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打造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 患者“家门口”就好医-新华网
新华网 > 重庆 > 信息 > 正文
2024 09/27 16:04:32
来源: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打造区域医疗服务新“高地” 患者“家门口”就好医

字体: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成功申报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增市级重点学科/专科4个,累计已达18个。开展神经导航机器人辅助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300余项,四级手术占比由9.87%提升至14.33%。医院重症诊治能力提升,重症患者上转率减少了93%……

  近日,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喜讯频传。一系列成绩取得的背后,是医院以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为抓手,推进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带来的成果。

  2022年7月,黔江区成为首批全国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城市,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作为示范项目的重要参与单位,成立了以书记、院长任组长的工作专班,通过向上借力、向下助力、向内聚力、向外发力,多维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让渝东南地区群众乃至武陵山片区人民在“家门口”就好医。

  向上借力:提质增效,构建就医新格局

远程会诊。

  今年1月底,一名食管胃结合部疑难肿瘤患者到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科就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通过远程会诊为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随后,华西专家奔赴黔江为患者开展了外科手术切除手术,让患者不出黔江就得到了高质量的救治。

  从前要跨区到中心城区才能做的手术,现在黔江本地有了专家护航、技术支撑,这得益于医院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的紧密协作关系。据了解,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挂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网络联盟医院”后,通过项目制合作方式、组团式帮扶机制,华西技术和管理加快平移黔江,实现了“疑难疾病有华西方案,重大疾病有华西技术。”

  以肿瘤科为例,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家团队的帮扶下,科室已能自主开展SRT放疗技术、腹腔镜下肝叶切除术、肺结节微波消融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等多项新技术新项目,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提高了生活质量。

  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肿瘤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术主任、主任医师王东介绍,随着与华西医院的紧密协作,国内一流医疗技术和服务惠及黔江片区患者甚至辐射到区外患者。数据显示,目前肿瘤科区外患者占比达41%,5年生存率从32.69%提升至46.6%。

  与华西医院建立的共建帮扶只是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向上”借力的一个典型。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何建峰介绍,医院建立了“2+2+3”向上合作模式:融入重庆大学、吉首大学两所高校建设发展体系,共同推进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医工融合与创新能力提升;与华西医院、重医附二院两家综合性医院紧密合作,采取“项目制”专科专病建设,在医教研管协同发展上进行深度合作;与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急救中心、重医附属儿童医院三家专科特色突出医院建立帮扶关系和合作关系,通过专家支援、技术平移、远程诊疗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医院紧缺专业服务能力,增强医院的中心辐射能力。

  向下助力:扩容下沉,解基层百姓“就医难”

  黔江位于武陵山腹地,老百姓“就医远、就医难”问题突出,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触及基层群众?自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以来,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基层群众不出区看好病。

  医院以区域医学影像诊断、远程心电、医学检验、消毒供应、病理诊断等“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与基层医疗机构互联互通,提升了资源整合化、运行网格化、服务系统化的智慧医疗服务水平。截至目前,资源共享“五大中心”平台共开展远程影像诊断4359例,远程心电诊断2156例,远程病理网络会诊520例,区域检验243例,消毒供应合作2家。

  此外,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牵头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和3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4个医疗次中心,组建黔江区城乡一体化医共体总医院。总医院实行“一院三区”的协同发展模式,落实人员、技术、管理、服务、设备、信息化下沉,同时“以科包片”的形式牵头落实全区家庭医师签约服务等工作,逐步达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诊疗新格局。

  向内聚力:练好“内功”,提升服务内涵

王东带队参观海扶刀设备。

  刘女士2年前体检发现子宫肌瘤,当时因不愿意手术治疗选择了保守治疗。今年4月复查,患者肌瘤缩小到4.3厘米,但如果继续服药,可能面临药物副作用增加、肌瘤反弹的问题。在医生的介绍下,刘女士选择了不开刀就可以治疗子宫肌瘤的技术——海扶刀治疗。术后3月复查,患者肌瘤继续缩小。

  据悉,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自2024年4月投入使用设备海扶刀以来,已累计治疗患者近50例,其中恶性肿瘤10余例,妇科良性疾病30余例。

  在医疗设备上,医院引进了3.0T核磁共振、超高端CT、瓦里安高端直线加速器、海扶刀等大型医疗设备,为诊断、治疗提供了“硬”支撑。

  为练好“内功”,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在医疗设备、新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服务模式、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发力,全维度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医院引进“银发双高”人才5人,肿瘤专业、重症专业、创伤专业、儿科专业、营养专业实现提升;硕、博士达110人,新增头雁人才6人,头雁人才达14人,重庆市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入选1人。

  在技术上,医院开展了以HIF、SBRT、神经导航机器人辅助手术、心脏电生理、超声胃镜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新项目达300余项,2024年上半年四级手术例数同比增长38.61%。

  在服务模式上,医院推行“中心化、一站式”服务模式改革,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例如通过医学装备楼宇化,技师、麻醉服务延伸化和影像阅片中心化,实现医务人员和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设置出入院管理中心,落实“一张床”管理、“一站式”服务……

  “向外”发力:织牢防线,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手术治疗。

  7月15日,一场“生死接力”在黔江区展开。伍先生突发胸痛1小时,于当地的金洞乡卫生院就诊,该院医生上传心电图至黔江区胸痛中心微信群,诊断其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除颤、胸外心脏按压、介入手术……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院前急救团队快速响应并施救,将患者拉回“死亡线”。

  伍先生的成功救治离不开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的急诊急救“六大中心”建设。医院充分发挥武陵应急医院平急结合功能,强化创伤、卒中、胸痛、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咯血“六大中心”服务平台建设,实现了“上车即入院、入院即治疗”。

  据了解,项目实施以来,“六大中心”区外病人占比由31.4%提升至38.95%,其中急危重症患者占比达87%。

  此外,医院不断强化区域质控中心职能,提升片区质控能力。目前,已建成重庆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渝东南分中心18个。相关专业定期到片区医疗机构开展医疗质量督查指导工作,定期召开片区医疗质量控制会议,牵头举办片区各分中心学术会议,带动提升片区学术水平、规范化水平及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水平。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重庆大学附属黔江医院门急诊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5.36%,住院服务人次同比增长11.69%,手术服务人次同比增长23.07%,区外病人占比达38.43%,区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翁小荔)

【纠错】 【责任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