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年来,医院从治理体系、运营管理、成本控制、模式创新、绩效管理、岗位管理等6大方面发力,努力打造政府放心、社会认可、患者信赖、员工自豪的医院。
要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加快医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键。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以及医院章程,实行党委、理事会双重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由举办人双方推荐担任,医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均有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领导岗位任职经历,按照现代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管办分离。
近年来,医院以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精细化管理为重点,不断优化运营管理能力。聚焦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精细化运营、绩效管理与医保付费改革等趋势,医院不断提高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过程,提升医院综合绩效管理水平。
和传统医院的事业单位编制不同,医院实行的是全员聘用制,并参照国内外的优秀医疗模式制定薪酬绩效体系,让职工共享制度优势和医院发展红利,让医生获得更体面的阳光收入。在入职之初就根据新进员工的学历学位、履历能力对员工进行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级。
在持续优化科室目标管理工作基础上,2021年开始,医院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推进“主诊医师负责制”、 护理分级管理,推进岗位管理……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医院探索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比如,目前职工收入中约55%为固定薪酬,45%为绩效部分。且绩效管理方案改革突出服务量(医生门诊诊次量、住院收治人数)、难度系数、医疗服务质量等要素,从而打破了工资待遇与职称职级简单挂钩的分配模式。而通过包括参加国家集采,取消药品加成、严控管理成本(行政人员占职工总数不到6%)等措施,医院运行效率在提升。
截至2022年6月,医院累计门急诊服务量410万多人次,出院患者21.05万人次,成功开展住院患者手术7.58万台(其中三四级高难度手术占比超过75%),开展了“离体肝脏肿瘤切除+自体肝脏移植手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杂交手术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青光眼 Express引流钉和青光眼Ahmed引流阀植入术”等高难度手术,积极开展VTE及术后加速康复项目(ERAS)。
医院已建立起以病人为中心、以系统疾病为主体的“中心制”整合医疗模式,并着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和学科建设,设有临床医技科室40多个、专科专病门诊90余个。医院配备了先进的高端医疗设备,患者的大型医疗设备检查当天可以完成。
近3年来,医院夯实了医教研协同发展的路径,通过设立科教专项经费,医院每年拿出约收入的1.5%用于科教发展,仅2021年科教经费直接投入就近1200万元,为学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作为管理方,重庆医科大学将附三院与其他直属附属医院进行同质化管理,所有的科研项目申报、实习带教工作、导师遴选、研究生招生、职称评审等都通过该校平台来完成。6年时间,医院已拥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部级56项,获批经费近2500万元。已发表论文104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0篇。
医院为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市级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点,设有面积近1000平米的临床研究中心,打造高水平专职科研工作PI平台,承担了医学本科实习、硕士/博士培养、博士后培养的多层次教学工作。2021年,医院首次承接学校《临床医学概论》理论课教学任务。实现医教研相辅相成、协同并进。
人才是立院之基、强院之本,要建立起一支高起点、高标准的人才团队,需要医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优势,既在于医科大学的医教研平台,又在于新医院的职务晋升机遇和较好的待遇等。
近3年来,医院依靠自身高平台、高起点的吸引力,为学校引进、培育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医院现有职工近1600人,其中89%为专技人员,有高职称专家143名,博士导师16名,硕士导师52名,国家一级学术任职近150人次,重庆市级及以上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130余人次。拥有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级及区级等各类人才近60人次。
2020年9月,医院获批成为重庆市首批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复诊、慢病续方、特病医保报销、送药到家等便捷诊疗服务。2021年,医院荣获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状。2022年7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专家再次对该院高级卒中中心建设现场检查指导,绿色通道、信息化建设、健康宣教和随访管理等工作得到认可。(黄宇 张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