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改革创新持续深化”,于万千变化中劈波斩浪,构建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范式。

其中,新文科建设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角度为高校文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对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等有着重要意义。

2021年8月,四川外国语大学获批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立项单位。在3年多时间里,四川外国语大学以新文科理念为指引,面向学科前沿、知识创新、科技变革、人文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谋划新定位、探索新机制、打造新基建,构建“1368”新文科教育改革范式,着力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交流才能,会讲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的卓越涉外人才。

学科、专业如何实现交叉融合?卓越涉外人才培养遵循何种育人路径?教学、课程怎样实现优化提质?……在一系列“应变”与“求变”中,四川外国语大学逐步实现新文科建设改革的“破”与“立”,“跨”与“融”。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在被正式立项为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之前,四川外国语大学已经稳步走在了学科专业发展求变的路上。

早在2021年5月,四川外国语大学和西南政法大学签署联合办学协议,通过“法语+法学”“法学+法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校校携手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在“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的持续推动下,同年9月,该项目迎来首届新生。

自此,这两所高校不仅在地理位置上毗邻,更是在办学和育人上深融互通:整合两校的优势学科与优质资源,推动两校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新文科建设创新。

“‘双法项目’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紧扣国家战略发展需要,贯彻‘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培养一批精通法律外语,具备优秀涉外法治服务能力的专业人才。”四川外国语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招生3年以来,两校充分发挥了法语和法学专业优势,注重引导学生将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融入涉外法治学习中,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项生动实践。

事实上,四川外国语大学推进新文科改革的探索实践远不止于此。在“1368”新文科教育改革范式下,学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交叉融合,构建了新文科建设战略新生态。

通过优存量统增量,构建专业协同格局。在夯实现有外语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关键语种人才储备,有序增设关键语种专业,如马来语、罗马尼亚语等非通用语专业。全校外语语种专业达到25个,优化了语言文化人才和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机制。

根据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及地方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需求,调整传统专业培养方案,重点建设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国际新闻与传播等与外语类专业优势互补的新专业。

当前,四川外国语大学18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专业入选重庆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所有二级学院。

在以“卓越涉外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一核三型八维”人才培养格局中,除了“牵手”西南政法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还开设了19个交叉专业、13个微专业,推出“商务英语+国际金融与贸易” “西班牙语+电子商务” “英语+财务管理” “英语+法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互融互通;“中澳商务英语”与“中法物流管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打通国界限制,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源,开展校企合作与联合培养,开办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专业。

2022年起,学校与重庆米多奇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开展产教研合作,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多语种跨境电商人才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虚拟教研室,孵化创新创业项目,打造“产-学-研-用-赛”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同年,学校与深圳传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校企合作订单班,在专业教师和企业教师“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下,同时进行专业课学习和“理论+实践”的企业定制课程学习。通过定向人才养成计划,着力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打通从学校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2023年11月,学校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启动合作,依托长安汽车“海纳百川”计划,联合培养复合型外语外贸人才和国际化专门人才,为企业出海提供语言和智力支持……

如今,20个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已在川外落地,重点聚焦跨境电商、国际教育、对外经贸、数智化国际财税、国际事务、医学翻译等领域的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跨专业、跨学校、跨行业、跨国界,正是学科交叉融合这个“催化剂”,促使四川外国语大学在不断推进并深化新文科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形成了“多语种+”国际组织、涉外法治、国际传播、涉外商务、区域国别、国际教育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重庆市“高水平新文科建设高校”项目,四川外国语大学于2021年成立了新文科书院——四川外国语大学歌乐书院,构建集教育、管理、服务和活动为一体的学生社区,实现学生教育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有机相融。

随后,歌乐书院的实体场地建设、育人理念落地、育人项目申报、书院班招生等一系列工作陆续推进。去年10月,歌乐书院正式建成启动,成为四川外国语大学践行“一核三型八维”人才培养理念,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

四川外国语大学歌乐书院执行院长、教务处处长刘玉梅介绍,歌乐书院占地750平方米,包括报告厅、研讨室、智慧教室和陈列展览室等功能室。书院以“跨界融合,知行合一”为院训,通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项目,重组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推动外语与非外语学科专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交叉融合、共生发展,为卓越涉外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和差异化发展创设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在歌乐书院,学校建立了双院制、导师制、朋辈制的管理模式,构建学科专业一体化机制,形成管理上的协同联动机制,让学生得到浸润、熏陶、感染、培育和养成。

自2022年起,歌乐书院每年跨专业、跨学科,面向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开启“卓越涉外人才书院班”招生。招收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讨、共同实践,突破学生的专业局限,拓展学生的视野。

诚如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董洪川曾提到的,“涉外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技,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和复杂的社会问题。”他认为,歌乐书院通过建立开放、创新和协作的学习环境,激励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从而促进个人和集体的持续成长,成为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平台。

今年初,歌乐书院启动了“卓越涉外人才书院班”第一期和第二期,共计15个书院班开班招生。其中,依托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多语种跨境电商产业学院”,“大数据分析与应用卓越涉外人才书院班”面向外国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法学、教育学等文科专业招收学生,在多语种能力基础上,通过专家论坛、在线视频教学、实时答疑、小组讨论、移动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数据-建模-可视化展示”全过程的实战教学,培养文科学生的大数据分析方法与数据可视化技能。

聚焦新文科“双创”领雁人才培养,歌乐书院开设“新文科创新创业菁英书院班”,通过专家导学课、“双创”竞赛实训活动、“双创”项目制小组研学、“双创”实训和书院班结课展示等部分,开展集“双创”课堂教育、竞赛体验和训练实践相融合的特色书院制“双创”人才培养。

以新文科、超学科建设理念为基础,“‘文史哲’通识教育书院班”贯彻歌乐书院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针,全面打造新时代本科文史哲融合发展教学平台,通过以英语词汇学习法、英语经典选读为主,开展哲学、逻辑学、语言学、新闻传播学、国别区域研究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全方位培养书院班学生的文科综合素养。“开书院门,读书院书,见山外山。”在书院班负责人王天翼教授看来,书院班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静思的机会、和志同道合之人共同切磋的平台、和学者专家们交流的机会,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提升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

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魏涛副教授负责的“当代中国故事数媒传播书院班”通过组织开展丰富的跨学科课外实践活动,融合英语、新闻传播等多学科技能的教学和学习,培养、提升书院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跨专业综合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视野,增强新时代外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的责任感。值得骄傲的是,该书院班的学生团队在2023年“外研社国才杯·多语种国际传播力短视频”大赛中获得了全国总冠军和季军,还有6个团队获得二等奖。

此外,歌乐书院还开设“‘1+3’国际卓越教师项目书院班”“国际组织与全球胜任力书院班”“卓越区域国别人才书院班”等,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和技术赋能意识的卓越涉外人才。

《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要以课程提质为重要抓手,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提出“鼓励支持高校开设跨学科跨专业新兴交叉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

近年来,四川外国语大学不断优化、重组、整合课程资源,为新文科教育改革构筑新保障。以“特色+精品”为建设思路,以加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为建设目标,学校构建起“校级-省级-国家级”一体化课程建设机制,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5门,省级一流课程107门。以“新形态”“新理论”“新兴交叉”为理念,编写反映时代特色的教材,打造精品育人载体,近两年立项建设“新文科”特色系列精品教材近50部。

同时,不断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线上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近200门交叉课程,推动知识领域深度交叉融合。

着眼于数字时代下的新文科建设和卓越涉外人才培养,学校于去年11月在校内建成了新文科虚拟仿真实验实训中心。通过技术赋能,在实践教学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跨学科思维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着力实现文科教育的技术化、跨界化、国际化。

“文科实验室相对于传统实验室而言,注重学科交叉、文理融合,倡导把新技术融于文科实践实训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学科实践。”相关负责人介绍,该虚仿中心围绕“一核三型八维”的人才培养理念,利用本校的优势课程资源,实现多元实践教学功能以及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虚仿中心分为VR教学实训区和VR展示体验区,配置了VR情景教学终端、VR体验仪器设备等,成为名副其实的新文科“VR课堂”。中心坚持“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以虚促实”原则,推进“以生为本、自主探索、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改革方向。结合AI人工智能与VR虚拟仿真技术和语料库的构建,建立VR外语虚拟仿真实验体系,建设具有川外特色的虚拟仿真课程,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形成川外特有的一套具有国际化特色、跨学科性质的教育教学新方法和新模式。

在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方面,2022年4月,四川外国语大学制定《四川外国语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管理办法》,推动基层教学组织规范化、专业化、特色化建设。并鼓励基层教学组织适应国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开拓创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之间的辐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一流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近两年,四川外国语大学“德语文学课程虚拟教研室”和“‘理解当代中国意大利语系列’虚拟教研室”分别获批国家级试点虚拟教研室。这是学校立足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桥,融合推进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又一个新探索。

在此背景下,学校结合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求,实施嘉陵引智计划、名师计划和教师梯队工程,利用信息技术为手段,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教师队伍,改革基层教学组织形态,打造以“融通致新”为特色的跨学科、跨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将业界领军人才引入本科课堂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组织各基层教学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基层教学组织说新文科系列教研活动,积极探索基层教学组织建设与新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相结合的新模式。2022年学校教师获得第二届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依托虚拟教研室平台,四川外国语大学进一步凝聚起校内乃至全国的专业力量,打造了多个跨学校、跨区域的专业教研共同体,在学科发展、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质量提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跨步发展。

学校获国家级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2个;由校长董洪川带领的“三进”教师团队入选市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试点虚拟教研室2个,市级试点虚拟教研室2个,立项建设校级虚拟教研室25个,获评6个市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典型案例……基层教学组织活力被不断激发,形成富有凝聚力、开放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文化,充分发挥出了基层教学组织的辐射引领作用。

不破不立,革故鼎新。

新文科之“新”,在于创新。在应对新文科教育变革的进程中,四川外国语大学追求的“新”,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之新、协同育人机制之新、教育教学质量之新。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邹渝指出,“高水平新文科高校”建设项目,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部署,也是学校文科教育传统与外语学科优势叠加的必然选择。他强调,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川外将聚焦国家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主动求变,努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一流外语人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去年6月,四川外国语大学顺利通过重庆市 “四新”建设高校中期验收,获评“优秀”。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学校将继续“应变”与“求变”,实现更多“破”与“立”,“跨”与“融”。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