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文化故事】瞿塘峡老关庙:目击4000年前超警洪水
2022年08月30日 10:15 来源: 新华网

  文/夏显虎 雷霆军

  大禹治水的故事人尽皆知,世人更倾向于这是一个英雄神话,而非历史事实。人们津津乐道于这个故事,是其张扬了克己奉公的生命价值和科学治水的现实精神。

  三峡老关庙遗址的出世,却让大禹治水的故事由虚无的神话传说变成了可感的历史事件。更为严谨的说法是,老关庙遗址的发现和发掘,给4000年前的那场大洪水提供了有力的考古证据。

  上古事件的身影依然模糊,却由此变得可以触摸。

瞿塘峡西口的老关庙遗址(红圈处)。(夔州博物馆供图)

  老关庙遗址在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瞿塘峡西口的长江北岸,草堂河与长江交汇处的一个三角形台地上——十元人民币背面夔门图的左侧,半山腰偏下。它隔着草堂河与白帝城相望,距奉节老县城约5公里。据介绍,二十世纪50年代,这里保留着一座明代修建的关帝庙,当地人称为“老关庙”,老关庙遗址的命名,由此而来。

  数千年来,老关庙遗址覆盖于农田之下,没人知道它保存着惊人的故事。1993年,吉林大学考古学院考古学系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奉节县三峡水库淹没区内的地下文物分布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复查,首次发现并确认、试掘了老关庙遗址。1994年,对老关庙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4000年前的惊人故事,由此揭开。

  老关庙遗址的地表为梯田,种植着土豆和小麦,并保留有较大面积的桔林。遗址所在台地东西向倾斜,海拔高度在150-182米之间,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这个海拔高度,正好在三峡水库控制线(175米)上下。

老关庙遗址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红陶绳纹陶罐。(夔州博物馆供图)

  两次发掘,均选择在海拔172米以下,共发掘290平方米。遗址因被当地农民改造成梯田,致使地层遭到严重破坏,两次发掘都未找到可以确认的原生堆积。由于扰动严重,各层所见遗物基本无大差别,除包括少量崇祯通宝、永历通宝和近现代瓷片、铁钉以外,其余均为陶器碎片,以及三件陶纺轮和一件石斧。

  此次发掘的成果,被认为是当时川东地区田野考古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三峡地区史前考古研究的空白,陶片等遗物被认为与瞿塘峡东口的大溪文化存在一定联系,老关庙遗址发生的时间或在4000年前。这一重大发现,为人们提供了三峡地区史前社会的丰富想象。

  老关庙遗址的遗物特征与三峡本地及周边地区以往发现的其他遗存有明显的不同,而被命名为“老关庙组”。后来,它被正式命名为老关庙文化,成为瞿塘峡以西地区最早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这些初步结论,把老关庙遗址定格在夏代的经纬线上,而此后的发现,直指传说中的史前大洪水。

老关庙遗址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红陶夹砂陶罐。(夔州博物馆供图)

  1996年12月、1997年1月,原奉节县白帝城文管所和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在配合夔门古象馆施工时,于老关庙遗址的施工现场清理了3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土坑墓,发现3具直肢葬、曲肢葬人骨架,以及随葬遗物5件:石铲1件、陶罐1件、陶碗一件、陶豆一件、陶罐底部残片一件,清理施工现场时,还采集到陶钵1件、陶碗1件,疑是随葬品。

  此前,在1995年的发掘中,老关庙遗址还发现1座土坑竖穴墓,与随后发掘的3座墓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著名考古专家赵宾福认为,这4座墓葬应该属于同一个人类共同体,通俗地说,他们或是家庭或家族成员。

  老关庙文化被确认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末期,其绝对年代距今4000年-3700年,下限在夏代——这一时期正是中华大地上遭遇洪水之际。传说中的大禹,在位时间为公元前2029年-前1982年,刚好在大洪水与老关庙遗址发生的时间点上。孤独地矗立于瞿塘峡西口的老关庙遗址,是否见到过大禹矫健的身影?我们不知道。可以确认的是,老关庙遗址的上古居民目击了4000年前的这场大洪水,甚至就是大洪水的幸存者。

老关庙遗址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红陶花边口沿绳纹罐残片。(夔州博物馆供图)

  大禹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人们都在奋力求证,却因无确凿的证据而沦为无休止的争论。直到兴起于20世纪初的考古发掘,才给这一神话传说的落地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在三峡地区很多古遗址中都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洪水遗迹。如在中堡岛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镇长江中),由于地势低矮,历史上曾多次遭受水患灾害。中堡岛遗址文化层中,第七层发现有黄褐沙或黄绿沙,这是洪水的遗留物,出土的灰白陶浅腹圈足盘和夹砂中口罐,纹饰主要有绳纹和蓝纹,其时间相当于龙山阶段(距今4600-4000年)至二里头阶段(距今4000-3700年),证明这一时期长江上游发生过一场特大洪水,与史籍记载的大禹治水相吻合。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彭学斌撰文称,瞿塘峡东口的大溪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地层,以及老关庙时期文化层(距今4000-3700年),有多层疑似洪水层,其中“有许多是一层沙与一层骨渣相间分布”,洪水淤沙夹杂在文化层堆积中,说明这一时期的洪水浸漫过三峡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区域。

  直白地说,就是大量动物在这场大洪水中罹难。

  环境学者对长江上游一二级阶地上的粘土粉砂质沉积进行分析,表明在距今4840年-3983年期间,长江上游发生过大洪水,其中,距今4000年期间的特大洪水,在三峡坝址附近样点水位高达87.07米,是“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已知相对最大的洪水”。这一时期,也正是老关庙遗址发生的时间点。

老关庙遗址发掘出的史前石铲。(夔州博物馆供图)

  丰都玉溪坪遗址、忠县中坝遗址、湖北秭归朝天嘴遗址等,均在这一时期的文化层发现了较纯净的淤沙层,证明这场洪水覆盖了整个长江上游地区,很多临江的低矮聚落遭受重创。

  另一方面,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突然断裂,也为这场洪水提供了直接证据。考古发现,灿烂的良渚文化(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和石家河文化(因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而得名,距今5000-4000年)几乎同时衰落,这种大面积的剧烈断裂,只能由毁灭性的灾难造成,毫无疑问,那就是大洪水。考古学家用感伤的笔调写道:“两湖地区那些巨大的环壕土城,到石家河晚期都已废弃,江浙一带良渚文化的高台土冢已成过眼烟云,长江以南大部分地方更已是人烟稀少。”可以想象,这一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何等的悲惨,这一地区辉煌的上古文化,被这场滔天洪水无情毁灭。

  由于缺少上古气象记录,我们无从得知这场大洪水是偶发的区域性灾难,还是全球性水患,地球上发生过大洪水,或为日趋明晰的史实。矗立在瞿塘峡西口的老关庙遗址,目击了这场滔天大洪水横扫世间万物的惨烈场景:沿江聚落被狂暴吞没,沿江土地被统统摧毁,来不及逃走的人类、家畜、野生动物被洪水裹挟而去……

1995年,瞿塘峡西口老关庙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夔州博物馆供图)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专家彭学斌认为,出现在老关庙遗址的上古居民,或非三峡土著,有可能来自遥远的江汉平原:老关庙墓葬出土的陶豆,具有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典型特征,卷沿侈口小罐、假圈足碗(盖器)、大圈足盘、细柄豆等有中原龙山文化的痕迹,老关庙文化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发生的关系,媒介或许就是这场滔天大洪水。

编辑: 李元元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11128946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