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渝北两路,有一所80余年历史的老校——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学校坚持党的领导,把牢教育方向,以“尊重生命价值 涵养生命能量”为办学理念,抓实立德树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是区教委直属的重点初级中学,也是重庆市优质初中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连续多年获得渝北区办学水平督导评价一等奖,拥有重庆市优质初中教育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重庆市基础教育校本教研示范学校、重庆市文明校园、教育部“国培计划”影子校长实践培训基地、国家教学质量管理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啦啦操星级俱乐部、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国防教育示范校、全国科普活动站试点单位、全国生命教育示范校、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等众多殊荣。

在生命教育理念指引下,学校涌现出一批爱岗敬业、笃学创新的优秀教师——他们身兼数职,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坚守着“生命不息 奋斗不止”的实中精神,用生命点亮生命!

让我们聆听实中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做新时代好老师的精彩育人故事。

陈世娟,中共党员,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初中语文高级教师兼党政办主任。曾获重庆市骨干教师、渝北区优秀教师、渝北区优秀党员、渝北区教科研专家、渝北区招聘面试考官等荣誉称号,及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综合素质一等奖、《我的教育故事》一等奖。

几乎从工作开始,陈世娟老师就担任班主任。20多年时间里,她所带的班级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班集体”,她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2017年所带班级从全市推选出来的130所学校214个班级中脱颖而出,荣获“重庆书香班级”称号。

荣誉的背后,蕴含着陈老师的仁爱之心及教书育人的智慧,她把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融入日常班级管理中。

以“班级互助自管”模式为例,该模式是陈老师对班级管理的一次创新性改革。它遵循“人人有职责,事事有专管,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的原则,通过师生合作,共同制定班级规章制度,以此作为班级管理的基石,彻底转变了以往学生仅处于被动约束与管理的传统模式。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管理,陈老师还创立了由班长、部长、课代表到组长的四级管理体系,构建了一个层次分明的班级管理架构,以小组作为基本运作单元,旨在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进而培育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这一管理模式在全校及全区范围内进行了示范交流并产生了广泛影响,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同时,她撰写的《浅谈班级互管自管模式》一文,荣获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2007年在渝北区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获综合素质一等奖。同年代表渝北区参加重庆市第三届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荣获《我的教育故事》一等奖和综合素质一等奖。

除了在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之外,陈世娟老师的成绩还在教育科研、管理、交流等维度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她在语文学科研究领域底蕴深厚。除了在《语文学刊》《考试周刊》等刊物发表多篇语文学科专业论文外,还在“2011年年度中国中学语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在生命教育方面,陈老师也倾注了极大热情。2020年3月,她在《创新人才教育》上发表了《基于生命教育培养创新人格的探索与实践》;2024年,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了题为《学有方法,教有要求的生命课堂》的文章。2024年,在杭州召开的全国生命教育年会上,陈老师应邀参加全国生命教育创新论坛,并作《让如水心育静静发生》的交流发言,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作为学校党政办主任,陈世娟老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为统筹推进学校的高品质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2021年,学校“生命德育课程”获得重庆市德育精品课程特等奖和重庆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23年,学校被评为“全国国防示范校”,2024年,学校获评“全国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

  此外,陈老师还主持了多项课题研究,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其中《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促进学校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课题荣获全国一等奖,其精品课程《身边的遗产》也同获此殊荣。

陈老师还打破地域界限,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市内其他区县,以及四川冕宁、河北保定等边远地区学校,传播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三段五学六有”生命课堂模式,助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从2019年至今,她先后奔赴云阳、彭水、酉阳、江津、丰都、四川冕宁等地,现场授课,教研教学指导;在校际交流中,多次担任酉阳浪坪中学、丰都栗子初级中学、彭水思源学校、内蒙等学校的语文学科指导教师,进行教育帮扶。2021年,她参加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振兴县域教育保定(蠡县)实验基地”建设,被保定市政府聘为语文特聘导师。

周朝正,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一级教师,先后从事高中、初中物理教学,担任过班主任、教研组长、科技辅导员、团委副书记,现为2027届年级主任,曾荣获重庆市科技教育优秀指导老师、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渝北区青年岗位能手、渝北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先进个人、渝北区优秀教育工作者、渝北区优秀教研个人、创新型名师。

周朝正老师刚接任班主任时,很多人是担忧的,怕这位“个子不高,面相友善”的老师没有威严,缺乏震慑力。

至于班主任的严厉,周老师有自己的解读:教育不是强者与弱者的较量,不是恐吓对懦弱的打压,是关爱的传递,温暖的感化。在怕和服之间,只要真心为学生付出,全力为学生服务,总会让学生心悦诚服。

周老师当班主任时,带过一个特殊的班级——由来自对口帮扶的西藏芒康中学31名孩子组成。周老师发现,这些千里迢迢从高原来到陌生城市孩子各怀心事,有对家的牵挂,对学业的担忧,只有让他们阳光自信起来,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去实现梦想。于是,周朝正开始着手解决孩子们的不适,带他们参观科技馆,还带他们走进大学校园,激发他们的创新及进取之心。在没有亲人陪伴的除夕夜,他专门赶到学校和孩子们一起煮饺子过年。

说起科技辅导工作,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带着学生玩,但在周朝正眼里可没那么简单。

他会教会学生工具的使用,教会学生基本的电学原理,帮助学生修理损坏的东西。在辅导学生参赛过程中,他们协作共进,亦师亦友。每次带领学生去外地比赛,他都会提前了解当地的特色,不管是否获奖,他都会陪他们看一看当地的名胜,吃一吃当地的美食。

2012年,周老师指导的学生沈思宇在中国青少年创造力总动员全国总决赛国家专利发明设计中获得个人一等奖;2016年指导的学生郑浩楠获得重庆市科技模型体感飞行器技巧赛一等奖。

周朝正老师认为,科技活动让孩子从考试的课本中走了出来,肆意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助于他们大胆挑战世界的未知领域。

身为年级主任,周老师在年级管理方面,也非常注重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比如初二年级,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开办心理健康讲座,不仅培训班主任和老师,同时还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联合派出所未成年心理健康案例经验分析,协调社区和家长,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阴影,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初三的时候,注重励志教育。初三是最后的冲刺,老师的督促永远比不过学生内心自发的拼搏。周朝正带领全体老师、家长给学生做表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聘请专家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指导、答题方法指导、提分技巧指导、心理调节指导。

周朝正老师和他的年级团队用更精准更有效的管理方法,因材施教,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教育是一条漫长且艰辛的路,但只要老师的心里期盼着每一粒种子的萌发,每一座山峰的挺拔,期盼着每一个生命都能闪耀自己的光,那么行则将至,为则必成。

这,也是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意义所在。

李泽均,中共党员,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曾任洛碛镇沙地中学副校长,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德育副主任、安稳办主任、教学副主任、渝北区物理教研中心组成员,现任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2026届年级主任。曾获国家级普法工作先进个人、渝北区禁毒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渝北区学科教学先进个人,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管理干部。

物理老师李泽均,因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个人魅力,成为实中校园的一道风景。

冬日里,他步入教室的第一动作便是卸下厚重的外套,以更加亲近的姿态融入学生之中;夏日炎炎,即便教室内有空调,他依然因激情讲课而汗流浃背。他常以一句轻松的玩笑——教书是个力气活儿,来化解学习中的紧张气氛,背后实则是他对教学方法的深刻洞察。李老师常常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具象化,让课堂充满活力与趣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他乐于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均哥”,但常常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和老师争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值得保护和培养。

同时,他还巧妙地运用顺口溜等记忆技巧,将复杂的物理概念和公式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词句,如科学探究的七环节、物理史上科学巨人的重要贡献以及凸透镜成像规律等,都被他赋予了生动有趣的“重庆崽儿”式解读,让学生们在欢笑中掌握物理知识。

比如被笑称的“李氏安培定则”,就是李老师用独特的方法来讲解安培定则:“里线外线先分开,面对外线伸右手;四指拜向外线流,拇指正对北极星。”他将晦涩难懂的安培定则转化为简单易记的“拜拜礼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这一重要的物理定则。

在他的课堂上,严肃枯燥的物理知识被赋予了幽默风趣的灵魂。

李老师的每一天,都以晨跑开启——只为准时踏入校园,陪伴孩子们晨读。夜幕降临,当校园逐渐归于宁静,他仍坚守岗位,直至21点后才离开。

在年级巡查的路上,李老师的脚步从未停歇。特别是在自习时段,他更是效率惊人,十分钟内穿梭于20个班级之间,爬上爬下4层楼,他不仅关注着每一个班级的秩序与氛围,还时常深入教室,细致入微地给予学生个别指导。

这样的坚守,让他成了年级“习静教育”的重要保障,身体力行、以身示范,他带领年级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勤勉奋进。

李老师还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者。他巧妙地将励志教育融入时事评论之中,通过《停电了》《长假的启示》《中国男足为什么总输球》等一系列生动鲜活的讲稿,激发了孩子们澎湃的学习动力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些讲稿不仅在学生中广为传阅,更在同事、家长的微信朋友圈引起了热烈反响,李老师因此被大家戏称为“网红主任”。

在追求教育创新的同时,李老师也不忘自我提升与学习。他深入研究四种高效学法,并结合教学实际制定了《四种高效学法培养操作指南》,为老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学法指导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他还依据“实中八大习惯”制定了详细的实施细则,确保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在学生中落地生根,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泽均老师,以爱为舟,以智为帆,穿越乡村与城市的教育之旅,他不仅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也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领航员,更是勤学笃行、求是创新、躬耕不息的践行者。

白苇娜,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音乐骨干教师,一级教师,渝北区优秀共产党员,渝北区优秀共青团干部,重庆市音乐教育协会会员,现任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德育服务中心主任。曾获“一师一优课”部级优课奖,中国教育学会“示范课例”奖,市级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获市区级赛课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赛课获市级一等奖。编写出版了多部教育科研著作和课程教材,主研参研国家、市区级课题,相关论文多次获奖。

对于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白苇娜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超越了学科本身在中学教育中的局限。

在慧生楼306的音乐教室里,白老师常对同学们说:“情感是需要表达的,而歌声是最直接表达情感的方式”。

她非常重视学生情感的传递,她总是创设不同的情景以鼓励同学们敢于体验音乐的情绪,表现自己的音乐情感。

在与同事们的交流中,她经常分享一个观点:现在的孩子们压力太大,我们作为音乐老师有义务帮助他们舒解压力,也许我们这一生都无法培养出音乐家,但如果有孩子因为我们而喜欢音乐,学会用音乐助力他们的成长,那就是我们的光荣。

在教学教法上,白苇娜也像一位不断创新的艺术家。她采用“美创”课堂教学模式,把音乐课一分为二,前半节课知识输入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受艺术作品的情绪情感,后半节课对所学知识进行输出,表现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创造灵感,让他们当堂编创课堂教学知识相对应的小作品。

比如学到“进行曲”时,有同学展示完自己创编的进行曲,感叹说:“这节课我不但知道了什么是进行曲,了解了进行曲的音乐特点,我还能根据进行曲的要素改编创作进行曲,原来作曲并不难嘛!”白老师对学生创作的进行曲评价是:节奏鲜明、旋律流畅,让听的人想跟着音乐踏步前进。

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在音乐的世界里自由翱翔,通过发现自我、表达自我,从而进一步相信自我。白苇娜也通过“美创”教学模式,荣获了教育部“云课堂”示范课例、重庆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等荣誉。

创新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在白苇娜的统筹下,她创新组建的社团课程资源开发团队,创造性地组建了艺术、科创、体育、素养等4个类别35个社团课程,构建了渝北实验中学“厚能”社团课程体系,为学生储存成长能量。

由白老师组建的“三生管乐团”,不仅是实验中学的第一支管乐团,也是渝北区第一支单办初中管乐团,更是重庆市为数不多的中学乐团之一。在两年的时间里,管乐团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她突破了众多瓶颈:单办初中学制短,学生更新快;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排练时间需要挤;低音乐器紧缺;学生乐器技能薄弱等等困难,在2024年的渝北区学生艺术节上一展风采,获渝北区一等奖。

白苇娜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不管是社团课程还是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有力地支持着对生命素养的完善。

白老师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教室的四壁,她积极投身教育教学研究,编写出版了多部教育科研著作和课程教材,主研参研国家、市区级课题,相关论文多次获奖;经常在业内的培训会上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受聘于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音乐教学案例研究与实作训练》课程的任课教师;她指导青年教师参加的赛课,荣获市级比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艺术比赛,荣获全国、市、区级优异成绩。

白苇娜老师深知,学术之路山高水长。今后,她将坚定理想信念,以无畏之心攀学术高峰,以坚韧之姿跨知识长河。

张天彬,中学一级教师,重庆市渝北区实验中学校物理教师,学科组长,渝北区物理骨干教师。从教25年,担任11届班主任工作,曾获渝北区优秀教师、渝北区学科先进个人、渝北区物理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多次荣获实验中学“实中工匠”“实中名师”“优秀班主任”“教学先锋”称号。

“2018年,我中途接了一个班,这个班有55名学生,其中离异或者单亲家庭的孩子接近三分之一。”提起这个班,张天彬无奈道:“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这个班孩子消极、冷漠、暴躁、早恋较多,班级如同一片散沙,学习毫无动力。”

如何改变这些孩子们?张老师那段时间真的很焦虑。

记得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陪伴是弥补缺失的最好方法”,所以在课余时间他尽可能多地出现在班级内。

于是,在那一年的实中校园里,大家总能随处看到张老师的身影,陪着孩子们一起跑操、午休、自习、用餐、查寝,除了班主任和物理老师身份,张天彬更像是一位“生活老师”,时刻陪伴在孩子们身旁。

为了弥补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张天彬每个月都会给孩子们在班里过集体生日。“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吹蜡烛,一起吃蛋糕,一起为小寿星送上真挚的祝福,我觉得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学校、班级还有老师的温暖。”

看到学生对生活变得有热情,对学习充满了渴望,逐渐改变消极的人生态度,张老师倍感欣慰。

这个班级毕业后,一名学生曾给张老师写了一封信,他说:“在实中学习和生活,从没有感受到孤独,就像一直有亲人陪伴一样,最感动的是有‘天彬爸爸’和同学给自己过最难忘的生日,让自己觉得并没有被这个世界抛弃!”

由于张老师长期担任三、四个班物理教学工作,他总怕对每个孩子关注不够,为此他让全班同学每天写一篇日记,以便能了解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变化。“我每天批阅,并告诉孩子们,日记就是你的成长记录。”

有了张天彬老师的这句话,班里的孩子们逐渐向他敞开了心扉。从初二上学期开始,每天放学后,张天彬的办公桌上就会有一摞日记本,“正值青春期的孩子们还是有着自己的小情绪,其中有几个日记本带有密码锁,孩子告诉我这个日记本都不让爸妈看,只会让我看。”

通过批阅,张天彬对每个孩子的情绪变化了如指掌。同时,通过他的批注,在小小的日记本里和孩子们进行了最私密的沟通,不仅解决了青春期的恋爱问题,还解决了同学间的矛盾,甚至还解决了孩子与家庭之间的问题。

直到中考前的那一晚,张老师仍坚持在批阅日记。那一晚,当他发完日记后,告诉孩子们这是“张爸”最后一次批阅大家的日记了。话音刚落,下面哭成一片。

中考后,班里一位孩子的妈妈通过微信给张天彬发了一张孩子升入高中后的日记照片,在日记本的首页上写着:以后没有人再批阅我的日记了,我很想念“张爸”,我想对他说我会坚持下去的,谢谢张爸!那一刻,张天彬潸然泪下,内心的感动告诉他,自己所坚持的一切都值得!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