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邓建强:用水墨来思索传统与时代
2022年04月07日 19:39 来源: 新华网

文/尹小安 向恒

3月15日,“墨知乡情——邓建强国画作品展”在合川美术馆开幕。这场筹备一个月的个展,是邓建强对家乡的一次艺术献礼。

画展共展出作品100幅,涵盖了邓建强早期写意花鸟画作品,遵循传统中国山水画绘画技法的山水写生作品,以及近年来以摩崖石刻造像为题材的写生水墨。

前来参展的市民这样告诉记者:“看到熟悉的风景在画家的笔下以水墨的形式呈现很震撼,感觉很独特。”

《烽烟钓鱼城》

某种意义上,这些作品也相对完整地呈现了邓建强的艺术轮廓,以及三十多年的水墨生涯,依托这些画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躲在作品背后的他,自始至终都在思考、寻觅属于自己的艺术坐标与定位,并以持续不断的创作实践,将国画艺术与中国文化、时代精神相契合。

当西方艺术与传统中国相遇

邓建强的艺术之路,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循环:在一边承袭传统的同时,又一边颠覆;在充满个性的挣脱后,又渐渐复归于传统。他早期的作品,即体现了这种“破坏力”和思考性。比如,从最初的工笔人物转到花鸟写意时,他便在水墨、宣纸、毛笔依旧存在的前提下,采用了一种浓墨重彩的艺术语言与视觉形式,既延续了传统文脉,又具备时代审美,从而也生成了自我的艺术特质。

2006年,邓建强开始尝试某种艺术逻辑的摸索——通过对笔墨色的纯粹性探索,挖掘浓墨重彩在宣纸上的视觉张力,提炼出来一种个性化、精神性的表达方式。如《栖》、《和荷图》、《黑云》等作品中,他尝试使用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拼贴技法。

《古韵悠长——合川文峰古街》

恰恰是在这样的一种实验性质的探索中,邓建强开始体会到了——传统与当下、笔墨与内心、生活与呈现的种种关系。邓建强认为,这是一种文化现象的融合,并不涉及单一甚至双重文化的深层次融合。“当然,我也深知这一系列作品是传统文化与舶来文化的一种相望,很难深入骨髓。在这个系列作品稍后的创作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我应该更倾向本土文化延续下去。”

《千年清音一一合川涞滩古镇》

在这一阶段,他又陆续创作了以“巴风”为主题的系列作品,将作品回归到当下的生活——巴渝,并在作品中解构与重构空间关系,促使用西方现代语言去梳理中国传统艺术“人与物游”的创作脉络。

《清雾龙多山》

2013年,“巴风——邓建强个人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近90%的作品都与荷有关。在邓建强的笔下,荷花形态种种,它们或是出现于混沌的山石间,或是出现在浓烈的黑云下,或是出现在朦胧的秋物里,或是出现在清雅的池塘边;荷花因种不同,颜色、形态也各异。展出结束后,《巴山春暖》、《巴风渝韵》两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书香古圣寺》

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中”与“西”的方面,邓建强有自己的坚持:“西方的很多艺术理论值得借鉴,但传统中国画的根和魂、神和韵不能改变。我借鉴了很多西方水彩、油画,甚至平面设计的元素,这些体现在画作的细节上,但我一直坚持使用生宣纸,着色用的是国画颜料,因为借鉴永远不能成为主体。”

《水墨大足石刻》

艺术创作需要革自己的命

正如前述,邓建强创作的风格一直在变。

《中国美术报》社长、总编辑王平称邓建强近年的作品有了“革命性”巨变,谈到这个巨变的契机,是2016年,邓建强应成都画院之邀前往广元千佛崖写生,瞬间就被那些重重叠叠、错落参差的造像龛窟所吸引,于是便开始一边写生,一边采风,一边创作水墨石刻。

《水墨大足石刻》

事实上,早在2009年,邓建强就尝试从最传统的艺术形式汲取营养——从敦煌到张大千,他在最为“艳俗”的色彩选择上试图寻求更为深刻的表达。初期画石刻的时候沿用了浓墨和焦墨,转折点是创作大足石刻的过程中,邓建强开始尝试用淡墨来表现石刻。他所绘制的涞滩石刻是最具标志性的一幅淡墨石刻,这幅画全长18.3米,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

《田园诗韵——合川云门凤鸣村》

在社会和学界所看到的“革命性”巨变背后,其实是他持之以恒地“革自己的命”,对每一幅画耐心打磨、思考所积累下来的量变,最后形成了画风上的质变。在石刻系列的创作中,邓建强称:“我发现将古代石刻精湛的技艺、厚重的历史,与水墨这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能够产生一种别样的美感。中国画的文化底蕴、墨韵的灵动,石刻造像的历史积淀、生动全在其中。”

从早年的文人画,到浓墨重彩,再到如今用淡墨表现石刻题材。邓建强的艺术生涯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断裂期,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这一过程是“自己革自己的命”。

《大凉山系列》

绘画需要“工匠精神”

邓建强被朋友称为“最勤奋的艺术家”,他大量的时间都用来创作,在他认为,绘画这件事,需要具备“工匠精神”。他所创作的大足刻系列,包含手稿在内,已经绘制500幅大足石刻,在写生时,现场没有画完的佛像,他也会拍下照片,回去接着画。

《大凉山系列》

邓建强认为一气呵成的创作是极少数:“我的每一幅画作都会反复去修改,有的是展出时发现还能修改,有的是展出前还想再调整,甚至还有过了一年后拿出来看仍有调整的空间。艺术精品不仅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也需要很高的审美能力,而这种审美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生活积累、知识积淀、人生历练。”

《石柱中益乡写生》

对邓建强来说,任何一个作品,完全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创作完成后可能感觉不错,放到展厅后再看一眼,它可能变成了“还行”,再看第三眼就发现差异,神气和微妙都是在这个细节里面体现出来的。他告诉记者,所谓好的作品,其构成就是把自己的全部体会放到里面去精雕细琢。

《乡情荷梦》

纵观邓建强的艺术创作之路,正如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著名艺术家张江舟所述:“邓建强一路走来,一变再变,变的是表现内容和语言形态,不变的是对生活的热情拥抱和艺术之路上的艰难求索”。

艺术家简介

邓建强,重庆合川人,重庆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第八届群星奖、首届全国写意中国画作品展、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全国画院作品展、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等全国学术大展。《丝路新语》荣获2020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巴风》邓建强艺术展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广东、深圳、山东等地举办。

个人作品专集《当代绘画经典—邓建强作品集》、《邓建强花鸟画谱》、《巴风-邓建强作品集》。

编辑: 陶玉莲
精彩图片
01007015001000000000000001111706112853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