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来时路,赠你沿途灯。

在重庆市朝阳中学,“青蓝工程”的开展为新教师搭建了成长的桥梁,也成就了无数“同行共育桃李林”的动人故事。他们做温暖的“引路人”,用“来路”为青年教师点亮一盏盏灯;他们做向上的“淬炼者”,用刻骨钻研的态度和敢想敢做的拼劲儿,在“师者成长路”上勇敢前行。

在“青蓝工程”的赋能下,“立师德 强师能”的接力棒在一批又一批朝阳教师队伍里交接传承。走进重庆市朝阳中学,看“师徒”如何同心朝阳,同道向上,共同谱写出朝阳教育华章。

李于波,教育硕士、中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高中生物骨干教师、重庆市普通高中生物课程创新基地负责人、重庆市基础教育教研项目评审专家、重庆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北碚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北碚名师。参与各类赛课,获全国一等奖1次、市一等奖3次、区一等奖2次。

大学毕业后,李于波便来到朝阳中学工作,现任高2025届生物教师及班主任,今年已经是他站上讲台的第21个年头了。北碚区中小学学科带头人、重庆市高中生物骨干教师、重庆市基础教育教学资源评审专家……多项成绩与荣誉,肯定了他二十余载不变的师者匠心,也成为他春去秋来躬耕教坛的生动注脚。

作为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李于波深谙课堂的重要性。在课堂上,他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秉承差异教学理念,围绕生物学“大概念”,聚焦单元“大任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从而建构生物学知识体系。

在《分子与细胞》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教学中,李于波以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为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稻种子从萌发到植株上结出稻谷,整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供应和利用的,以此激发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兴趣。然后,基于问题“大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的单元“大任务”,使单元学习围绕“大任务”开展。最后,结合4个学习课题,创设与问题大情境相关的问题小情境,再基于问题小情境提出子任务,并围绕子任务开展有目的、有方向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主动学习活动。

逻辑性强、设计新颖的课堂教学,让李于波的教学效果明显,获得了同行和学生的一致称赞。

“教师不想被淘汰,就要勤于学习,善于研究,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李于波始终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必要因素。

作为朝阳中学生物学教研组组长,李于波带领学科组成员共同探究、一起成长。基于学校差异教育理念和生物学学科特点,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构建了基于差异教育理念的“双螺旋”生物教研,即基于学生差异,设计多元课程,依据教师差异,建设多元课程,最终利用多元课程,提升学生素养。

除了校本教研,他还利用业余休息时间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李于波认为,要善于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不断改进。生物学科内容、教育学、心理学、现代媒体技术……通通在李于波的“学习菜单”里,尽管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教师”,他依旧保持虚心态度,向同行、家长及学生学习。

在精进自己教书育人能力的同时,李于波也热心帮助年轻教师。“倾囊相授”,是李于波的徒弟——朝阳中学生物教师向亚建对他的真切评价。

2013年,大学毕业的向亚建进入朝阳中学任生物学科教师,依托于学校“青蓝工程”,李于波和向亚建师徒结对。在这期间,李于波在育人、教学、教研等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向亚建指导。

“在带徒弟过程中,我比较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逻辑,它是教师个人教学认知和教学行动的内在根本依据,包括教学内容逻辑、教学形式逻辑、学科逻辑、传授逻辑、学习逻辑等等。”李于波介绍,在向亚建参加重庆市优质课大赛时,他第一时间组织教研组老师进行集体研讨,向亚建进行初次备课后,他仔细检查并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向亚建进行试讲,他再组织教研组教师进行研讨修改,如此反复多次。

对青年教师细致耐心的陪伴和过硬的专业能力让李于波深受爱戴。2018年,李于波指导青年教师向亚建在重庆市高中生物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二等奖、2020年指导青年教师向亚建在重庆市中小学实验说课暨创新实验操作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于是乎,徒弟向亚建的成长路上也有处处留下师傅李于波的身影。

向亚建,中共党员,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生物教师、班主任。曾获“重庆市北碚区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参与重庆市区级优质课大赛,荣获优质课市二等奖1项,区优质课一等奖5项,说课比赛市二等奖2项,获部级精品课1项等。

作为生物老师,她紧抓“深度学习”与“差异性”,不断打磨教学课堂,用“新”理念、“新”技艺让学生主动思考;作为班主任,她始终坚持“四心”理念,温暖照亮学子成长路;作为徒弟,她虚心学习,成为师傅,她倾囊相授。

她是重庆市朝阳中学教师向亚建,从大学校园到三尺讲台,从科任教师的单一身份到成为班主任而有了双重身份,从“徒弟”到带“徒弟”,她以赤诚之心投身教育行业,10余年的从教经历,是她生动的育人路,也是她不断成长的“达己”路。

“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从而因材施教,也要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课堂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去主动思考,真正用知识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有深度的。”向亚建说,“让学生主动思考”是她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和态度。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利用已有资源创设情境,是向亚建常用的方式。

朝阳中学背靠缙云山,缙云山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成为了朝阳学子的学习资源。在教授《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课时,向亚建以学生在校园里常常能看到的鸟类白头鹎创设情境,向学生抛出“如何调查白头鹎种群数量?”“哪些因素会影响白头鹎的种群数量?”等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去主动思考、交流、解决问题。

“学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总结出的方法、经验、成果,也是这堂课需核心掌握的内容。”向亚建介绍,把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学的知识构建起联系,再重组结构,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基于生物学科特性,向亚建还将“学科阅读”引入课堂,让学生自主初步阅读、理解、内化教材文本,再带领学生共同梳理核心点,以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学科素养。

今年是向亚建当班主任的第4个年头。

从科任老师到担任班主任,向亚建坦言:“这存在一种身份上的转变,班主任多了一层‘管理者’‘约束者’的身份,我需要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近况,并且做好家校沟通工作。”

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四心”教育便是她在育人路上,始终在践行的准则。

面对“是否带手机进校”问题,学生和家长总是沟通不畅,甚至演变成激烈争吵,向亚建便会从中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她始终以生为本,先与学生进行细致沟通,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向学生讲明其中利弊,并向学生提出不同解决方案,让学生选择。与学生达成共识之后,又积极与学生家长交流,向其讲明情况,与家长形成良好的配合,共同为孩子成长“护航”。

向亚建的电脑里存放着密密麻麻的课件,一堂课常常有着好几个版本的课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这堂课我印象太深刻了,当时我出去赛课,来来回回改了好多次,课件都有七八个版本。这个过程中我师傅一直细心指导我,给我提出建议。”向亚建回忆道。

她口中的“师傅”,是朝阳中学生物学教研组组长、生物教师李于波。2013年,向亚建大学毕业后进入朝阳中学工作,依托学校的“青蓝工程”,她和李于波老师师徒结对,开启了她的教师之路。

从师范生真正站上讲台成为教师,向亚建说:“这中间有些脱节,新教师都容易陷入‘给自己讲课’但没有‘给学生讲课’的问题中。”师傅李于波便悉心指导她在课堂上如何观察学生反应,让课堂真正“以生为本”;在备课时向她强调课堂教学逻辑,帮助她将学生已有知识和课堂核心知识建构起联系,让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此外,还要求她将听课落到实处,集百家之长,内化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我的教师成长之路上,李老师就像是引路人,从备课、上课、教研、比赛,乃至我的职业规划等方方面面,他都很乐意传授经验。”谈及师傅,向亚建满怀感激。

如今,向亚建也从“徒弟”完成身份转变,在“青蓝工程”中成为了“师傅”。她说:“做‘徒弟’的时候,师傅可以说是‘倾囊相授’,教会我很多东西。如今我带‘徒弟’了,我也非常乐意去帮助新老师,在他们的成长之路上点一盏灯。”

江知孜,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长、北碚区高中英语骨干教师。曾获重庆市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北碚区中学英语优质课大赛高中组一等奖、北碚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学竞赛活动微课一等奖、全国中学生新课程英语语言能力竞赛“优秀辅导教师”。曾被评为“北碚区优秀共产党员”“北碚区优秀教师”。

“我希望做有温度的引路人。”谈起自己对于教师的理解,江知孜笑着说。成为老师的20年里,她始终带着爱心走向学生,用过硬的专业能力与温暖柔软的心,成为学生前行的“灯塔”。

如何让学生喜欢英语?如何将课堂由“教师主体”转向“学生主体”?如何把英语学习变成快乐幸福的事?始终坚持“课堂是教书育人主阵地”的江知孜不断认真研究教书这门学问,潜心打磨课堂。

在江知孜的课堂上,她不仅能够全面细致地向学生讲授英语知识、解题技巧和备考策略,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团队协作、自主学习等综合能力。

在《Wildlife Protection》单元学习中,除了完成课本上的词汇、语法、课文等学习内容,江知孜还为学生布置了小组合作任务——完成保护野生物种的海报设计和宣传。在合作任务下,每位学生既独立思考,输出个性而多元的观点,又在小组讨论中交流碰撞,相互启发,成果展示时,各小组互相进行有效评价,促进共同进步。“除了课本知识,我希望让学生明白保护野生动物物种意义重大,保护野生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己。通过这样的小组任务,学生可以将课本上的知识真正内化于心,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学生们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江知孜说。

20年的教学实践中,江知孜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她始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习惯,教授学习方法,训练创新思维,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些教学方法和原则,让江知孜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我希望把枯燥的英语学习变成一件快乐幸福的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快乐幸福的人。”江知孜认为,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良师,更是拨开前途迷雾、照亮学生心灵成长的引路人。她希望自己一直做有温度的引路人,带着爱心走向学生,带着童心融入学生,带着热情激发学生。

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有“一桶水”。虽然已是一名躬耕教坛20年的教师,但江知孜仍坚守育人初心,时常提醒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的重要性,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持续自我学习和提升。

她常常“蹲下身”向学生学习,与课代表讨论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研究同学们感兴趣的英语学习资源,组织英语成绩好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她也具有一双善于挖掘他人优点的眼睛,从年轻教师身上看到“肯动脑、肯思考、吃透每个问题”的钻研精神,便时常鞭策自己。作为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江知孜说,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教研组内有擅长赛课的好老师,有擅长教学的好老师,有擅长教学研究的好老师,有擅长课堂管理的好老师,有擅长命题的好老师,有擅长做学生知心朋友的好老师……以人为师,江知孜海纳百川,上下求索,集百家所长,不断充实自己。

身边的人都是江知孜的学习对象,而她的学习内容、学习场地、学习时间更是“不设限”。学校“请进来”专家名师,她认真学习先进经验成果,她也积极“走出去”,在更大的平台与优秀的同行“交流切磋”;她研读课本,认真打磨每一堂课,“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江知孜总结,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完成知识的吐故纳新,才能以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把课上好,把人育好。

“这份材料截止时间要到啦,你不要忘记交了噢。”“今天要开会哈,你不要忘记了噢。”……谈起自己的师傅江知孜,朝阳中学高中英语教师叶桦宇笑着模仿师傅日常里对她的“爱的念叨”。毕业后进入朝阳中学,她与江知孜师徒结对,“我做事有时比较‘大条’,不管在教学上还是生活上,江老师都像姐姐一样,在细节上提醒我,帮助我成长。”叶桦宇感激地说。

江知孜坦言:“和叶桦宇老师师徒结对,让我看到曾经的自己。我自己一路上的成长,也离不开师父的指导,组内老师的帮扶和学生的陪伴。”

除了在日常点滴中给予叶桦宇关照,在专业上,江知孜更是毫无保留传授教学经验与方法。

“听课,是年轻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经之路。”江知孜介绍,她与叶桦宇时常“双向”听课、评课,以此来帮助新教师发现平日里尚未发觉的问题。在指导点评过程中,江知孜念好“爱”字诀与“严”字诀,对于叶桦宇上课时和学生积极互动、关注全体学生等优点,她及时给予肯定;对于其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教学重难点不突出、评价语言单一、整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科学等问题,江知孜都直言不讳地指出来。此外,为了帮助叶桦宇建立信心,更快成长,江知孜还鼓励并帮助她参加各类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陪伴其一起分析教材、设计教学环节、组织教研组一起指导她试教磨课。

三尺讲台一站二十载,回望来路,江知孜用“阅己”“越己”“悦己”三个词描绘“教师成长之路”。在育人路上,她师心如一,收获桃李芬芳;在育人路上,她也始终笃定教育理想,在教师这份职业中,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叶桦宇,重庆市朝阳中学高中英语教师,曾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进修口译课程,曾获得重庆市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多次获得北碚区高中英语优质课大赛、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多次接待来校访问团,展示公开课、研究课。

今年是叶桦宇成为教师的第六个年头。从上课时手忙脚乱、神情僵硬到游刃有余、驾轻就熟,从课堂“没有章法”到“找准自己的课堂风格”……透过叶桦宇的六年,能看到一位新老师的“淬炼之路”,能读到“路途遇良师”的真挚情谊,能见证她在育人的途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去年11月14日,北碚区2023年品质课堂成果展示活动暨重庆市朝阳中学首届差异教育主题开放日上,叶桦宇上了《Sports and Fitness》展示课。这堂课聚焦“差异教育”,通过课前问卷调查,发现学生问题与认知差异,通过小组交流分享探讨学生差异,并通过小组合作邀请朋友等活动,突显学生差异共生。

这场通过直播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四千余名教师、学者在线参与的活动中,叶桦宇的展示课完成得很好,她自己也仍旧记忆犹新。

回忆起这次课程展示,叶桦宇频频提起师傅江知孜。“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这个期间每一堂试课师傅都来听,一直陪伴着我。”叶桦宇说,从教学目标到课堂设计,从教学方法到师生互动,从课堂节奏到氛围把控,江知孜都依据试课情况提出建议。

这样“形影不离”“及时纠错”“互相听课”的故事,在叶桦宇和江知孜师徒结对那天起,一直在不断上演。叶桦宇在师傅江知孜的课堂里,不断学习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江知孜则会对叶桦宇的课堂进行总结和点评,毫不吝啬地赞扬优点,也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在一次又一次指导与实践中,叶桦宇逐渐摸清“课堂”这门学问,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特色。

“师傅是我职业路上的引路人。”叶桦宇说,在师傅江知孜身上,她看到了一位老师对打磨一堂好课的专业态度与执着追求,也能感受到老师身上肩负起育人的责任与大爱。从师傅身上学到的点点滴滴,在叶桦宇的成长路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学到的词汇、短语、句式去邀请同学参加即将举行的运动会,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开启“英语小剧场”,根据单元学习主题让学生创作对话内容……

在叶桦宇的英语课堂上,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让课堂生动有趣。“我坚信教育是启发思考、培养能力的过程。希望通过一些创新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应试知识,也能让他们感受到英语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和创造思维。”叶桦宇说。

除此之外,叶桦宇更将重心放在了培养学生“读”与“说”的能力上。“阅读在应试中占比很大,而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多开口说。”叶桦宇谈道,她时常去搜索更多的外刊原文印发给学生阅读,扩大他们的词汇量、阅读面,同时,在课堂上她常常把“舞台”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多开口说英语。在此期间,叶桦宇也不断充实更新自己,大量阅读外刊、看英文原著、听英语新闻,都成了她每天不可缺少的日常。

“教育就是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叶桦宇说,希望通过她生动有趣的课堂,在学生心里播下一颗名为“英语”的种子,期待在未来的某时某刻,这颗种子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她自己也正如师傅江知孜期待的那样,在阅己、越己、悦己的教师旅途中,一路向前。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