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医学教育一头连着健康中国建设,一头连着教育强国建设,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加快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要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断书写“强国建设,教育何为”的时代答卷。

重庆医科大学自2021年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以来,始终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医科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多措并举探索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

重庆医科大学有哪些特色专业?新医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怎样深度融合?学校在医学人才培养、资源保障等方面有何优势?今天的访谈,我们邀请到了重庆医科大学校长黄爱龙,聚焦学校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发展、科研创新、招生信息等话题,畅谈如何以新医科建设,培养新时代“五术”医学人才。

顺应新医科建设要求,优化布局适应性、引领性专业

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已成为医学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学校以新医科为引领,积极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在29个本科专业外,推进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积极筹备申报教育部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多维度多举措,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在传统优势基础上设立教改班;整合学院、企业资源协同打造三维人才培育平台;立项28个微专业,拓宽学生视野,拓展未来从业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开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

开设四大“教改班”,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建设

学校既注重对现有临床、基础医学培养体系的升级,又注重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开设临床医学(钱惪班)、基础医学(钱惪班)、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四大教改班,培养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科研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具备良好国际视野,终身学习能力的“五术”医学人才。

新医科建设“软硬件”日趋成熟,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提升

从2009年起,学校就开启了医学教育改革,从整合课程新体系、国际化办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数字化转型、学科交叉等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不断深化新医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学校作为重庆市新医科建设高校的“软硬件”已日趋成熟,正式进阶到整合医学教育3.0,并在教学团队打造、数字化教材、多学科融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2021年以来,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省部级以上赛事获奖104项。

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助推医学教育教学国际化改革

2019年学校正式启动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从2020年开始首届招生。目前已初步建成以“一体两翼、六大融合”为特色的国际化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6月25日,联合学院将正式揭牌。这将进一步拓展学校的本科招生专业,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选择空间,也将加速助推学校的新一轮整合医学教育改革,为医学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改革提供有益经验。

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本期访谈。

黄爱龙校长:


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


黄校长您好。首先请黄校长简要介绍一下重庆医科大学的办学情况?

黄爱龙校长:


好的,谢谢主持人。重庆医科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来渝组建。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15年成为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包括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600余人,博士生导师386人,硕士生导师1586人。

学校拥有直属附属医院14所,其中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儿童医院近10年入选复旦版“全国医院综合排行榜”百强,拥有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重庆市一流专业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儿科学、精神医学、麻醉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已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

主持人:


非常感谢黄校长针对于重庆医科大学的基本情况给我们做了一个介绍。当前,重庆市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正有序推进中。请问黄校长,学校今年的招生计划和安排是什么样的?招生政策是否有新的变化?

黄爱龙校长:


今年,学校开设涵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文学五大学科门类的普通本科招生专业29个,面向全国 31 个省(自治区、市)招生,总规模3500人。 为响应教育部对健康事业人才的培养要求,学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以一流专业建设为契机,加快布局建设了一批具有适应性、引领性的专业,开设了临床医学(钱惪班)、临床医学("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儿科学、口腔医学、眼视光医学等29个本科专业。

今年,学校本科招生总规模较上一年保持不变,在各省的招生计划保持总体稳定。推进专业与产业需求对接,支撑医学+X人才培养,按照“控制规模、促进交叉、提升品质、彰显特色”的原则,今年停招药物制剂和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专业,并正在积极筹备申报教育部新医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

主持人:


大力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赋予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使命。作为重庆市高水平新医科建设高校,学校发展新医科的核心定位和目标是什么?

黄爱龙校长:


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如今,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医学教育由重治疗向预防、康养延展,突出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大健康理念,医工理文融通对原有医学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已成为医学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

重庆医科大学将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以服务“健康中国”“教育强国”战略需求为导向,以“三全育人”为核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统筹推动实施新一轮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核心是培养“医学+X”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型医学人才,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医生和医学创新人才。

主持人:


那么立足新医科发展的时代要求,学校在专业设计、实施路径等方面作出了哪些探索创新呢?

黄爱龙校长:


学校既注重对现有临床、基础医学培养体系的升级,又注重加强“医学+X”交叉学科的专业、课程建设,实施产教融合、医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扎实的临床实践能力,创新科研能力,跨学科知识结构,具备良好国际视野,终身学习能力的“五术”医学人才,由此探索开设了拔尖医学人才四大教改班。

一是临床医学(钱惪班):这个班是以培养“临床能力+科研能力”为主线,本硕博贯通培养一体化设计,深化整合医学教育改革,整合国内外优质教学资源,全校遴选优秀教师组建跨学科的师资团队,精英化小班教学,为每位同学配备“成长导师、学业导师、科研导师”,目的在于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的未来医学领军人才。2023年开始,首届在川渝地区招生30人,今年我们继续面向重庆招生计划20人、四川招生计划10人。

二是基础医学(钱惪班):学校从2022年开始,实施基础医学专业进校后选拔制的拔尖人才培养,依托重庆市基础医学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基础医学、生物学两个一级学科为主线,结合微专业建设,联合研究平台、实习基地,打造有专业特色的医理、医工交叉整合课程,小班化教学,推行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培养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基础医学教学、科研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三是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这一专业依托我校临床医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的学科专业优势,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强强联手开设。项目从2020年首届招生,至今已招收4届,专业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配备基础、临床相融通的国际化师资队伍,构建以“器官系统为主线,基础、临床全线贯通”整合式教学为主体、“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全程临床”和“早科研、多科研、系统科研——全程科研”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体系结构,并以人工智能、数字化教学为医学教育赋能,培养“强临床”“能科研”,具有国际视野的明日医生。

四是临床医学(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我校作为首批教育部批准开办检验医师培养试验班的五所高校之一,2022年开始首届学生30人,这个专业集中了检验医学院与学校附属医院优势教学资源,遴选师资组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检验医学交叉融合的课程教学团队,目的是培养“精临床通检验”,未来以检验医师的身份参与临床检验工作,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并提出临床检验解决方案的高层次复合型检验医师。

主持人:


在开设教改班之外,学校在医学人才培养方式、资源保障等方面还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呢?目前的探索成效怎么样?

黄爱龙校长:


早在2009年,学校就启动了基于器官系统的基础与临床整合教学体系改革,发挥整合课程组对重点领域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探索跨学科的教学管理体系,跨院系、跨学科聘任教师,开展“基础临床融通”的器官系统整合医学教育。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已形成了成熟的“以器官系统为主线、疾病为中心、临床思维路径为导向、基础与临床全面融通”的医学整合教学理念,构建起基础与临床全面融通、纵向整合、多学科交叉的整合课程新体系,可以称之为整合医学教育改革的1.0模式。

2020年,我校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开启国际化办学,引进全球先进课程学习资源,提升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起“一体两翼”医学整合课程体系2.0版教育模式。

2023年,以新医科建设为统领,我们打造了前面所提到的多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教改班,正式进阶到整合医学教育3.0,这一模式以“五位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创新实验项目与先进设施为支撑,着力培养医-理-工-文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人才。

目前,学校作为新医科建设高校的“软硬件”已日趋成熟,已打造出新型基础-临床整合教学团队,搭建起百余间智慧教室、千门在线课程,2022年出版了整合课程数字化新教材,推进医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数字化教材今年还荣获全国高等教育数字教材创新发展会议数字教材典型案例。

学校还布局和建设了多个学科交叉的大平台——“脑科学研究院”“医学大数据平台”和“智慧医学研究平台”,设置了“智慧医学”“智慧公共卫生”“智慧仪器”等交叉学科,不断提升交叉学科设置对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支撑作用,积极推进医学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融合发展,支持麻醉、感染、重症、儿科等学科建设,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和其他学科的多学科融合研究。

2021年以来,学校学生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总决赛、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总决赛等省部级以上大型赛事获奖104项。

主持人:


我们知道新医科强调多领域、多学科的聚合。请问黄校长,学校是如何通过新医科建设与教学、科研、产业之间的深度链接,为人才培养赋能的?

黄爱龙校长:


学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的新定位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

一是以新设立的教改班在学校传统优势基础上,发挥专业特色,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建立资源互利共享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师资遴选、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多维度体现了融合与创新。

二是以整合学院、企业资源协同打造三维人才培育平台。2021年,学校获批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产业学院、微无创未来技术学院,整合检验医学院、药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的资源,打造医教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重点学科+重要平台+重大方向”三维人才培育平台,利用企业资源,强化学生实践教学,打造“产学研”多学科交叉一体化教学实践共同体。

三是立项了28个微专业,给予学生更多可能。研究课程建设新样态,开辟校企协同新方向,让学生在主修专业学有余力之时,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业发展与职业规划需求,通过微专业拓宽视野,拓展未来从业方向,提高核心竞争力。

四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增开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通过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开设跨学科专业融合课程,实现医工、医理、医文等医学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为人才培养赋能。

主持人:


黄校长,刚才您讲到2020年的时候我们学校和英国莱斯特大学已经开展了中外合作办学,我们也关注到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近期获得教育部批准,这对学校国际化教育布局将带来什么影响?

黄爱龙校长:


重庆医科大学与英国莱斯特大学合作举办的临床医学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于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2019年正式启动。新生入学后即注册两校学籍,毕业后将同时获得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毕业证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证书和英国莱斯特大学临床科学理学学士学位证书。

经过四年建设,学校实施学生国际交流、引入国外专业教材、设立跨境项目、开展多元课程与国际会议等诸多途径,已初步建成以“一体两翼、六大融合”为特色的国际化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两校组建融合教师团队,形成跨国界、跨文化、跨院系、跨专业,从基础到临床中英融合教师团队,实施Personal Tutor本科生五位一体导师制。2023年临床医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首次通过英国第三方大学参与的国际质量审查。

2024年5月,“重庆医科大学莱斯特大学联合学院”获教育部批准设立,成为以医学为主并开设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将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本科招生专业,从现有临床医学(中外合作)1个专业,拟增加精神医学(中外合作办学)和康复治疗学(中外合作办学)两个专业,为广大考生提供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选择空间。

6月25日,我们的联合学院将正式揭牌。学校相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成立,将加速助推我校新一轮整合医学教育改革,也为我国医学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改革,特别是内陆医学教育开放高地建设提供有益经验。

主持人:


非常感谢黄校长今天向我们介绍了重庆医科大学最新招考政策,为广大考生家长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同时,我们也从黄校长的分享中,了解到一所医学类高校,以新医科建设,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方面的积极作为。这既为我们呈现了学校持续寻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成效,也展现了学校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培育面向未来的卓越医生和医学创新人才的拳拳之心。希望未来有更多优秀的医学人才从重庆医科大学走出,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贡献力量。今天的访谈到此结束,再见!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