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3月8日电(葛琦)对重庆开州人来说,紫水豆腐是家乡的味道。
开州区紫水乡高山黄豆俗称“田坎豆”,口感醇香,由其制作而成的紫水豆腐系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田坎豆虽品质高但产量低,传统手工制作让紫水豆腐无法量产。紫水乡地处深山难以打开销路,非遗技艺难以传承,重重困难曾让紫水豆腐一度没落,无人问津。
“我要让更多人吃到美味的紫水豆腐!”抱着这样的信念,2014年,田仕艳辞去城里的工作,以豆为媒返乡创业,带领村民打造“黄豆之乡”。
为了提升黄豆产量,田仕艳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鼓励村民扩大种植,并在市场收购价的基础上,根据产量发放5%-10%的额外奖励。家家户户还有一本“豆存折”,上面记录着每年种植黄豆的产量、收购价、分红情况等。“除了种豆的收益,我们还引导村民间种玉米、大豆,进一步提高亩产收益。”田仕艳说。
黄豆产量提升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紫水豆腐量产。
制作紫水豆腐共11道工序,其中点浆、卤制等工序依赖人工把控,与制作者的经验密不可分。经过调研、试验,向非遗传承人“取经”,最终田仕艳决定采用智能生产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选豆、煮浆等依靠现代化机器完成。点浆、卤制等工序由人工参与,在实现紫水豆腐量产的同时将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过去一个熟手一天最多加工50斤黄豆,如今工厂一天就可以加工5吨黄豆,其中80%用于制作紫水豆腐。我们还开发了生鲜、即食、膨化等三大类50余种豆制品,进商超、进农贸市场,并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田仕艳说。
产量有提升、技艺有传承、销售有渠道,如今紫水乡种植黄豆5000亩,产值近500万元,加工厂工人月均工资3500元,小黄豆成了乡村振兴“金豆豆”。
依托智能化设备,过去一个熟手一天最多加工50斤黄豆,如今工厂一天就可以加工5吨黄豆。新华网发(刘晨阳 摄)
田仕艳(右)正在指导工人加工老豆腐。新华网发(刘晨阳 摄)
卤水的好坏关系紫水豆腐的口感,田仕艳(左)正在询问卤水制作情况。新华网发(刘晨阳 摄)
田仕艳正在检查豆腐品质。新华网发(刘晨阳 摄)