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抓取标题
分享抓取摘要。
分享抓取图片

赵文平,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历届任教班级共计近70人考入清华北大,先后荣获重庆市新时代好校长、重庆市学科名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优秀班主任、重庆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重庆高新区智慧名师、重庆高新区社会治理工作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推进,信息化教育越来越深入人心。当前,高新区紧扣“打造西部教育高地,建设一流教育强区”战略目标,坚持“科创高新·智慧教育”发展理念,并提出“新智慧教育”的实践探索。您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于“新智慧教育”这一概念是如何解读的?

高新区公共服务工委书记、公共服务局局长周文杨强调,发展“新智慧教育”是一群智慧的校长,在智慧的校园里,带领着智慧的教师,运用智慧的方法,构建智慧的课堂,与智慧的家长一道,培育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创新能力、面向未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智慧之星。

重庆巴蜀科学城中学校的“新智慧教育”主要指向技术的智能化与人的智慧化。技术的智能化包含硬件设备的配置、智慧软件的“下沉”运用等板块;人的智慧化囊括师资队伍建设、育人体系打造、教育教学创新等内容。我认为,技术的发展是为了促进教育更好的开展和实施。不论技术如何发展,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在“新智慧教育”概念下,人的智慧化是最突出、最重要的。

技术的智能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让更高效、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现实。请问巴蜀科学城中学在技术智能化方面进行了哪些探索?

巴蜀科学城中学智能硬件设施配备完善。物理、化学、生物三科实验室均按照大学标准配备,为学生提供体验尖端、前沿实验的机会。例如物理实验室能够实现力学、能量、光学、电学、声现象等实验内容与实验场景;化学实验室充分考虑实验的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普及性,按照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类来配置。

学校还建有VR实验室、3D打印体验馆、棋道、茶艺、科创中心、传统村落文化研习基地等丰富的功能室,助力学生个性化多元发展,培养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学校高标准打造各类功能室,已被评为重庆市智慧校园、重庆市教育科研实验基地。

如今,巴蜀科学城中学依托全覆盖的智慧设施设备,实现在智慧校园中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智慧管理。例如,各班级装有专属电子班牌,与家长手机进行绑定,具有实时查看课程、留言、视频通话等功能。

此外,学校借助重庆市巴蜀中学校开发的“巴蜀云校”资源,利用科技力量突破空间阻碍,积极参与互联网研修共同体。学校教育教学、教研备课、资料使用、考试检测、教学评价等各环节与巴蜀中学各校区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实现五同步(同教材、同教辅、同进度、同检测、同评价)、九统一(德育活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备课活动、备课资源、教学资料、教学评价、考试检测、升学通道)。教师队伍在巴蜀专家团队、学科名师的带领下,深度思考学科发展趋势、钻研课程标准、深挖教材教法,赋能智慧课堂。

在“新智慧教育”背景下,数字技术在巴蜀科学城中学教育教学中有哪些应用?有哪些成果成效?

学校以“S2C”数字教育变革为抓手,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变革教育教学模式,全面铺开使用精准教学通、智学网、学科网等智慧平台,构建基于“个性学、智慧教、科学测、智能评、高效研、精准管”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各年级、各学科教师精心编写校本资料,与各平台网络资源进行整合链接,让教师课前、课中、课后工作更高效。教师备课时,有海量资料可供参考;在课中,智慧黑板可满足发布题目、课堂答题、答题情况数据汇总等课堂教学任务,方便教师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在课后,平台大数据技术可进行学情分析,使教师清晰了解班级整体及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

同时,各大智慧平台为每位学生打造“专属学习档案”,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通过储存并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形成个性化课后作业,推送给与之匹配的学生,让学习更具针对性。

3月18和19日,重庆高新区2024年数字教育大会在我们学校举行。大会发布了“S2C”数字教育变革三年行动规划(student to curriculum,指的是从“学生到课程”),为数字教育变革注入“新动能”。大会上,巴蜀科学城中学分别派出三位老师带来高中政治、高中数学、初中语文的公开展示课。其中,依托智慧平台,巴蜀科学城中学数学教师向与会人员展示了一场高效、智能、现代化的数学课。

培养“智慧的老师”对于智慧教育尤为重要。巴蜀科学城中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智慧的老师”,是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巴蜀科学城中学教师主要来源于巴蜀本部选派名师骨干、全国骨干教师及优秀应届大学生招聘。学校骨干教师占比70%左右,硕士占比70%以上。总体来讲,学校师资结构合理,教师平均年龄34岁左右,是一支年轻且充满活力的队伍。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开展丰富活动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每个年级、每个学科、每一周都和巴蜀中学各校区老师进行线上、线下集体备课,并在寒暑假开展常态化教研活动;另一方面,通过邀请专家学者进校讲座、组织教师外出研修、链接周边高校资源等方式,为教师打造更好的成长平台。

近两年,巴蜀科学城中学教师荣获各类荣誉与奖项。代璐霞、常青、黄莉妃、田飞、崔萌、董佳雪、宋静、李桂花、林文华等10位老师的课例被评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李宏亮、李兰、王倩、王增红、李祖娟等15位老师的课例被评为重庆市“基础教育精品课”;李欣、夏春田、李玉萍3位教师获优质课大赛全国一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教师个人努力的肯定,也是对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认可。

学校在打造新时代人才方面有什么样理念,您认为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基于这样的需求,巴蜀科学城中学有哪些具体举措?

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行走世界、面向未来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基于现实需求,巴蜀科学城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开发上下“实”功夫。

在六年一贯制课程规划的基础上,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以“挖掘潜能、张扬个性”为培养目标,充分考量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所需要的必备知识、核心素养、基础技能和关键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构建了独具巴蜀特色的“潜能·个性”智慧课程体系。课程包括知行课程(“三讲”课程、“四季”课程、“五动”课程)、学养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健康安全课程、志向体魄课程、幸福种子课程、家国情怀课程)和挑战课程(学科奥赛课程、体竞特长课程、艺术特长课程、国际视野课程)。

智慧课程体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终身发展视角切入,建立向下扎根到学前教育、向上衔接到高中教育,并延伸至高等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垂直教育体系。

此外,学校创新活用空间场景,因地制宜建设“清廉学校”系列课程,并打造三修堂、清心池、初心墙等“清廉十景”。通过精心设计一树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瓦,让学生在巴蜀“根”的文化涵养中学习、成长。依托传统村落文化研习基地,学校还开发陶艺等校本课程。在基地里,学生能近距离接触水车、风车、簸箕等传统村落元素文化。

多元化课程的开展,造就一批具有卓越才能和创新能力的多元复合型人才。学生朱奕承荣获重庆市第十一届中小学生科技节“科技小能手”称号;任泓宇获第 19 届“外研社杯”全国中学生外语素养大赛一等奖;杨景涵、季善鸿、曾彦凯获重庆高新区 2023 年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类一等奖;曾芷昕、谭子悦荣获2023年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世界青少年领导力特别提名”奖;龙治如、陈昕圻、童立欣等 27 名学生获全国美育学生作品一等奖……

与此同时,学校也先后荣获世界青少年模拟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优秀团队”、渝港澳青少年自然探索大赛“优秀单位”等荣誉6项;重庆市传统村落文化研习基地、重庆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重庆智慧校园等市级荣誉18项。

巴蜀科学城中学建立不久,在促进学校发展方面,您有什么理念或建议?

巴蜀科学城中学始终践行“整合资源 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与周边高校、中小学密切联系、联动发展,发挥大中小学协同育人作用。

学校充分链接周边高校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设备优势。重庆大学电子图书馆、重庆师范大学功能室、实验室等场馆均向巴蜀科学城中学师生免费开放;各高校学者时常走进巴蜀科学城中学开展专题讲座;体育教师、艺术教师也对巴蜀科学城中学艺术团、沙滩排球队进行常态化培训……近年来,学校被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等10余所985高校授予优秀生源地基地。

此外,巴蜀科学城中学积极发挥辐射引领作用,联动中小学协同发展。学校聚集中小学教师走进巴蜀科学城中学开展专题讲座,进行集体教研。同时,学校也将本校教师“派出去”,为各小学校园提供延时课程服务,做到优质师资资源共享,为小学教育教学发展赋能。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