展课程,开启了学校新时代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新篇章。
本次活动分为了“‘育’见沃土 向阳生长”“‘育见智慧’ 生长有力”“‘育’见合力 生长有道”三个板块,分别从校园访问日活动、专家讲座、家长分享三个方面向大家展示出学校是如何发挥协同育人、引领共育的重要作用,为孩子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大本营”的路径方法。
家长代表们参观学校校史馆时,负责老师正进行讲解。
“学校保卫科安全管理是关键。”“这是学校的校史馆,学校以公正诚朴为校训。”校园访问活动环节,各个年级约40名家长代表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兵分三路“沉浸式”参观了学校的校史馆、图书馆、教室、保卫科、食堂等地。聚焦校园文化、课堂教学、治安管理、食品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学校向家长代表们多维度展示了学校的历史文化内涵、环境氛围和育人成效。“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就很放心。”家长代表们在参观过程中纷纷表示。
讲座活动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李潇珂讲话。
讲座活动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校长李潇珂以当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切入,结合教育者和父亲的双重身份,阐述自身经历所带来的多视角感知,多角度反馈,表明孩子的教育是一场修行,只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共育站在同一理念的维度,才能让孩子从知识到实践再到认知的成长中,逐渐形成自己认知发展的体系。
他强调,学校应努力探索新时代校家社共育课题,进一步落实新时代的校家社共育政策,让家庭与学校尽可能保持同频共振、共育时代新人,以此更好地呵护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在自己的认知发展区里变得更好。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姚翔作《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与转关能动性》分享。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姚翔作《激发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积极心理与转关能动性》分享。“学生是司机正在开车,而家长是副驾驶,副驾驶切记不要抢方向盘。”他以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一语道破当下亲子关系的模式和处理方式。如何破解关系难题?又如何激发孩子内在动力?在他看来,“让孩子成为自己成长的主人”是关键。
为此,他介绍了两个核心要素即目标的设定和目标的监控。“家长需引导孩子设置清晰、具体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以系统化的目标设定引导其行为,激发孩子内源性需求,以此培养孩子形成自我监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自我的成长。”他还强调“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赞美”是家长的必须课。
巴蜀中学2024届(1)班李嘉易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发言。
家长代表发言环节,巴蜀中学2024届(1)班李嘉易的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分享了李嘉易在巴蜀中学的成长历程,表明家校共育带给他们爱与温暖,缔结了深深的“巴蜀缘”。对于如何处理青春期“亲子关系”的“疑难杂症”,她介绍自己的“智慧秘笈”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信任和无分别的爱。“暂时的失利是螺旋式成长的必经之路。”“短暂的迷失也不可怕,反而会让孩子们学会自我反思、自我约束和自我成长。”最后,她共勉在场家长,提振了大家的育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