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重庆文化故事】卓别林背后的庞茂琨
2022年06月24日 09:19 来源: 新华网

  文/尹小安

  在互联网上,庞茂琨被网民们称为“国民院长”或“别人家的院长”,这样的标签来自于川美80周年校庆晚会上,庞茂琨扮演的卓别林,他以趣味的舞蹈动作和神态逗笑全网,成了川美校庆晚会上的“彩蛋”。

图为庞茂琨读附中时扮演的卓别林。

  事实上,许多人并不了解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庞茂琨还在川美附中就读时,这个扮相就已出现了。那是一个新年晚会,庞茂琨自创一台颇为超前的混搭舞剧《天鹅湖》——用卓别林的招牌动作,演绎一场“四小天鹅之舞”,夸张的装扮、滑稽的动作,让人捧腹不已,包括台下一位重要观众——叶毓山院长,也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严格意义上,这应当是扮演卓别林的庞茂琨在川美的第一次正式公演,同时,也成就了一件独属于川美极具标识性的文艺保留节目,每当川美文艺晚会,“卓别林”就成了一台压轴大戏。

图为庞茂琨读研时扮演的卓别林。

  连庞茂琨自己也没有想到,他和他的“卓别林”在那一代川美人的记忆里被不断提及和重启,成了川美历史里一个特殊的符号。

  川美80年校庆时,“卓别林的扮演者”庞茂琨圈粉无数。之后吐露这番感言:“卓别林那种特有的、天生的幽默和滑稽感,玩弄并调侃着人世间的秩序和肃穆,如同一个天使降临人间,与世界开着玩笑。他的眼神、表情、动态都恰似一个可爱的动物,让人心生同情和被感染而倾慕。我似乎隐约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另一面,感受到了内心与他相通之处。”

《苹果熟了》

  这一番感言里,也许泄露了一点点什么信息,就像这一档“文艺表演节目”,似乎也与庞茂琨的艺术和创作有些隐秘的关联?

  一个打破与重构的过程

  1983年,庞茂琨因《苹果熟了》一举成名。在那时,他就已通过作品探索内心对世界和生存的追问,在对传统艺术价值的寻求中获得新生的意义。

《彩虹悄然当空》

  上世纪九十年代,一趟欧洲之行,让庞茂琨转变创作观念,并打破自己熟悉的现实主义题材与写实风格,在绘画技法与媒材上面做了新的探索,其《触摸》系列、《梦魇》系列,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2005年,庞茂琨写了一篇关于绘画语言与图式思考的文章,表达了作为一名画家的焦虑和苦思:当面对信息化的图像世界,是选择继续坚持天才性的语言,还是正视图像化世界的来临?

《一个满地金黄的夏天》

  随后的2009年,庞茂琨用《巧合》系列、《邂逅》系列,展现一个令人惊异的图像世界,他试图营造一个梦幻剧场,图像成为了演员,而他成为图像的生产者。

  不停探索,寻求突破,每一部作品都与时代产生深刻关系,是庞茂琨艺术创作中一直遵循的基本要求。

  从2009到2019年,庞茂琨的舞台系列、游观系列、镜像系列,折叠系列,持续性展示了着眼当下并启示未来的探索和创新。

《永恒的乐章》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这样说:“庞茂琨的绘画,既是继承与崇赞,也是在对传统和当代提出更富于探索性的质疑,他在自己的创作中试图建构起一种全新的关于‘传统’概念的内涵和机制功能,立足当代,探向了中国油画更加开阔的表达。”

  创造崭新的内源艺术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作为卓别林巅峰时期的代表作,经典默片《摩登时代》深入思考了科技发展对人性的泯灭,饱含着大师对未来的忧思。

《巧合之一》

  在庞茂琨最新的个展“副本2022”当中,展出近60件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作品,包括代表性的“副本系列”“折叠系列”“深呼吸系列”“存在的样式系列”,以及两组巨型装置《脉息》《蛋糕》,呈现了庞茂琨通过升华副本的定义,对人工智能创新与危机的直觉式思考:“旨在探究当代艺术在艺术史文脉中的上下文关系,以及将这一关系转化对应于当下时代文化与社会现实情景中,通过艺术家极具个人化的视角捕捉这些内部细节,进而创造一个崭新的内源艺术史。”

  从这场个展中,我们似乎发现了更深的颠覆,并不是把艺术撕碎的那种颠覆,仅仅是把我们极为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古典与人工智能、仿生机械等科技元素相结合,贯穿历史,也指向未来;源自西方,又有庞茂琨个人独特的艺术语言。那么,这样一次个展,忽然就有了一些极为明亮的“卓氏”味道了。

《手捧柚子的女孩》

  四十年来,庞茂琨背后似乎总有个隐形人的陪伴,那就是卓别林。当然也可以说,是庞茂琨站在卓别林的背后。也许这是另一种“副本”?

  正如“副本2022”的学术主持、德国著名艺术分析哲学学者卡尔海因茨•吕德钦评价:庞茂琨“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画家,也是一位可以时时提出新思想的艺术家”。

《镜花缘之二》

  对话:

  艺术对地方文化建设有着关键作用

  作为川美院长,在庞茂琨的理念里,教学,不是让学生复制一个你,而是塑造一个他。就像高山,不能说老师是山顶,学生都是来支撑山顶的基础。我们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另一座高山,是要培育很多新的高山。

《直播现场》

  新华网:最近几年的作品中,将经典名画加入现代元素,让观众很容易进入您创设的画面语境,这样的一个创新和尝试,跟川美发展愿景“让文化艺术得到普及”,发挥新时代美育的导向作用是否有关?

  庞茂琨:川美一直是中国艺术创作版图中的重镇,它的效用一方面是传承文化,另一方面是服务社会,艺术对于一个地方的文化建设有着关键的作用,川美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这样的使命,他们以文化艺术、审美品位、审美能力来影响各个阶层,带动人民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实现高质量、高品质的生活。

  新华网:川美有了博士点的设立,从教学推动上有哪些创新?  

  庞茂琨:川美的特点是接地气,一直注重多元教学方式,传统就是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上川美仍然会坚持以创作带动教学,以展览促进教学,而且创作是面临新的要求跟整个时代联系。去年11月,川美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其美术学、设计学两个一级学科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填补了重庆美术学、设计学学科博士点的空白,更突出了艺术创作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西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川美在参与提升乡村振兴上面可以发挥它的作用,结合文化传承在新的时代做一个创新。

《停顿的气息》

  新华网:艺术家和教育者的双重身份,给您的作品提供了什么样的视角和经验?

  庞茂琨:年轻时作为艺术家眼里只有专业,而且认为创作越纯粹就越好。但随着年龄增长会发现,人一辈子不是只做一件事情,创作其实需要更多的体验才能更深入,才能打破一些界限。担任川美院长后,管理工作对整个作品的看法和认识会站得更开阔一些,反观自己之前的作品,更容易把以前的局限打破。

《彝族新村欢迎你》

  新华网:从创作层面,您有什么实用的建议给川美的学生?

  庞茂琨:从今年这个毕业展可以看出,这一代的艺术家感兴趣的东西很多,因为获取的信息量大,所以他们创作更自由,甚至很多东西采用了一些新的方式。艺术创作是多元的,或许有些创作语言上不一定成熟,但对这些问题的感受会逼迫他去创新,去思考。

  新华网:下一步您的创作方向?

  庞茂琨:“副本2022”探讨智能化时代人的困境,最近在思考下一个阶段,还是会借作品继续探讨在科技时代,自然人与智能人如何共存,表现人在科技时代的精神世界。

图为庞茂琨在工作室。新华网发(华纳 摄)

  艺术家简介

  庞茂琨,1963年生于重庆,1978年至1981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1年至1988年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院长、重庆文联副主席、重庆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探索古典油画语言在当下文化情境的表达与呈现,将个人的艺术创作熔铸于社会现实之中。在建构个人化语言风格的同时,也不断丰富着中国油画的精神品格,更由此衍生出油画艺术在时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编辑: 韩梦霖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11112876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