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他们或心怀国之大者,培根铸魂育人;他们或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致力求索问道;他们或敢为人先,勇于探究,不断追求卓越......他们始终承担庄严而神圣的使命,致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开拓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持续奉献师者之力。

四十年春秋更替,四十个杏月礼赞。在全国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四位优秀教师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是如何发挥师者作用,全面提升教育教学实效,为学生解惑,充分挖掘学生潜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五彩缤纷的摊位、琳琅满目的商品、热闹非凡的氛围......这个是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一年一度“英语慈善义卖”活动现场的真实写照。廖芳介绍,慈善义卖活动是学校初一年级的特色活动,每届学生都会积极参加,而她自己也会同样参与其中,深切感受生活场景下,英语“寓教于乐”,同学们是如何在愉快和谐、富于情趣的意境之中学好它、用好它的。

“学校非常注重多元化、立体化的英语课程体系。”廖芳介绍,从课堂到课外,从一年一度“英语慈善义卖”到“英语书虫”“英语话剧表演”“英语表达”等,学校层面开展了众多独具特色英语活动,还成立了相关的英语社团;而从她个人教学层面,她坚持贯彻“寓教于乐”理念,致力于“以学生为中心”,将英语日常教学指向英语核心素养,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丰富的“课堂设计”“考题设计”“作业设计”等,为学生学习英语开发出更多兼容实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方法路径。

在课堂上,她通过互动活动,如“英语拼字游戏”和“快速问答”,让学生在轻松氛围中掌握新知识。在课外活动中,她组织“英语慈善义卖”“课前三分钟”“英语趣配音”“课本剧表演”“英语歌曲赏析”等,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场景创设、情景模拟等练习英语运用表达能力。特别是,在“英语美食制作”单元中,廖芳引导同学们通过分组,团队合作完成重庆小火锅、三明治、寿司、汉堡等美食制作,然后在展示环节,全英文介绍烹饪食材、烹饪过程等,以此同学们可“沉浸式”学习相关的食材和烹饪术语,增强了语言学习的实际性和趣味性。

作业设计方面,她推出“寻找重庆特色”英语作业项目,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制作英语手册、录制英语介绍视频等进行小组展示,这些项目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

从“做特色”到“做设计”,英语教学正如廖芳所言“以英语核心为素养”“教给学生用英语去解决生活中的事情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批判意识,培养了他们的文化意识,给了他们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

迄今为止,廖芳已在三尺讲台扎根了27个春秋,回首27载育人路,廖芳指出,如果要教给学生“一碗水”的学识,则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学识。因此,作为一名老教师,她始终坚守育人初心,即使身坐“老板凳”,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自我学习和提升。

“我的课件每年都会更新,甚至完全推翻”“我喜欢总结反思再创新实践”,廖芳始终将她对教育的热情和初心贯穿教学之中,并在行动中将所思所想变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更多可能”。

她探寻学生英语学习的普遍规律,发现学生的个性特质,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为孩子成长的生成性提供空间。如,从初一至初三的教学过程中,为适配学生不同年龄层的学习能力,循循善诱,通过“书写比赛”“看字典比赛”“阅读思维导图比赛”“诗歌比赛”等启迪学生从单纯的感官快乐享受“进阶”为精神层面的熏陶,“由浅入深”式挖掘学生兴趣;实行作业“分层”设计,综合学生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英语作业完成方式;以学生“兴趣”出发,注重实际问题或热点话题的开放讨论,如“当体育考试满分了还上不上体育课”“你心目中的英雄”等,真正激发学生学英语,爱英语的热情。

此外,当学生面临具体的学习困境,产生学习效能感不足,自我期待不合理等问题时,她还会借助“换位思考”“正向引导”等方式为学生蓄势赋能,增强心理能量,助力孩子们的英语学习。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廖芳认为,成功的教学是教师要深刻明白自己的教育初心,并让一切教育活动具有乐趣,富有感情色彩。“我的课堂就是轻松愉悦的”“我的每堂课都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也真正以“结果映证”了她一直践行的“寓教于乐,以趣激学”的教育理念。

彭成介绍,任教十年,自己的成长也分为了“成为朋友”“成为严师”“亦师亦友”三个阶段。这样曲折前进的“师生关系”,自然离不开班级管理形成的“智慧”。

“智慧之处”在哪里?彭成介绍,得益于自己厘清“师”和“生”之间的矛盾关系,最终用“对立统一”的哲学去化解矛盾,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统一。

“老师是老师,学生是学生”,每每开学之际,他都会‘开宗明义”,明确告诉同学们他的“师生关系观”,然后充分运用辩证思维分析,让学生们明白老师和学生二者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他回忆,有一次学生填写学情调查表时,个别同学给他打了D等级。对此,他在班会上语重心长地说道,“我认为给我打D等级的同学,是对我耐心教育的认可。师生关系本身具有‘斗争性’,学生不懂事,犯了错,如果视而不见,置之不理便是对学生不负责;但如果要管,就不可避免地要和学生起冲突,有‘斗争’,这样一来大家对我的印象可能就不太好。但是,我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小小的评价等级,就看着学生误入歧途呢?”一席话,让同学们深受震撼,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在彭成看来,师生关系之间,对立不可避免,但重在解决双方彼此的问题,问题化解后达成统一,以此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他自己把握好班级管理的一个“度”,和学生们形成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

彭成指出,在良好的关系基础上,教师敦促,同学间相互提醒上课、两操、午晚休等相关纪律,班级管理工作得到了大大改善。并且,常规而井然有序的班级氛围,又正向促进学生们更加用心学习,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彭成深知,必须在时代的发展中,用“发展”的眼光耕道教育,笃志立德树人。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他深刻把握专业知识,深入浅出教学,让学生们在课堂课外能真正做到“听懂了”“明白了”“学会了”。

他还大胆尝试新型育人方式,创新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熏陶渐染,自然而然爱上思政这门课。“我读书的时候曾长期担任主持、并参演过话剧表演,因此我懂得如何在讲台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彭成侃侃而谈,他是如何将当下时兴的相声、脱口秀、段子、“梗”等融入课堂,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把课堂形式变得更丰富,让课堂内容更“对味”。

他介绍,学校还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程开发和建设为突破口,开发了多元特色课程、思政研学、思政+团课等课程活动内容,致力于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学习热情,营造更多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沉浸式”学习,助力他们成长成才。如,带领他们参观红色景点,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让他们研学国防教育基地,体验军旅生活,感受军营魅力,争做国防卫士。

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彭成老师的课堂上,思政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成了一种生活态度。他通过哲学思维将教学与班级管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感受知识魅力的同时,也培养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哲学从生活中来”,彭成坚信,生活同样需要哲学的滋养。在他眼中,将哲学思维融入班级管理,班级既有了纪律的约束,也有了思想的激荡。彭成希望通过哲学的力量,能为学生们开启一扇观察世界的新窗口,帮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从容。

“我的课堂可能比较‘非主流’。”谈及化学,李红政开门见山说道起自己上课的独特风格,“我喜欢给学生‘吹牛’,也就是‘讲道理’”。他解释说,所有的学科,不论文理,都是服从于朴素的宇宙哲理的,所以看似复杂的现象背后其实往往都有同一性原理。比如化学平衡原理可以用国学智慧来总结凝练,如温度、浓度和压强的改变导致平衡移动方向的反向改变,就完美服从于“反者道之动”这一哲理,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反之,通过国学知识也可以解析出化学的多彩和浪漫,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的原理......从诗词古文、古法习俗、到传统技艺,只要有心,便会发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而李红政也发现通过这种方式的“讲道理”,学生不仅不反感,反而他们会特别感兴趣。此外,面对一些学生提出化学相关的“有价值”的问题,李红政更会与之深刻对话,他深刻觉得“课堂推进的生命线”就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问探索为导向”式的教与学。

课堂的“非主流”之处,还在于李红政坚信“慢”才是真的“快”。在智慧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他介绍,教学载体上,他还是喜欢使用粉笔板书,一是可以督促他自己多练基本功,以身示范;二来可以时常默课,有效控制节奏,让课堂更流畅,教学起来也“更快”。

他总结,道理讲通了,知识学活了,理解深刻了,与同学更息息相关了,自然而然大家就爱上这门课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同理之,教育如果立足于优秀的教育者、扎实的根基、创新的素材......站在这些基础的“肩膀”上,也会走得更远。

近年来,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致力于课程体系建设,除了国家标准化的课程外,还主要开设了社会实践类课程、职业体验类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等,旨在多元化打开同学们的视野。“其中最为出名的要数‘一实大讲堂’,它是全校师生每周都心心念念的‘王牌课程’。”李红政介绍,学校每周定期会邀请一位学科相应领域的专家来校进行科普讲座,针对初高中所有的同学开放,助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以此为科研情怀的培养提供前沿而务实的支撑。

他还提到,“三新”背景下,化学学科学习对学生提出了更加全面和立体化的要求。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外,更需要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去处理真实情境下的问题。

那如何去突破这样的新要求,继续讲好这门课呢?李红政提出,化学日常教学要向化学学科核心素养靠拢。

实验方面,“实践出真知”。学校除了标准化安排教材实验之外,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喜欢的主题,然后由老师们进行组织开展。创新思维方面,“创新思维需要站在素材的肩膀上才能有更好地提升”。因此,学校注重在平时的教学和命题中积极渗透化学相关的前沿科研成果,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于科研“引路人”的科学思维中抽丝剥茧知识的精华,提前去理解众多新奇的现象,为未来学生们勇闯科研“无人区”提前叩响求知探索的大门。

回顾9年从教之路,从讲课“讲道理”,到“讲好一门课”,李红政感慨说道,教育其实也是“育好自己,感染他人”的过程。当你像太阳一样,从不向外求,秉持长期主义教化自己,时刻保持真诚、开放、兼容、谦逊,那么终有一天你“绽放的光辉”便能滋养自己和他人,自然而然你就会成为学生喜爱、家长认可的好老师。

“语文真的是一门‘很幸运’的学科。”在段潇潇看来,“幸运的点”是因为语文集“感性”(文学作品的读和写)与“理性”(实用类与思辨类文章的读和写)于一体。因此,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他也“感性”与“理性”并行:既饱含丰沛的情感,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也保持冷静的逻辑分析,重视语文的工具性,透过理性思考引领同学们客观准确地理解社会。

“潜移默化中,讲过的话、教过的文章被学生铭记于心,不经意的一天,他们再化用于笔下,以让人感动的‘形式’回到自己身边,这是教学历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段潇潇回忆,2022年毕业之际,所教班级的朱同学送了一把伞给他,后来他才发现,这把伞的伞柄上赫然刻着三行字:心在最高处,行在最低处,情在最深处。段潇潇介绍,这三行字是他经常向大家提及的人生格言,意在时刻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琐碎的工作中,将教师之职的价值及内心的智慧、德行放在最高处,行动上保持低调谦逊,并满怀对职业和学生的深情。他没有想到朱同学始终铭刻于心,通过一把“伞”回赠于他,让他共勉谨记:不论酷日风雨,永远坚守自己。

除了这三行字,同样引发情感共鸣的还有一首小诗,“……暖风,您是/上课时的笑影/氲着我们三年美好的记忆/狂雷,您是/顽石炸裂的训斥/惊醒我们踌躇迷梦……”段潇潇坦言“很感动”,他感动于虽自己对学生严厉,没想到依然被学生们爱着;其次便是从稚拙的诗句中,可以一瞥学生从他那学到“一些语文的东西”,并馈赠于他。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段潇潇自我总结说,从一名普通教师到“闯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让自己“有点语文的东西”,归根结底离不开“好学”二字。

2024年初,段潇潇参加重庆市第九届初中语文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我比赛的课程内容是《西游记》,为了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任务群的要求,要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于是,我买了二十多本研究专著,对《西游记》的学术史进行认真清理……”段潇潇介绍,如此“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式地学习,让他慢慢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因此他凭借《观音救难频 重复意味长》一课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现场表现脱颖而出,赢得大赛一等奖。

“好学”之处也在于随着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的推行,段潇潇“以变应变”,通过精心设计课外拓展阅读和写作素材积累任务、加强跨学科学习、强化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等方法积极应对当下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实现“闯关”。

例如,他边研究边实践,参加《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重庆出版社2023年版)一书的编写工作。“我在教学中已经大量使用单元整体设计,每个单元学完后,我还让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总结所学……”段潇潇发现,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如果处理得好,能让学生们将零碎的知识结构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迁移,助推语文日常课堂质量提升。

他还挖掘自我潜能,发挥所长,在学校开展的“名师选修课”语文类选修课中,开设《校园民谣欣赏》课程,把语文学习和音乐学习结合起来,让同学们从校园民谣的歌词中感受文字之美,以此迁移为写作素材,实现跨学科学习。

诙谐幽默的“名字启蒙”让大家看到段潇潇如何将有趣的灵魂、思辨的精神融于一身;严谨治学的“进阶历程”又看到他如何身体力行,用八年教学写就“萧萧冲远,德行既优”的师者之路。未来可期,愿段潇潇仍始终践行他的“三最”座右铭:心在最高处,行在最低处,情在最深处,踏踏实实教学,笃志前行育人。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愿重庆市第一实验中学校的这群优秀教师们能继续以文化为履,延承绵延不绝的教育传统;以身示范,立于三尺讲台探讨“育人”风骨;以梦为马,碰撞火花担当“引梦”舵手;以身作则,坚守信念演绎教育人生之美。愿师者如歌,更如璀璨星辰,继续照亮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