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如彩和曹定红的师徒缘分,始于2013年。
那时曹定红已在渝北中学工作2年了,因不在同一年级,彼此交集并不多。
“第一次见郑老师是在学校组织的培训讲座上,她是主讲人。”2011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的曹定红刚入职渝北中学,就被台上主讲老师德育能力和人格魅力折服,“当时觉得这个老师好厉害,从教学工作到德育工作都值得我学习。”
2013年,曹定红调到郑如彩所在年级,正遇上学校开始新一届的青年教师研修班师徒结对,两人便正式结为“师徒”。曹定红对此特别开心,“有这么厉害的师父当领路人,我觉得自己在工作上一定会越来越好。”
但那时的郑如彩忙于新学期开学工作,尽管两人同在一个办公室,她却没有更多时间来深入认识、了解这个徒弟。
“不过学校既然把这个‘徒弟’交给我,我一定要担起这份责任,当好‘师父’,争取让她尽快成长,在教育路上站得稳、走得远。”
郑如彩介绍,渝北中学历来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而组建青年教师研修班开展师徒结对,是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加速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每年,渝北中学的青年教师们通过研修班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校本培训活动,每位青年教师都有一位经验丰富、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为他们规划更加系统专业的成长路径,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职业生涯“适应期”,且能够快速并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多年前,郑如彩正是在其师父的传帮带下一路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骨干教师,曾获重庆市优秀班主任、渝北区学科先进个人、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如今,她也接过这份“责任”,成为别人的“师父”。
此后,随着师徒二人的相处,郑如彩简直“如获至宝”。在她看来,曹定红优点很多:专业功底扎实,性格乐观开朗,为人谦逊低调……“我是遇到一个‘好苗子’了”。
郑如彩说,这个徒弟积极上进,勤学好问,平日里爱思考,如果遇到无法解决的教学困惑,会主动来向她请教。此外,曹定红请教的老师并不局限于师父郑如彩,她还会虚心向办公室里其他资深教师学习。徒弟的好学好问,让整个办公室变成了学术的“讨论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渝北中学的青年教师研修班犹如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着师与徒的智慧与成长,也承载着师道传承。
为提升徒弟的学科专业能力、学科教学能力,作为老师的“老师”,郑如彩对曹定红的指导体现在教书育人的各个环节和方方面面:如何备课?怎么通过课堂的引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一堂课?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怎样进行评课?她还根据曹定红自身的性格特点,帮她分析可以采用什么样的课堂技巧,才能发挥出更好的教学作用。
在曹定红眼里,郑如彩既是“严师”,更是“良师”,她如一盏明灯,帮助她在教育之路上破除迷惘,找到前行的方向。
“师父是一位非常有耐心、细心的老师。”曹定红说,师父会温和地指出她在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让她得以快速地成长起来;师父的课堂氛围非常好,和学生关系十分融洽,学生都很喜欢她。“这些都帮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激励着我不断向她学习靠近。”
为及时掌握青年教师的成长情况,进一步精准有效地采取培养策略,渝北中学要求青年教师每学年在校内进行一次汇报课考核比赛。那时曹定红总能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确定选题,研究新课标,研读新教材,分析学情,精心备课,创新思路,优化教法,丰富学法,多番磨课……每次汇报课前,两人心系课堂打磨和教学研究,总是“形影不离”。曹定红说,师父郑如彩一次又一次地指导,帮助她以赛促教,不断改进提升,逐渐在讲台上站稳脚跟。
2020年,郑如彩和曹定红被安排在不同的年级任教。经过几年的锻炼和成长,曹定红成为所在年级化学学科的备课组长。她坦言,那时总担心做不好工作,内心煎熬又忐忑,“特别是每学年各备课组要组织学创活动,我真是一点头绪都没有。”
就在着急时,曹定红突然想到师父郑如彩曾组织开展过“缤纷化学节”活动,而且在学生中反响很好,便立即寻求师父的帮助。于是,久违的师徒两人一头扎进学创活动筹备中。
学创活动既要立足于化学学科,又要兼顾趣味性,开展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活动或实验。为此,两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活动内容设计、物品准备、实验场地布置等。“我们制作了大象牙膏、水果电池,还准备了喷雾作画、指纹检测这类实验活动。”她们一起在化学实验室里反复地试做、试验,只为给学生们提供更丰富有乐趣的学习和体验平台。彼时的郑如彩和曹定红,是师徒,亦是教育路上同行的伙伴。
“现在这类学创活动已经成为学校化学组的精品活动之一了。”有了师徒二人齐心打造化学精品活动的经历,曹定红面向以后的教育生涯更有底气了。
相观而善之谓摩。在结对师徒的那几年,郑如彩和曹定红都是对方课上的“常客”。
从教学节奏、语调语速的把握到板书的规范,从课堂教学设计的实用性到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曹定红在师父郑如彩的教学课堂上不断学习技巧,领悟精髓,以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郑如彩则是重点对曹定红的课堂进行总结和点评,针对课堂真实情况提出建议,帮助徒弟反思、进步。
“作为老教师,我既是在指导,也在跟着年轻教师共同成长。”郑如彩把两人的师徒结对视为一个相互学习、携手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我们俩都在交流、讨论。”课前、课后,办公室里、同行路上,甚至是两人做习题的时候,他们都会针对一些教学问题、育人方法展开讨论。那个时候,没有师父和徒弟之分,没有老师和学生之别,只有教育智慧的碰撞与启迪。
曹定红说,是师父郑如彩的倾心培养和耐心指导,让她这样的新老师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继承了教育前辈身上躬身育人、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让她紧跟前人步伐,脚踏实地走好教育路。
从手忙脚乱、忐忑惶恐,到驾轻就熟、自信大方,郑如彩欣喜于曹定红的成长变化;同时也看到青年教师特有的品质,“年轻人有活力,有创新思维,做事更讲求效率”。这让从教20多年的郑如彩也在不停地汲取“新”的力量,在一次次修正和补充中,跟着青年教师学习、调整,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
“李老师微笑着对我表示欢迎,说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问他,他会尽他所能帮助我,这让我对即将开始的工作有了安全感。”2015年,刚入职重庆市渝北中学校的杨翠兰,在一次年级教师会上见到了自己的师父李本明。
接下来的日子中,李本明果然对这个徒弟倾囊相授,成为杨翠兰教育生涯中的“良师益友”。
杨翠兰是李本明在渝北中学所带的第三个新教师。对于“带徒弟”,李本明从来不怕“教会徒弟饿死师父”,他常说“你们要想办法尽快超过我”,他还说,“只要他们愿意学,我就不遗余力地教”。
在李本明看来,新教师都是科班出身,专业素养扎实,缺的也不过是实际的教学经验。同时他们接受能力强、领悟能力强,关键还很虚心好学。“所以我们得用心地教,把积累几十年的教书育人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帮助他们快速成长。”
教什么?怎么教?“首先肯定是备课。”实际教学中,备课主要从哪些方面着手?怎么样“备教材、备课程、备学生”?如何根据学生已学习的内容和他们呈现出来的教学反馈,来有效调整自己的后期教学?……单就备课一项,李本明就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按照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培训要求,新教师每学年需完成不少于60节课的听课,原则上所有新课均需先听再上,听课笔记上也要记下自己的教学反思。杨翠兰说,每次她都是听完师父李本明的课,再去上自己的课。这个过程中,李本明会从课前备课,课中备课,课后备课几个方面引导她,让她总结、反思,并在课后交流“教后感”。
为帮助杨翠兰锻炼提升命题能力以及独立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李本明会让杨翠兰尝试数学试卷的选题、编辑、排版等工作。即使对新教师来说,命题是他们最初站上讲台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但用师父李本明的话说,“只要将其中的细节做到位,复杂的事情也能完成好”。
在师父的点拨下,杨翠兰学会了选择题目题型,如何确定试题的总体难度,怎样把握题目难度和广度的搭配,如何改编试题和创新试题等。“就连试题的版面、字体大小、字体格式,以及对齐方式和标点符号这些细节问题,师父也会一点一点地耐心教我。”杨翠兰说。
去年,杨翠兰在学校“五新·一高”赛课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而这背后,离不开李本明对她进行的赛课方面的细心指导。
她回忆,在课题选择时,师父李本明结合课题重难点及她的授课特点,帮助她分析确定好赛课课题。除上课,其余时间都在反复修改她的教学设计。“甚至有一天晚上已经很晚了,他突然想到赛课的创新点,然后马上发语音告诉我。”
当两人想法不一样时,师父也没有遏止她的想法,而是把认为不合理的地方,仔细分析,然后共同商讨。杨翠兰还提到,磨课过程中,李本明还逐字逐句地检查她的稿子,一遍遍帮她记录上课过程时间,修改她的语言和肢体动作。
“从教学方面来说,毕竟我们有几十年的经验,如果她要参加比赛,那么赛课内容怎么处理,课程如何设计,都是有‘门道’的”。李本明说。
在渝北中学的青年教师研修班里,师父们不仅要向徒弟传授学科教学的实用“秘籍”,同时也要着重围绕课堂学生管理和课堂掌控技巧与能力,课后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引导与管理等,开展课堂管理与学生管理能力培训。
作为一名老教师,李本明已经深耕高中数学35年,还有着近30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在教书育人方面自然有专属的一套“老道”的经验。
在他眼里,徒弟杨翠兰是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专业能力毋庸置疑。但从教育实践来说,老师有水平,怎么才能把学生也教出水平?“这其实就是‘角色转变’的问题”,李本明说,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他们要从“学生”到“教师”转变,从“怎么学”到“怎么教”转变。
年轻教师怎么当好班主任、怎么管理班级、怎么和学生谈话、怎么开好班会,还有怎样才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又保持必要的距离,这些学生管理中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做起来却“大有文章”。
“要注意培养她们与学生交流、沟通和做学生思想引导工作能力,还要教会她们如何利用学科教学特点引导学生,从而让她们成长为学生思想与灵魂的引导者,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班会课,是班主任的主阵地之一,李本明不仅指导杨翠兰这节班会课会怎么讲,还会提醒她,根据具体的情况或者事例,要以什么样的语气、用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学生,才能更好地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说到底还是老师也要学会转变角色,懂得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李本明说。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李本明告诉杨翠兰,班里的事情不要大事化小,但也不能小题大做,要懂得为每个学生考虑;表扬学生要公开表扬,批评学生时尽量私下沟通,以心换心、平等交流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师父的指导下,杨翠兰的班主任工作变得游刃有余。
杨翠兰上完课,总是会顺手整理好讲台,她一直谨记师父的话,“不管是班主任还是学科教师,都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她说,李本明告诉她,“你怎么做的,学生自然能看到”,老师要以身作则,要用自己的言行,特别是很多时候要从小事上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教育学生。有一次,杨翠兰路过教室时发现班里的清洁用具摆得乱七八糟,就顺手整理一番。此后她特意观察过,这样的情况基本再没发生过。
对许多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那怎么样在课堂中更好地带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李本明认为,数学这门学科很关键的是要弄清概念和原理,才能更好地应用数学。所以数学老师首先自己对于教材和课标要深入地钻研、解读、驾驭,才能更好地教会学生如何去阅读数学内容,并在阅读过程中抓住关键字词句,然后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背后的数学本质。
他告诉杨翠兰,传授数学知识时,不能因为自己很快理解了,就认为学生也能轻松领悟。而是要从旁层层递进的引导,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去思考、探寻数学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更好地学懂数学。
在李本明的指引下,杨翠兰吃透教材、研究课标,对教学也逐渐上手。她在《圆锥曲线定义在解题中的应用》一课中,先带领学生回顾基础知识,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圆锥曲线定义解题。授课过程中,她还结合画图直观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整堂课学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师与生配合默契,教与学的课堂氛围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