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以来,方明给自己订的教学规则是:向上、向善、躬行、躬作。
躬耕于数学教学与科研这片广阔无垠的沃土,四十年如一日,他说就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所写:“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方明老师的“志”,在数学,在教学,也与科研同在。
在他笔下,“数学是片充满神秘与未知的奇妙丛林,我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处处险滩后,领略到其中瑰丽。”
从教近40年至今,方明仍如刚参加工作时一样,热衷于钻研和思考;在数学教学科研方面,他自我评价是“总是保有一种锐利的斗志,不畏困难,勤于钻研,善于思考。”
“或许只有在数学的海洋中徜徉时,才是自由的、忘我的,这片无垠的海洋永远为我留存着一席天地。”或许,这就是方明的观照,也是方明的境界。
从1999年至今,方明老师在重庆八中工作工作25年了,一直战斗在教育教学第一线,教了40年高中数学,其中当班主任34年,并且连续20年担任高中实验班班主任。
曾任重庆八中高中数学教研组长、年级党支部书记、年级组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荣获过重庆市中小学优秀班主任、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重庆市“我最喜爱的班主任”等。
数学正高级教师方明还颇具哲学科学家气质。在教研组长工作中,他创造了“有情有魂的课堂设计、风趣幽默的课堂主持、画龙点睛的互动点拨、耐人寻味的课后思考”等常态课操作原则;在实验班班主任工作中,他创造了“在学生的精神田野里撒一把种子,让学生的灵魂开花结果”的理念;在教学工作中,创造了“不仅仅把教学当作一门技术去熟练,而应该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去创作”的实践方法;在班主任工作中,方明开始设问:如何塑造学生的灵魂?又要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他的答案是:“一个班主任要努力地把自己活成学生眼中的生命模板,才能让学生修养一颗厚重而仁慈的心灵。”
在班主任工作中,方明非常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他讲了一个案例:天资聪颖的曾同学,极富个性与见解,但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经过深思熟虑后,方明老师直接当众宣布让他担任数学课代表,哪知对方毫不客气地当即拒绝:“老师不负责任地指派,我当不好这个课代表也理所当然。”方老师不为所动淡定应对,也丝毫没觉得被拂了面子,除了继续联动科任教师外,方老师还与学生家长针对性加强了提升孩子情商方面的沟通,并为其量身定作了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策略,最终促进了曾同学的全面成长。
近20年来,方老师一直从事高中数学实验班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及数学竞赛工作。方老师的学生观:塑学生之魂,育仁慈之心。不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方明老师最看重的还是“价值观”,他认为这比“能力”培养更重要。
在教学科研上,方老师也成绩斐然。他经常这样鼓励年轻老师:“写学术论文,可能是你自己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成长的惟一途径,因为我实践过。”
至于自己是如何一步步从一开始的被退稿,到后来的随笔成文,下笔如有神的历程,方明老师也敞开心扉娓娓道来。他的经验是,数学论文越写越有。迄今,方明在国家级、省级数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数学通报》有8篇。撰写的《如何将教研成果引进课堂》《与匹多不等式有关的一个等式》《解数学题的一种思路——相似思考》《关于数学天赋学生的识别与培养》等数十篇学术论文,已刊发在《数学通报》《数学通讯》《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业内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杂志上。
方明说,写学术论文还能促使阅读,他自己就是“非写不能读也”:一旦自己写论文,通常会把一本杂志书从封面到封底,整本杂志是一字不落地精度,因为需要全方位深刻地去了解前沿阵地在哪里?这样才能够让自己进入一个忘我的状态。
方明把它称为痴迷状态。“这种痴迷实际上就是心流状态。”
方明说自己喜欢思考,在教育中遇到感兴趣的问题,就会去查阅很多文献和资料,看是否有人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认为这是教学中有效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载体。
在学校主持数学学科名师工作室时,方明就经常以做课题的气势,去研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当大家的困惑有普遍性时,工作室就会招募一些老师,专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然后把研究成果公示。
所以他认为,名师工作室的存在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的,尤其那些被提出来研究的点,越想越有价值,越有价值越有研究价值。
校级名师工作室,极具八中个性和特点。相较于原来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最多吃饭闲聊时谈一谈摆一摆,学校名师工作室的启动,就是有计划有布置有安排地去做这些事,教师们受益匪浅。
教师在教学上持续进取,于学生而言是福分。
“在学生的精神田野里撒一把种子,让学生的灵魂开花结果”,是方明老师思考并践行了20年的课题。他期待优秀的学子们在高中就能找到自己的使命,进入社会后,能及时为周边网络输出秩序。
2024年4月底,重庆市第九届初中数学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揭晓,重庆八中宏帆中学校数学教师孙姗获得重庆市一等奖第一名。
此役,堪称重庆八中团队作战的又一经典案例。赛事之初,学校立即成立了以李铁老师为核心的指导团队,从备课、磨课到赛课,全程协助参赛教师备赛:5名经验丰富的老师全程参与教学设计,4名曾获得全国赛课一等奖的老师传经送宝,3名新生力量老师提供技术支持。团队还特意安排了3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听完试讲后从教学方法、流程、逻辑等维度进行全面挑刺。持续一周,16名教师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最终打磨出了一节“内容丰富、逻辑严谨、互动热烈的新授课”,重庆八中官微对此进行了评价。
身为重庆八中初中数学教研组长,从教40年的李铁在八中工作已28年,谈起学校在数学教学方面的经验,他信手拈来,那些基于多年教学大数据形成的经验和“算法”,分明就是“智能人工”。
比如对新老师的培养,学校有一套严格的培养及考核制度,循序渐进纲举目张。在八中,年轻教师要站上讲台还真不是一件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事,尤其是前三年,程序及考核非常严格。首先,学校会指派一名有经验的老师对新老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同时还规定了每周新老师听课的节数,以及指导教师必须听新老师课的节数;其次,新老师必须得在教研组上“汇报课”,经教研组、备课组同意后,才能正式走入教室上讲台;工作满一年,新老师还得再次在全教研组上汇报课,由备课组先推出来参加校区比赛,之后参加集团校“赛课”,如果没有获得一定层次的奖项,第二年还要继续走这套程序。
除了年轻老师每年的展示汇报比赛,骨干教师也要献课,名师要起的带头作用则更多。李铁老师是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评审专家,校内校外数学圈的朋友还有他的学生都喜欢亲热地叫他“铁哥”。有朋友开玩笑说,“铁哥每节课都是公开课”,但凡他上课,教室后面长期坐着十几二十位听课的老师。
重庆八中奉行“推门听课”,铁哥说自己上课从来不怕有人不期而至,毕竟,他也是这么“偷师学艺”过来的:年轻时为了听到优秀老师的课,充分借助了父亲是北碚化学名师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想尽办法八方打听哪所学校有优秀数学老师,然后骑着自行车四处听课,有时候一天能骑几个来回;在电脑不普及的年代,为了换取一点数学教学资料,主动帮老教师刻钢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就通过朋友到外地买参考书,或者去参加培训班学习。总之,李铁是挖空心思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
自称有点惧怕与人打交道的铁哥,却语重心长对年轻老师说:“一定要趁年轻的时候,找到自己的亮点努力提升自我。因为总要有一个数据来印证自己的成绩,那样才能脱颖而出。”他还鼓励年轻老师像他年轻时一样,主动去承担重要的工作。
除了对新老师培养有制度保障,重庆八中初中数学组在教学细节上有很多行之有效的独特方法。比如通过多年实践他们发现,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呈螺旋上升,某个知识点会分别在初一和初二进行不同层次的讲解,为了避免学生在初二再学时需要再复习初一的内容,所以就对教材的结构内进行了重组,把同一个知识点一次性讲透,这样就可以节约很多用于复习旧知识的课时出来。
节约出来的课时用来做啥?考试和评讲!从中找寻到薄弱点进行巩固和训练。
这些海量而优质的考题从何而来?李铁说,“命题工作室”是重庆八中最为独特的一个机构,工作室通常会有二十五六个人,涵盖老中青三代老师,成员构成不仅跨校区还跨年级,三个年级所有考试全部是由“命题工作室”独立命题。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学生能在日常学习过程当中适应不同老师的出题风格。据悉,学校教务处有一个教学目录,上面对每个年级每个阶段该上什么内容都列有清单,“命题工作室”对照清单查询,某阶段该重点考察什么就出题考什么。这种考教分离的模式,对年级老师也是一个考验。
自编资料,曾是重庆八中秘笈。目前整个八中集团及云校都在使用的“学力点金”已经由重庆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这套资料每年级一册,有知识点精练,也有经典题型。
历时20多年,李铁经历了这套教辅从无到有全过程。2000年左右,当时的郝永宁校长对数学学科非常重视,提出要开发一套适合重庆八中学生的教辅。李铁老师牵头带领数学老师们开始研发,电脑没普及,老师们就手写,然后请专人录入,每个暑假,就是资料修订季,根据使用过该资料老师的反馈,再进行优化,循环往复,直至出版。
“课前阅读”,是八中数学教学上的又一秘笈。这种学校自编的课前阅读材料,就是一次引领式自主预习,老师通过课前阅读的检测情况,来调整上课内容的深浅。最近两年,李老师们已经开始对这些智力成果进行整理和细化,以备公开出版。 课前有读本,课中有手册,课后有“学力点金”,八中教与学,在数学学习系统化进程中更加精进。
李铁老师还透露了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另一神秘之处:同一学科的教师办公室在同一层楼办公,班主任在哪层楼办公,他教的那个班教室就安排在哪一层楼。
看似简单的物理空间布局,仔细琢磨却发现内有乾坤。
每一道“算法”背后,都是匠心独具。
少年胡兴斌的痛苦,持续了整个大学专科三年时间。15岁的他以接近重点本科的分数被涪陵师专提前调档录取了,即使44年过去了,胡兴斌深深的遗憾仍然清晰可见。
考研究生就是那个时候立下的。
1980年跨进涪陵师专大门,1987年仅复习一个月就以前十名的成绩考进四川省教育学院读本科。
说到对教学态度,胡老师自我评价是“特别努力,善于思考总结”,他备课常常超过晚上12点,查阅大量资料;其次是有智慧,擅于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学生们对胡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印象深刻,他选出来的练习题特别“精”,就能通过精练,不用大量刷题就能举一反三,节约大量时间匀给其他科目学习。
胡老师的父亲是老家镇上的广播员,他对胡老师的影响至深。胡老师一直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父亲对他说的那句话:兴斌,你教书,就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娃娃,才教得好。
爱生如子,胡老师一直践行着父亲的教诲。
有一个学生,上课时总喜欢前后左右找同学讲话,被多次批评教育后胡老师发现,这个学生变成了另一幅模样:总是一个人默默坐在教室最后面的角落,不再话痨,但也不再跟同学说话,情绪低落。胡老师敏锐地觉察到反常,几经打探得知,这个从不做作业的学生,疯狂喜欢日语,并开启了自学之路,但家长完全理解不了孩子的操作,亲子关系受到了极大挑战。面对胡老师的主动问询,这个同学恳求胡老师去说服家长,准许他去日本留学。胡老师也不负重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家长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宣布这个同学要考东京大学,要求班上同学都不准跟他说话,“他考上了我们为他庆祝三天!”同样是为了达到让这个学生少说话的目的,“不能影响别人学习”和“不能被别人影响学习”,带给学生的心理感受完全不一样,最终这个孩子通过日本EJU留学生考试考进了日本京都大学。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也是胡老师的信条。曾有一位饱受叛逆期孩子折磨的妈妈无限感慨地问胡老师:我都不抱希望了,您为什么没有放弃?胡老师反问:“我为什么要放弃?”,他笃信每个孩子都是太阳,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让他们发光。
对症下药,鼓励为主,是胡老师的又一法宝。一个刚进校成绩垫底的学生,家庭也特别困难的学生,胡老师抓住他喜欢生物的特点,让他通过生物竞赛重拾信心,最终带动了其他科目的学习。
教过21届学生,阅生无数。胡兴斌老师说,每当看到有孩子被“拉”回来,他就有深深的获得感,能体悟到教师工作有价值有意义,可以帮助别人、改变命运。
胡老师很喜欢苏轼,他说人生是有限的,就算年少时曾有遗憾,他也从未停下追求美好人生的脚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四十年弹指一挥间,蓦然回首,他的身后已经蔚然成林,那些让他操心的孩子们早已长成参天大树,在各自的领域熠熠发光。他说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学生们分享他们实现梦想的喜悦,能在有限的人生里,成就这么多孩子们的梦想,让他感觉到了人生在实现“小我”之上的意义和莫大的成就感。
胡老师曾两次荣获“感动八中”年度人物,其中一次获奖词是这样写的:他,从区县到主城,从平行班到实验班,在每一个位置践行智慧的引领。他,教书摒虚务实,做人横竖求真,白云苍狗,青丝染霜,坚持以无悔青春解读生命的函数。他,爱生如子,爱得深沉,爱得执着,常常把孩子接到家里,吃住同行,春风化雨。他,把讲台一站三十年,把拼命当常态,古风犹存,月华无尘,天命之年,雄风不减,以兴邦求存在,彬彬其质,平和其采。
是的,这就是数学名师——胡兴斌老师。
十年前如此,十年后亦然。
从沙坪坝小龙坎重庆八中本部到江北区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又从渝北区重庆八中渝北校区到沙坪坝区原重庆八中树人中学校。在八中工作20年,教初中物理的张泽禄数度南征北战,跟着学校“开疆辟土”。
每一次创建新校区,都像“开荒”。
重庆八中宏帆初级中学,2008年创办之初,“周围卖小面的铺子都没有!”张老师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学校连公路也没通,距离学校三四百米,都是烂泥路,一分钟的车程,他曾硬生生被堵过40分钟;渝北校区创建的时候,距离小龙坎单程就有30公里,老师们平常大多住校,周六才回沙坪坝的家里,“当时教师宿舍安排在学生宿舍一二楼,好楼层让学生们住。到冬天的时候,教师睡的房间墙上潮得能摸到水珠。”
这些暂时的艰苦,在职业带来的满足和疗愈面前,微不足道。2024届中考刚结束,一个孩子就迫不及待来找张老师报喜:预估物理满分!另一个孩子在中考后的聚会上,特地端着一杯水来敬张老师,吐露了深藏多年的秘密,他感恩老师在他情绪至暗时刻的关切和开导。直到这个时候,老师才知道,自己一直以来坚持的例行谈心,居然曾力挽狂澜。
张老师找学生谈心是人人有份,聊学习聊生活,看似天南海北的漫谈,却是身为班主任的他关心学生发现问题的最佳渠道,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默默无闻”的学生。他至今记得通知一个学生到办公室时,孩子那惊愕惶恐的表情:他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这样的孩子,恐怕整个小学6年时间,都没被老师找过。”
另一个女生的事,更加惊心动魄。班主任每天的作息就是早上到校比学生早自习早,晚上要等学生下晚自习并查寝后才能离校,一般情况下每天23点后才能启程回家。某天晚上张老师例行查寝,发现有位女生没回寝室。晚自习还在教室的学生去哪里了?张老师稳住阵脚,立刻报告了校长,并迅速启动了寻找预案。当他们终于在教室里找到静静坐在一片漆黑中的女生时,一颗悬着的心才暂时放下来。
张老师的学生和同事都喜欢叫他“张伯伯”,张老师说自己当“张伯伯”很多很多年了,学生老师都这么叫,他觉得是因为自己“比较低调,跟年轻人之间还是有话说,他们信赖我,只要我能够做到,我都很乐意去帮他们解决困难和问题。”
从学生的维度,他们爱张伯伯就显得相当魔性了。2012年,学姐学长们在贴吧喊话学弟学妹“张伯伯转到二教巡视了”“张伯伯又跑到后门看别人下象棋了”“帮我们照顾好他”,还有学生留言“张伯伯是最好的班主任,不接受反驳。”楼下的跟帖继续撒狗粮“既凶又好,他是怎么做到?”
学生们对他的亲近,张伯伯是有感知的,比如经常在校园里走着走着,就会碰到孩子们“投喂”:从口袋里摸颗糖摸块饼干塞给他。有的孩子瞄到张伯伯办公桌上有水果零食,也敢耍赖撒娇各种讨要。
“像我这种年龄嘛,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很多东西就容易理解他们。所谓的学生观,就是心里面要有学生。”
体现在教学上,学生观就是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备课、设计课堂,张老师说,如果只站在老师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角度去设计课堂,往往可能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节奏,那么听课的质量就会比较低。“用教学当中比较时髦的话就是,如何去贯彻学生为主体,学生听起来跟他已有的认知很吻合,就自然而然会跟着老师思路来了。”显然,张老师对此有过深度思考和实践。
张伯伯非常谦逊,他自认为是一个平凡的教师:一直在一线工作,不善于言辞,写文章写材料也不那么擅长。但是,谈到教育教学,“张伯伯”的眼睛瞬间发光,声调都不自觉地高了。
“从教学本身这个角度来讲,我对自己走过的历程还是比较满意的。无论是课堂的效果,还是最后通过学生成绩这个角度来评价,我个人觉得还是比较靠前。”
张伯伯的“凶”,体现在课堂上。他历来主张课堂上的主阵地不能丢,向课堂要效率,而不是从量上去解决问题,所以他上课时比较严肃,“很多娃儿课堂上看到我的一个眼神,都会觉得有点怕。我就是要通过课堂严厉这个角度,让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张老师的学生都知道,他有句口头禅:理清楚这个问题的“逻辑关系”。他强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张老师还经常跟学生倡导“满分”意识,就是要争取每一道题每一次考试都不能出任何差错,以满分的标准要求自己。
这些,都是张老师所推崇的教学及学习理念。
他自己在上课之前,也常常会先在脑海里进行演练,把课堂脉络和框架理得清清楚楚。“别人可能经常看到我在座位上坐起像发呆一样,其实我大脑里在写字、在高速运转,我可能在想某知识点我要讲到哪种程度,我怎么表述学生更容易听懂,我有时候睡觉躺在床上,都在想这个问题该怎么去分解,用什么样的方法,如果讲学生他反应不过来的时候,我又该如何用另外的办法去变通。”
张老师在教学上还有一个卓有成效的细节,就是留出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去感悟,而不是填鸭式灌输。具体做法是学习上到了某一个重难点的坎儿上,张老师就会特意停顿下来,放慢讲课速度,让学生去理解、消化、思考。
比如力学中讲到物体的运动,因为生活当中不受力要运动的物体很不容易找到,这种情况,就要通过教材上的一些实验,慢慢慢慢去过渡,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及学习。
对张老师而言,教书上课很“治愈”,这是他的切身感受:到了课堂站上讲台,生活中一切烦心琐事都忘了。
从教40年,当了28年班主任,持续高强度长时间工作,“有点假期就想在家休息”的张伯伯发现,自己竟然从来没有安安心心出去旅游过。
他畅想的退休计划之一,是好好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了一辈子高中英语”的柴渝老师和他的同学经常调侃自己读的是“中师本科”:几乎所有的中师生都读三年且不分专业时,他们1981级是重庆第三师范学校惟一一届四年制英语专业学生。
上世纪80年代,有资格报考中专中师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成绩优异,还要综合素质极高。再加上改革开放伊始,英语人才极度稀缺,所以尽管第一学历是中师,柴老师却一毕业就分到了一所区重点高完中。
柴老师接手的第一届学生是高87级念高二时,他几乎跟班上同学同龄,甚至有一个女生比他还大一岁。这个班级带出来的成绩令年轻的柴渝信心大增。调到了重庆八中后,柴老师开启了长达20多年一线教师的人生漫步。
无论是英语教学,还是当班主任,他对这份工作的喜爱超乎寻常,“在重庆八中,只要认真做事,就会从学校这个角度,得到相应的认可。”柴老师说任何人都需要得到承认,那会是工作动力来源的一个方面。
他觉得自己天生就该干教师这行,即使投入巨量的时间也乐在其中。尤其最近这十来年,更深刻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一名优秀教师对学生人生的影响至深。
从教40年,柴渝职场最大的挑战来自初到八中时接手的一个班级,他清楚地判断出了工作难度:高二、实验班、原来的英语老师是名师,每一个元素带来的压迫感都像一座山,他也清醒地知道如果学生反馈不好,初来乍到的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境况,直到高考成绩交出了满意答卷,巨大的压力得以释放。
类似挑战,相信很多人履新时都经历过。在参与了学校对新老师的选拔工作后,柴渝感慨,能进八中的老师,个人基本素质都非常优秀,但是“要真正在八中站住脚,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仅靠这些还远远不够。”柴老师说,重庆八中“老带新”已成体系,从制度上给予新老师再度淬炼的引导和保障:首先是有正式的拜师仪式,学校会指定有经验的老师“带徒弟”,其次是整个老带新的过程有详细的考察要求:听课、试课、上课,会全程跟踪评测。几年下来,新老师就能顺利褪去青涩,独当一面。
当教师另一大挑战来自体力和声带考验。教两个班英语,还当一个班班主任,一个半人的工作量,每天7:20之前到校,晚上查寝后23:00才能离开学校,柴渝笑称几十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节奏和强度,没觉得累。
全方位谦逊的柴渝老师,自我肯定且骄傲的是:几十年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每一堂课都精心准备,不放过任何环节。
因为深知八中的学生其学习热情和追求不一样,他会在专业领域拓展知识的宽度、深度。比如从语言学习的角度,他会要求并协助学生大量原文阅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经、国际、体育、天文地理等等,紧扣时代发展变化;他的个性化备课讲究实用高效,把高考要求、学生实际,和自己所长充分结合,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柴老师的学生都知道,他的英语课特别强调逻辑,以虚拟语气的讲解为例,柴老师会首先建立整体逻辑框架,让学生知道这是句子谓语动词的一种形式,明白语气也能影响到动词的形式,再顺着这个框架的思路自上而下理下去,不管是什么从句,有几种变化,这种变化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在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张关于虚拟语气的思维导图。
柴老师的板书编号也是大有讲究层次分明,他说只有这样,逻辑才会清楚,按照逻辑去理解,才会产生不一样的记忆效果。
一旦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中捕捉到课堂效果不佳,柴老师就会习惯性反思,并会想办法尽快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学生学有所获时,柴老师说他才会感到有踏踏实实的幸福感支撑。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教了一辈子书,我的感悟是,除了有专业知识,热爱行业之外。还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善于学习。不仅向书本上学,还用心向周围的人学。比如集体备课,按学校要求,每一届的备课资料,全部要打包传给下一届,从这些集体智慧结晶中学习,就是一笔宝贵财富。第二个就是要做一个聪明的,善于反思和总结的学习者。因为教学极具个性化,不能完全照搬。”
“当班主任也是要有大智慧。工作40多年的时间当中,我是比较喜欢班主任这个工作的,我很享受这份工作,尤其经历了自己孩子高考之后,对这个学段的家长就更能共情。我常常想,如果不曾当过高中班主任,似乎我的教学生涯也没那么完整。”柴渝说。
早恋、手机成瘾、缺乏学习动力,是班主任老师最容易遇到的共性问题,柴渝老师也不例外,只是鉴于高中学生特有的阶段性情绪敏感,柴老师通常迂回作战,要批评某些现象或提醒个别同学,柴老师会非常注意策略,比如借助班会之类的平台进行旁敲侧击;故意在别的同学面前去表扬不那么听话的同学,激发他们的荣誉感;有时候,他还会拜托科任老师留心“重点学生”,有进步及时表扬,有动向随时应对。
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还有上手就能配和旋的吉他弹唱,业余爱好“十项全能”也常常成为柴老师的“攻心利器”。有个男生上高一后,学习压力大到出现摆烂苗头。通过跟学生家长沟通,柴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架子鼓水平比较高,于是柴老师计上心头。通过打篮球跟这个学生混熟后,柴老师有意无意透露出自己喜欢音乐,此举成功引起了架子鼓手的兴趣和共鸣,良好的师生关系让这个学生非常愿意听取老师的意见,柴老师顺利帮助学生达成了自信心重塑。柴老师笃定地说:正常发展的话,这个学生高考能超特控线七八十分。
临近退休,柴渝被调到了离老家较近的重庆市八中科学城中学校任教,他深感欣慰。
一位优秀教师的自我修养和悦纳,尽在这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