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1964年的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原名江津专区水利电力职业学校,而后历经江津地区半工半读水利电力学校、江津地区水利电力学校、永川地区水利电力学校、重庆市水利电力学校,再到2004年升格为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虽五更其名,四迁其址,但文脉不绝,弦歌不辍。
建校伊始,创业维艰。在“一无校舍,二无教具,三缺老师”的条件下,以老校长王启宇为代表的第一代“水电人”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借用校舍,建立校区,以拓荒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建设。
建校60年,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六十载风雨历程,一代代水电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踔厉奋发、自强不息,现已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格局,正朝着“特色鲜明、行业一流、国内知名”的高水平高职院校阔步前行。
因水而兴,以水育人。作为一所发轫于“为农村机电、农业水利化、农业电气化而服务”的水电类高职院校,学校始终秉承“上善若水 学竞江河”的校训,践行“水行天下,大成于善”的办学理念,秉持“润物无声,善能达材”的育人特色,将水文化蕴含的育人思想作为学校育人育才、立德树人的“活水源泉”。
水,具有博大、包容、谦恭、坚韧、齐心、灵活、透明、公平的品质,学校将这些品质融进日常教学和生活,溶进师生的血液,创新打造了“境—堂—戏”水文化育人模式,具象为“三境育心”“三堂增智”“三戏促行”的生动实践。
实施水文化育人“廊、墙、场、馆、楼”五大工程,建设水文化百米长廊、千米浮雕、万人广场,打造“川江号子”博物馆。在“三境育心”实践中,学校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水哲学思想,让水文化变得可视、可感。
以水为师,学校将水文化保护、水工程国家使命等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形成课程思政全覆盖的“智水课堂”;组建河湖长、非遗传承人等双师团队,形成聚力学生素质提升的“上善讲堂”;搭建“河小青”工作站、“画梦长江”志愿服务团等社会实践平台,开展水情普查、水利工程考察、水文化保护等社会实践的“江河学堂”,真正以“三堂增智”推动课堂革命,增强育人实效。
干事创业,人才都是第一资源、第一因素、第一生产力。
立足“高质量培养一批新型人才,致力为我国水利电力事业储备留得下、用得上的高素质人才”这一目标,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筚路蓝缕、勇毅前行。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构建了集教育体系、实践路径、资源空间于一体的“五进三化多协同”双创教育新模式,搭建了集思想引领、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创业体验、项目孵化、创业服务“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遵循双创人才发展规律,构建“普识教育(100%)—实践体验(80%)—作品创造(60%)—项目培育(15%)—产品运营(5%)”的“五纬进阶”金字塔式分层教育体系。开设双创“普识课+融合课+训练课+辅修课”多元立体课程,打通“双创思维培养—实操能力提升—专创融合转化—综合素养升华—商业能力强化”的双创进阶通道。
强化学生技能实训,完成双创教育的“技术化”沉淀;通过真实项目预演,完成双创项目的“商品化”进阶;开展创业项目孵化,实现双创成果的“市场化”转化。“三化递进”构建双创实践路径,一步步打通实践训练关键节点,形成双创训练的有机链条。
“多维协同”拓展双创资源空间。学校出台24条制度激发双创动力,整合校内人财物资源汇聚双创合力;与本科院校联合开展双创研究,打造“金师金课”,实现师资共建、课程同步;与普天集团共建产业学院,合建“双创导师”智囊团,开展新技术研究,实现智力共享、技术共创;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资源,开展项目孵化和技术转化,实现以创促产、产创融合。
学校双创制度体系全、力度大,形成学校全力支持、教师全体指导、学生全员参与的良好机制。经验做法塑造典型。《“三化递进 三方协同 内外融合”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获评全国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教育部,全国高教共100例),《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水电实践》获评全国高校精准扶贫典型项目。
育人成效打造标杆。目前,学校组建双创团队6000余个,双创实践1.4万人次,培育孵化165个项目。近三年,为长江上游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输送了3256名水利“全科人才”。
山海辽阔,特色兴校。专业群建设是立校龙头,也是高职院校近年来发展建设的核心要素,更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础,决定了学校办学层次和发展水平。
自2021年立项重庆市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A档)以来,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围绕“立足川渝、聚焦水电、特色发展、服务民生”办学定位,将“双高计划”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一号工程”,强化顶层设计、聚焦核心任务、突出过程管理、注重整体推进,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聚焦专业群建设,学校大胆创建“四共演进”新思路,引领专业群跨群迭代升级。学校开设有代表新工科技术的大数据类、智能制造类2个“数智”专业群,通过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2个传统专业群进行“共生、共融、共进、共赢”演进,助力2个传统专业群实现“数智化”迭代升级,带动2个“数智”专业群实现“差异化”快速成长。
适应行业、服务产业,构建专业“共生”新生态。为适应“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服务新质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新业态下的“绿领工匠”“数字人才”岗位群和职业带,学校开设2个代表新工科技术的“数智”专业群,构建传统专业群与“数智”专业群互利“共生”新生态。
水电领航、聚焦前沿,建立跨群“共融”新机制。学校以2个传统专业群为引领,打破专业群间壁垒,建立跨专业群“共融”发展新机制。依托国家级水利水电智能化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共同创建“数字孪生流域监控”“虚拟电厂控制系统”等新业态、新产业融合应用场景,开展数字孪生教学;依据“绿色”“数字”岗位群和职业带的知识技能图谱,共同开发“水利大数据”“物联网与智能电网”等24门融合专业课程(11门入选市级精品课程),开展专业融合教学。
数智升级,创建携手“共进”新格局。按照“先高带动后高”思路,创建传统专业群与“数智”专业群携手“共进”新格局。通过2个“数智”专业群对2个传统专业群增效赋能,助力其从“传统水利”“传统电力”专业群完成“数智升级”成为“智慧水利”“新型电力”专业群,站上专业高峰(水利类、电力类专业金平果全国排名分别从2021年第4和第9升至2023年第3和第4),并通过“智慧水利”“新型电力”2个新高专业群对2个“数智”新生专业群反哺带动,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差异化快速发展。
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开创多方“共赢”新局面。按照“逐步实现共高”目标,开创多方“共赢”新局面。一是学校成赢家,2023年学校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西部地区“人才培养50强高职院校”;二是学生成赢家,学生技能竞赛突破国家级一等奖、双创竞赛突破国家级银奖,2023年毕业生平均起薪达4775元/月;三是教师成赢家,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突破国家级一等奖,首次组建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
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等涉水重要任务,为新时代新征程水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作为一所水利职业院校,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坚持政行园校企联动、产学研结合,续写服务水电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构建一体化服务矩阵,支撑长江上游水电发展。聚焦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贯彻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积极承担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防汛抗旱排涝等任务,依托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级防汛抗旱协同创新中心、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川江号子非遗传承基地,全面开展科普推广、科研服务、社会培训、文化传承“四位一体”支撑长江上游水电发展。
这些年来,学校深入到渝东北和渝东南等区县,累计开展线上线下节水宣传300余场、教学点科普讲座80余次,受众达6.5万余人次;出版科普著作4本,其中1本获评重庆市优秀科普作品。承接企事业单位水利技术服务166项,其中主持的“中央水利发展资金绩效评价项目”连续两年被财政部、水利部评比表彰为优秀,2022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名。
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面向水利基层干部、企事业单位高技能人才等开展专业技能培训1300余期,培训服务12.9万余人次。同时,携手“川江号子”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曹光裕,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江号子”传承基地,以地域水文化一台戏传承“人水和谐”。
发挥优势、聚焦水电,贡献专业化水电咨政,助推河堰湖库生态提质。学校牵头组建“西部职教基地发展研究中心”,成为重庆职教界“政行校企”四方协同共建的区域性新型智库。编制《山地建筑工程逆作法技术标准》等地方行业、技术标准8项。其中“乡村振兴农村居民生活供水保障研究”获第六届重庆市政府发展研究二等奖,研究成果写入重庆市水安全“十四五”发展规划,而“关于加快推进智慧水厂建设的建议”被重庆市政府签转12个区县落实执行。
科教融汇、平台支撑,技术服务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和重庆现代化水网建设。近三年,依托防汛抗旱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国家(省部)级平台,承担重庆技术创新重点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2项,承接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保护等横向课题35项,主编《重庆市水利工程设计概算编制规定》等5项行业标准。
对接需求、主动作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学校积极服务中国水电“走出去”,牵头成立“中国-东盟清洁能源产教融合联盟”,建成印尼智慧水利“熊猫学院”并获批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与埃塞俄比亚温盖特将军学院共建“大禹学院”,将“中国电力解决方案+中国职业教育模式”输出到海外院校;输出国际化职业标准、专业标准、课程资源等18个;双师团队为印尼等5个国家的13座水电站建设提供技术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