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工融合 多科协同 培育具有“新儒商”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引言

  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孙芳城教授接受专访,回顾学校70余年的办学成绩,讲述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未来发展方面的思考与探索,展望了学校未来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学校作为一所高水平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与责任担当。
精彩观点
1

办学历程:接续奋斗71载 硕果累累再出发

孙芳城:重庆工商大学源出两脉。一脉为1952年创办的重庆机电工业学校,一脉为1963年创办的重庆财贸干部学校,2002年,由渝州大学与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经过70余年的接续奋斗,我们形成了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人才培养体系;拥有国家“万人计划”人选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50%;获批2个重庆市“一流学科”和14个重点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重大奖项;近5年,学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49位;建成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等41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机构;有2个教育部首批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质的飞跃。
1

人才培养:立足“新儒商”精神 培育时代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孙芳城: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落实“四个回归”,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构建完善“三全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并逐渐形成了培育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办学特色。

  二是坚持以生为本,能力导向,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全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强化课程资源建设等。

  三是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加强专业建设质量监控,推进“商+”“人工智能+”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等,进一步提升专业特色优势。

  四是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城融通,联合举办办学实体、深化国际合作等构建大平台、宽口径的教育体系,开展多元化、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构建完善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系列举措,构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三型一化”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得以实现。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建成2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和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获批20个国家“一流专业”,29个重庆市“一流专业”;3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学校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

1

学科布局:面向行业发展需求 打造“商科+”学科建设矩阵

孙芳城:学校围绕适应国家、地方和行业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提出“商工融合、多科协同”的学科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商科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力求在特色上打造“卓越点”、发展上体现“高水平”、服务上实现“深融合”。

  一是推进智能商务、智能金融、智能会计等“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为传统学科注入新技术、新活力。

  二是跨学科组建实体科研平台。以“管工结合”为特色,设立获得科技部智能制造服务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整合金融、会计、人工智能等学科力量,成立重庆金融科技研究院。谋划以“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智能”等前沿交叉领域为重点,整合相关学科、学院、平台等资源,开展绿色发展前沿交叉领域的研究。

  三是重点围绕绿色发展、“双碳”目标、大数据、“人工智能+”“商+”等创新主题,组建培育“商工融合”领域的跨学科、跨学院(平台)的交叉方向团队。

  四是健全科研管理机制体制,设立专项经费,大力支持“商工融合”交叉领域研究。

1

展望未来:创新求变 建好“商工融合、多科协同,全国知名的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

孙芳城:“十四五”时期,学校确立了建成商工融合、多科协同,全国知名的财经类应用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学校将从“三个三”下功夫,即:着力推进从“积极应变”向“主动求变”转变,从“数量规模”向“质量内涵”转变,从“求大求全”向“聚焦发展”转变等“三大转变”;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学科引领战略、特色发展战略等“三大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三大改革”。

  学校以“三件大事”为抓手推动各项工作落实。一是力争获批博士授权单位,构筑学科“高峰”,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二是全力做好迎接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相关工作,以评估持续引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进一步构建完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加快建成建好茶园校区,有效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站在新时代的重庆工商大学,是一所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大学,一所充满着昂扬生机的大学,一所肩负着时代使命的大学。我们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全校师生将牢记初心使命,同心同德、砥砺奋进,必然能够在新征程中创造新成绩、铸就新辉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孙芳城
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福建宁德人,中共党员,博士,二级教授,1984年7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至1988年12月,在安徽财贸学院会计系任教;1988年12月至2015年2月,历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经管系教师、会计教研室副主任、会计系副主任和主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重庆工学院副院长、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重庆三峡学院院长;2015年2月至今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主要从事会计学、审计学、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  《Emerging Markets Review》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会计理论比较研究》等6部专著;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其他纵横向课题3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和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0余项。现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会计学),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会计工作者。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